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一提到范仲淹,很多人想到的是岳陽樓、是西北塞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這位名震古今的大家,是小鎮做題家出身,也是一個讓疼頭痛的刺頭……

(一)

范仲淹年少的時候去算命,他問人家:“我能當宰相不?”對方直接回到:“沒可能。”

老範又問:“那我能當醫生不?”對方還是回答:“沒可能。”

老範仰天長嘆:“男子漢大丈夫,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那活著能幹啥?”

不得不說,古代的讀書人的終極夢想就是當公務員,但老範這人從小想法就不太一樣,如果不能做到兼濟天下,那就治病救人。

小時候,老範曾在山上的寺廟讀過一陣子書,當時寺廟條件非常艱苦,每餐都是白粥就鹹菜,就這樣吃了三年。

節儉的老範看不慣家兄弟鋪張浪費,就忍不住嘟囔,但沒想到家人回懟:“我想怎樣就怎樣,不需要你這個外人來管。”

老範十分不解,經過多方打聽,才知道自己生父早就去世了,後來母親迫於生計改嫁到現在的朱家。

繼父雖然對老範不錯,但老範得知真相後,還是一氣之下背琴拿劍離家出走了,並揚言不混出個名頭來決不回家,那年他才二十三歲。

老範從山東一路南下,來到南京的應天府書院求學,虧得當初讀書不是按學區劃分的,要不然老範哪有機會在這名牌學校就讀。

書院期間,老範發揮了起早貪黑、勤學苦讀的精神,過上了和寺廟時期一樣的生活,每天讀書學習、吃饅頭鹹菜。

別人勸他不要這麼節儉,他卻以顏回為榜樣,先苦後甜:

瓢思顏子心還樂,琴遇鍾君恨即銷。

但使斯文天未喪,澗松何必怨山苗。

——范仲淹《睢陽學舍書懷》(節選)

不要以為老範在裝逼,他在讀書上的勤奮度確實一般人比不來。有一次宋真宗來到南京遊玩,南京城所有人都跑去一睹皇帝真容,書院學生自然也不例外,只有老範仍然坐在位置上看書。

別人後來問他:“你不想去看看皇帝長什麼樣嗎?”老範答道:“不急,將來覲見也不晚。”可見老範志向之遠大。

(二)

功夫不負有心人,公元1015年,27歲的老範考上了公務員,除了母親接到身邊來奉養,還恢復了“範”姓,算是認祖歸宗。

老範的第一份工作是管理監獄訴訟,估計跟現在的基層法官差不多。

但初入官場的老範不懂人情世故,原則性又很強,看不慣上級在徇私枉法、收受賄賂,所以兩個人經常吵架,老範甚至將吵架的內容刻在屏風上,氣得上級指剁椒:“我就沒見過你這種冥頑不化的人。”

出生底層的老範深知民間疾苦,對百姓充滿了同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范仲淹《江上漁者》

從宴桌上的一條鱸魚就能聯想到漁民的艱辛,可見老範心繫百姓。

33歲那年,老範轉到泰州任職,在這裡他與滕宗諒久別重逢,老滕是跟他同年考上公務員的,所以兩人很聊得來。

泰州臨海,所以當地百姓經常受到海潮侵襲,土地鹽鹼化也比較嚴重,這事兒原本不屬於老範管,但老範看到此情此景,立馬給上級報告,請求修復海堤。

上級看這小夥子如此有心,就指令老範和老滕共同完成修海堤工程,兩人忙了將近三年,終於修築了將近70公里的海堤,當地百姓感念老範,將海堤命名為“范公堤”。

值得注意的是,工程接近完工時,老範母親因病去世了,他不得不回到南京守喪,當時另一位名家晏殊剛好在南京留守,慧眼識珠的他一下子就被老範過人的才華所吸引,立馬給他拋出了橄欖枝:“應天書院校長了解一下?”

重回母校,老範不得不感慨:“昨日我以母校為榮,今日母校以我為榮。”

為了重振母校輝煌,老範拿出了十二分力氣,以身作則,不僅和學生們同吃同住,還制定了作息表,時不時突擊檢查,帶頭引導學生努力學習。

虎父無犬子、嚴師出高徒,在老範的不懈努力下,應天書院的學風名震南京,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畢業生。

(三)

因為表現出色,老範很快就被從南京調入京城,成為了皇帝身邊的近臣。

一到京城,就趕上了太后大壽。由於宋仁宗年少繼位,所以老太后垂簾聽政,但10年過去了,但眼下仁宗早已成年,太后卻仍然沒有放權的意思。

老範知道這個情況後,直接就給上面遞了摺子,意思就是讓太后退休養老,把政權還給皇帝。

老太后知道後氣得說不出話來,但並沒有回信。老範認為逼得還不夠緊,又寫了一個摺子直接遞到了太后的案頭上,老太后依舊沒有回覆。

暴風雨來臨前都是不動聲色的,老範知道這事兒鬧大了,腦袋可能地搬家,所以馬上又遞了摺子上去,說自己想下基層鍛鍊。

就這樣,老範到了地方擔任通判,就相當於現在的特派員,這算得上是他第一次被貶。

但老範依然不改愛挑刺的本性,有啥看不慣的事情都通通往上報,比如當地官員修宮院,老範認為勞民傷財,建議不批;又比如地方吏治有問題,老範建議精簡官吏……這些建議雖然上頭沒有采納,但仁宗卻看在眼裡:“這小子不錯!”

