近年來,江西依託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積極策應國家綠色金融相關政策,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省“綠色金融”成果初顯,但由於起步較晚、創新不足、扶持不強,尚未形成產業規模和競爭能力。考慮到贛江新區轄區範圍小、成立時間短且部分數據難以統計,而江西省發展綠色金融存在的問題對贛江新區具有普遍適用性,故此篇幅主要從江西整體發展情況出發,對比浙江、廣東、貴州、新疆其他四大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發展成效,闡述江西綠色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是綠色信貸規模較小。貸款投放主要依靠工行、交行等商業銀行,信貸流向面較廣,覆蓋了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築等綠色產業領域,但並未突出重點,形成特色支持領域。目前來看規模尚小。可以看出,浙江、廣東、江西、貴州、新疆五省積極發展綠色信貸,綠色信貸餘額和佔比均有所提高。但相對而言,江西總量小,佔比低,提升不快。
二是綠色債券未形成規模。目前江西介入綠色債券的金融機構,總體發行規模不超過兩百億元。原因是國家在2015年底,才開始批准發行綠色債券。較其他類型債券相比,綠色債券成長時間較短、市場還未培育成熟。另一方面,綠色債券發行和流通相對複雜,審核週期較長,這與企業融資的時效性需求相沖突。獲批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後,五省綠色債券快速發展。
總體看,江西綠色債券的發行起步較早,但發行主體少,種類單一,後續發債資源仍待培育。三是綠色基金起步較晚。全國多個省份正通過加速設立綠色引導基金,募集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到節能減排事業的發展,如雲南在2016年7月設立了全國首支綠色發展基金,廣東省發起設立63億元規模的廣東環保基金母基金,貴州省推動設立雲上貴州大數據產業基金、節能低碳產業投資基金等3個綠色基金。
從江西來看,綠色發展基金髮展起步較晚,發展較為緩慢。四是綠色保險發展模式不清。目前,五省正在探索推進綠色保險工作,如浙江省衢州市在全國率先試點安全生產和環境汙染綜合責任保險,保費收入合計962萬元,提供風險保障108億元。從數據上看,在環保部公佈的2015年環境汙染責任保險投保企業名單中,廣東省524家,江西省23家,在五省中僅高於貴州省,居第四。
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江西省僅餘7家企業參保,保費收入142萬元。環責險非強制性險種,企業續保意願不強,大部分企業在首保結束後放棄續保。一方面是由於企業風險防範意識不強,另一方面也存在環責險保費較高、保險內容不夠豐富等原因。反映出綠色保險的發展模式不清,成長模式還有待摸索。
是綠色金融業務的成本-收益低於預期。環境保護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一般具有前期投入較大、回收週期較長等特點,此類項目較難吸引金融機構的資金參與,再加之貸前貸後流程和成本原因,市場上的金融機構普遍反應冷清。二是省內綠色金融保障激勵機制有待完善。目前,江西雖己出臺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相關激勵政策,但有關政策資金尚未真正落到實處;專業化綠色擔保機制尚未形成,社會資本投資意願不強。
一是綠色金融信息缺乏高層次的共享開放平臺。各個企業的綠色信息還處於“信息孤島”的狀態,目前孤島式的信息公佈方式,難以在全省範圍內的金融機構及企業之間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相關數據過少,未覆蓋大部分企業環境汙染信息,擴大了融資需求方與金融機構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因此,在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和共享方面的不健全,也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額業務。
二是企業環境有關信息披露程度不夠。為避免風險,金融機構參與綠色金融的建設需要掌握企業的詳細環境信息,做出有效合理的評估。2013年國家環保部要求上市企業按時披露規定的環境信息,部分地方披露程度得到提升,但較總量而言,披露程度依然不夠。截止2017年年底,國內披露環境信息的上市公司僅有26%左右,江西僅有5家上市公司公佈了有關環境信息,環境信息披露率較低。
