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松,女,群眾,1968年11月生,臨沭縣石門鎮徐莊村村民,臨沭縣晴朗工藝品有限公司部門經理。在臨沭縣孤困兒童心理輔導志願者服務團的隊伍裡,有一名普通卻又特別的志願者,她像各位志願者一樣,熱衷著公益事業,幫扶了3名鄉村的貧困孤兒,但不同的是,她是拖拽著殘疾的左腿撫養貧困孤兒們成長、成才的,她被孩子們親切的稱為“愛心媽媽”。
兒時經歷堅定公益信念
薛松出生在臨沭縣石門鎮的一個普通家庭,5歲時因患小兒麻痺症,左腿落下殘疾。所幸的是,一路走來,薛松一直被好心人關心著、幫助著。孩童時的薛松走起路來非常困難,上下學時,老師、同學們幫她揹著書包,減輕她走路的負擔;在校期間搬桌子等重活,同學們也會主動幫她承擔;因不能做體育運動,同學們便陪著薛松做手工遊戲,讓她感受到了難以忘懷的快樂。
一次偶然的機會,薛松從朋友那裡瞭解到臨沂市孤困兒童心理輔導志願者服務團這個公益組織,知道了有一群亟需陪伴和幫助的孩子,她就想用自己的力量去幫扶這些孩子。但由於薛松腿腳不方便,臨沭石門團團長李寶豔考慮到她的身體情況,覺得她應該是被幫助的人,最初便拒絕了薛松加入服務團的申請。但薛松沒有放棄,經過多次申請,團長李寶豔被她的精神感動,把她吸納進了隊伍當中。
薛松說:“正是因為身體的原因,小的時候同學和老師給了我很多幫助,現在孩子們有困難,更需要得到幫助,我應該挺身而出,貢獻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
讓孤困兒童情滿心扉
團長李寶豔看到了薛松的決心和行動,於是讓她對接了一名11歲的孩子。薛松第一次走進女孩家時,她正趴在屋裡的小凳子上學習,周圍是滿地的衣服鞋子。女孩三歲時爸爸因病去世,媽媽改嫁後再也沒來看過她,跟著年邁的奶奶生活。由於缺少父母疼愛,她性格內向、自卑,不與人交流,總是悶悶不樂,學習也不好。
薛松決定用溫暖去陪伴感化孩子,她介紹道:“剛開始孩子奶奶是不接受我的,後來我經常去家裡陪她們聊天,慢慢地奶奶信任我了,之後每個週末都會同意我帶孩子出去玩,陪她學習、教她做家務。”慢慢地,女孩開始變得活潑開朗,陽光自信,學習也進步了,每天都笑容滿面。以前學校裡任何集體活動她都是躲在角落裡不願參加,現在都積極參加了,也能和同學們說說笑笑打成一片了。更加令人欣喜的是,期中考試的時候女孩的成績進步了四十個名次。
“我從來沒喊過‘媽媽’,我可以喊你‘媽媽’麼?”當女孩說出這句話時,薛松的眼淚奪眶而出,她知道孩子太缺少陪伴和母愛了。“現在只要聽到我停車的聲音,她就會高興地跑出來,邊跑邊喊著媽撲到我的懷裡。”薛松說。孩子的奶奶看到她們兩人親暱的樣子也很高興:“以後我走了,孩子也有‘媽媽’照顧了。”
讓更多孩子感受母愛
女孩的變化讓薛松看到還有更多的孩子需要幫助和照顧,她決定要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做公益上,於是她又幫扶了一對姐妹,姐姐十四歲,妹妹九歲。姐妹倆的父親是親兄弟,兄弟倆都在服刑,一個孩子的媽媽去世,一個孩子的媽媽失蹤,她們的奶奶也是殘疾人,家裡十分困難,靠村內低保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長大的姐妹倆十分的叛逆,姐姐經常會和奶奶吵架、欺負妹妹,剛接觸時候姐姐甚至懷著敵意對待薛松,但是薛松十分心疼這兩個小姑娘,她耐心地對她們進行心理上的疏導和物質上的幫助,漸漸地讓孩子們從心裡接受自己。
為了進一步開拓孩子們的視野,提升孩子們的幸福感,薛松經常利用假期週末帶領孩子們到周邊的景區遊玩,由於身體的原因,每次出去薛松的腿都會因為關節磨損嚴重疼痛難忍,但看到孩子們現在變得陽光自信,就會感覺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每個週末,她會專程驅車1個小時去看望這對姐妹,為她倆送去學習和生活用品,輔導她們學習,幫助她們梳洗,讓姐妹倆切身感受到了“愛心媽媽”的親情關愛,使這些家庭殘缺的孩子感受到了和同齡孩子一樣的母愛。在她無微不至的親情關愛中,姐妹倆逐漸走出了原生家庭的陰影,快樂地生活、安心地學習、健康地成長。
內心充滿陽光,人生充滿精彩。薛松就是這樣一個人——一位腿有殘疾卻始終樂觀向上,堅強前行的人;一位承受了命運不公,卻始終播撒大愛的人;一位需要照顧,卻始終無私奉獻、服務社會的人。她用濃濃的“母愛”為孤困兒童撐起了一個完整的家,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