老太后死後,仁宗就立馬將老範叫回京城,但沒想到老範一回來,就碰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

有一日仁宗帶著兩位美女在御花園遊玩賞花,沒想到碰到了郭皇后,皇后妒火中燒,上來就要胖揍兩個狐狸精,仁宗上前阻擋,皇后的巴掌直接打到了仁宗脖子上。

這下好了,仁宗氣得揚言要廢后,老範得知情況後立馬進宮,意在建議仁宗三思而行。但仁宗心意已決,誰也不見。

老範是一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人,見縫插針地上書,甚至為了見到皇帝,直接到寢宮門口等著。

果不其然,老範收到了降職通知。

就這樣,老範迎來了人生中第二次被貶,但在前往睦州的路上,老範的心情還是不錯的:

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

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

——范仲淹《謫守睦州作》(節選)

在睦州期間,老範兢兢業業,為當地百姓謀福利,深受百姓愛戴,政績非常不錯。老範的老友富弼就上書仁宗,請求將老範調回來,但估計仁宗還在氣頭上,沒有答應。

(四)

公元1034年,老範就被調到蘇州任職,在蘇州期間因為治理洪水有功,所以很快就被調回了京城。

但剛回京沒多久,老範愛挑刺的毛病又犯了,他看不慣當時的宰相呂夷簡把持朝政,就給皇帝上書,這下可惹惱呂夷簡了,他給老範扣帽子,什麼越職言事、勾結朋黨、離間君臣之類的。

結果不出意外,老範又被貶到外地去了,而且在離京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敢來送他。

但老範剛直不阿的性格還是贏得一些人好感的,比如梅堯臣就奉勸老範以後少管閒事。

那……對不起,範某人做不到:

危言遷謫向江湖,

放意雲山道豈孤。

忠信平生心自許,

吉凶何卹賦靈烏。

——范仲淹《答梅聖俞靈烏賦》

公元1038年,西夏李元昊稱帝,西北戰事吃緊,老範知道這一消息後,就申請到甘肅慶州就職,與好基友滕宗諒一起上陣殺敵,鞏固西北。

在西北打仗期間,老範親眼目睹了邊塞的荒涼、戰爭的殘酷,感受到了將士們渴望建功立業、思念家鄉之情: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1043年,宋朝和西夏議和,老範從西北迴到了京城,參與“慶曆新政”,但由於新政觸犯了權貴利益,遭到了極大的反對和阻撓。新政推行很快就失敗了,作為新政推行者,老範首當其衝,又被逐出了京城。

(五)

1046年,老範來到了河南鄧州,他的好基友滕宗諒則被貶到了湖南嶽陽,老滕到了岳陽後,發現岳陽樓破損得不像樣,就打算修繕一下,併發微信給遠在鄧州的老範,讓他為重修岳陽樓寫一篇記,《岳陽樓記》就這樣問世了。

想不到吧,老範並沒有來過岳陽,不過他倒是對岳陽樓附近的景象瞭解得蠻清楚的,估計是老滕多次發語音告訴他的。

不得不說,作為震古爍今的名篇,《岳陽樓記》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老範至性至真、為國為民的情懷。

公元1049年,老範被調到杭州任職,在那幹了幾年後,又被調到青州任職。

但此時老範的老範已經六十多歲了,身體疾病不少,就向上面請求到潁州任職,結果還沒到潁州,就與世長辭了,享年64歲。

結語

范仲淹的一生是極盡艱難、顛沛流離的,他是小鎮做題家出身,憑藉著勤學苦讀走上了仕途,但在做官期間始終不改本性,看不慣就直接上書,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導致一直在被貶的路上。

從某種角度來看,范仲淹是一個至純至性、胸懷天下之人,他做官不為名利,只是想為老百姓多做點事,所以他每到一個地方任職期間,都表現得兢兢業業,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儘管多次被貶,依然初心不改。

在當今社會,我們也希望多一些范仲淹,少一些呂夷簡……

10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星漢燦爛|蕭主任拋去嫋嫋媽媽的角色,她簡直是爽文女主人設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