而其餘未上市公司均處於觀望態度,有的企業甚至隱瞞或虛報環境信息。一是有關綠色金融中介市場發展不夠成熟。自從環保監管機構退出有關建設項目環境評測市場後,環境評估標準的確定主要依靠於外部評估,但外部環評機構無論是技術識別還是風險評估能力方面,都顯得有些捉襟見肘。二是綠色金融專業性人才匱乏。
綠色金融相對一般金融行業具有更高的從業門檻,要求人員兼具金融專業和一定的環保業務知識。綠色金融在國內發展較晚,尚未形成人才的積累。無論是金融機構、機構、大中小型企業還是環保機構內,此類專長人員明顯儲備不足,要此類企業參與到碳排放交易等綠色金融行為更是無從談起。綠色金融支持的項目主要包括環境保護、資源節約、清潔能源等方面,旨在促進經濟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相關國際綠色金融機構曾就“綠色金融定義和進展度量”開展問卷調查,調查表明,大部分國家的民眾和市場對於綠色金融的項目投資取得了一定的共識,核心投向包括可再生能源行業、能源管理行業、垃圾循環處理行業等,也有部分國家將環境治理與汙染防治等納入綠色金融範圍。
發展好綠色金融行業,有助於在實體經濟表現疲軟的情況下為國家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增添新的發展引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全國華中地區六省份中,江西GDP總量排在倒數第二,人均GDP僅略微高於安徽省及山西省,整體生態文明建設公眾滿意度排在第二,如何更好鞏固和利用“綠水青山"發展出“金山銀山",值得深思。
隨著不斷深入,江西省雖然作為中部內陸省份,但是得益於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金融業總投資不斷創新高,特別是除了貨幣金融服務、資本市場服務、保險業之外的其他金融服務。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黨對美麗中國的期許與承諾。當前,我國經濟結構改善和發展模式轉變正處在重要關頭,為優化能源消費結構、促進節能減排、推動綠色金融重點行業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土壤與市場機會。
鑑於此,有必要對綠色金融各重點領域的行業現狀、發展趨勢以及市場機會進行深入的分析。水是生命的源泉,水資源行業直接關係民生,屬於基本的自然資源乃至重要的經濟資源,在社會發展中將一直佔據關鍵位置。我國水資源豐富,但分佈極不均衡,且因為長期粗獷式發展導致水質汙染總體情況較為嚴重,水資源問題十分突出,能否合理利用與保護水資源已成為限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水利水務行業是開釆水力資源和預防水患的工程,以及由給水、節水、排水、汙水處理及水資源回收循環利用等組成的行業生態圈,是對水資源利用及保護的具體體現,且具有弱經濟週期特徵,政策保障力度大,資產質量好,近年來受到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是較為優質的綠色金融資產。
城市汙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著城鄉分佈不平衡、配套管網建設不及時、城郊部分汙水處理設施不足、城區部分老舊排汙管網破損嚴重、汙水循環再生利用程度不高等突出問題,城鎮汙水處理的效果與民眾對基礎水環境改善的美好期待還存在一定差距。當前,我國的汙水處理行業基本上形成了以特許經營為核心的市場準入制度。根據2017年部委有關文件要求,新增汙水處理項目須強制使用PPP模式。
未來發展方向主要在於城市汙水處理市場的提標改造和農村生活汙水增量市場。在經營方式上主要釆用“低水價+財政補貼”的模式,以保證汙水處理價格上升速度滯後於用水價格。江西省在城鎮汙水集中處理方面低於全國平均值,甚至在“十二五”期間因為城市化的大規模進行而出現了降低的情況,與GDP的高速增長存在不匹配。
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髮展,民眾對良好的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而水資源的保護正與民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江西省在水利管理行業、水生產和供應行業、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行業的投資也不斷增加。為此,引入更多的綠色金融項目進入低迴報的水資源行業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