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關香,女,漢族,群眾,1970年3月出生,臨沭縣蛟龍鎮財經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她20年來無怨無悔悉心照料公婆,用執著和堅韌、善良和勤勞,詮釋了孝敬父母的中華傳統美德。2021年,楊關香榮獲臨沂市第三屆“最美敬老楷模”稱號。
“不順不敬不是孝”
楊關香和丈夫於1996年結婚,公婆家生活在農村,有6個孩子,家裡一貧如洗。因此,她和丈夫婚後經濟條件也十分拮据,但每次回老家,她都會用自己省吃儉用省下來的錢,給公婆買東西、給公婆過節錢,這個習慣她已經堅持了26年。在楊關香看來,孝敬父母不僅僅是給父母買東西,更要有尊敬和順從的孝心。
因為冬天的農村取暖條件差異,家中異常寒冷的楊關香公婆因為冬天該去哪裡過年的問題同楊關香丈夫拌起嘴來。丈夫提出把父母接到城裡過年,父母卻堅持要在農村過年。面對這種情況,楊關香勸起了丈夫:“孝順孝順,這多大一點事啊,我們都年輕冷點就冷點唄,咱若不回家過年,老人該多冷清呀,咱得順著他們,不能因為這點小事讓公婆不愉快!”類似這樣的小事情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楊關香覺得順從是晚輩對長輩最基本的尊重,實在無法接受的也應該注意溝通的方式方法,只要方式方法對,沒有解決不了的矛盾。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楊關香用這樣的方法來處理問題,不但迎來了公婆對她的尊重,也迎來了丈夫、妯娌、姑姐對她的尊重,自從她嫁到婆家26年來,從未跟公婆紅過臉,妯娌之間,姑姐之間也相處的十分融洽。其樂融融一大家人,連續多年被評為“五好家庭”。
“我的命中又多了一個女兒”
2017年,楊關香的婆婆被檢查出了膽管癌,相隔不久公公又被檢查出了障礙性貧血。這對一個農村家庭而言,如同晴天霹靂。在縣人民醫院的病床上,兩位老人一個住在5樓,一個住在2樓,整個大家庭籠罩在一片陰雲裡。昂貴的手術費用和每天數以千計的住院費讓楊關香犯了難。丈夫當時的壓力很大,平時愛說愛笑的他,陷入了沉默當中。從丈夫的沉默中楊關香讀出了丈夫的心事,她安慰丈夫:“當下不是考慮錢的問題,救命才要緊,錢沒了還可以再掙,人沒了有錢還有啥用?哥哥姐姐家的條件差,我們就得先頂上去!”一席話幫助丈夫下定了決心。
出錢又出力,楊關香當起了婆婆的生活“保姆”。為了讓婆婆穿得乾爽,楊關香為婆婆多準備了幾套衣服和被褥,經常拆洗替換;知道婆婆倍感寂寞,勞累了一天的她還會給老人講一些小區裡的趣聞軼事,為老人解悶;到了晚上,她會把婆婆的床鋪好,把痰盂放到床前,看著婆婆睡踏實了,她的心也就踏實了。而對於飲食,楊關香更是細心,她經常為婆婆改善伙食,每一餐的菜品不但要有營養,還要不重複,米、面、饅頭、餃子……
在楊關香的悉心照料,婆婆比醫生的預期多活了一年半,婆婆臨走的時候對身邊的親人無限深情地說道:“我的命中又多了一個女兒!”
“這樣的好兒媳真不多見”
誰知道,由於老伴去世,再加上自身病痛,本來身體健壯的公公生活已不能完全自理了。面對這樣的情況,楊關香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為了排解老人的寂寞,更加方便地照顧老人,楊關香只能單位老家來回跑。在公公最孤獨、最痛苦的時候,她及時安慰開導老人,多少個日夜不眠不休,經常半夜起身照顧老人。楊關香的公公臥床長達4年之久,卻從未生過褥瘡。親朋好友都說,這都得益於楊關香的精心照顧。
如果說,照顧公公吃飯問題只是一副重擔的一頭,那麼,公公看病問題則這副重擔的另一頭。由於他的骨髓自身造血功能低下,身體血液中的紅細胞嚴重缺乏,為了維持生命,每隔1-2個月,就要到縣人民醫院住院輸一次血,每次住院3-4天,楊關香毅然承擔了所有的接送任務,一接就是四年。楊關香沒有怨言,在醫院洗衣、打飯、倒水、倒尿她從不嫌棄,不少病人誤認為她這是女兒照顧爸爸,當得知她是兒媳以後,對她的所作所為由衷讚歎。有一次,臨床的病人及家屬,親眼目睹了楊關香的舉動後,激動的說:“這樣的好兒媳真不多見!”
用心做一件事,孝敬公婆;用善活一輩子,辛勤持家。身板雖小,卻能扛起一個家。26年的不離不棄,楊關香用自己柔弱的身軀,撐起風雨飄搖的家。她用自己的無私堅守和真誠付出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孝行之歌,用最質樸的方式告訴世界:只要心中有愛、行中有善,幸福就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