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與自然和平相處

  如何與自然相處,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時代命題,更是一箇中華民族探討了上千年的生存命題。從最初的畏懼自然,到企圖戰勝自然,再到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走過了一段格外漫長的路程。正是在這段路程中,我們學會了如何順應自然規律謀求發展,還學會了如何在天災面前強化自身保護國民。

  在探索如何與自然相處的道路上,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的餘村格外有發言權。在改革初期,餘村在很長一段時間奉行的是“要致富、先砍樹”的粗暴發展理念,這種不惜一切代價集中力量發展經濟的方式,確實為餘村帶來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甚至讓餘村成為了安吉縣的“首富村”。但是這種不可持續的發展很快便暴露了弊端,山林的破壞和水土的流失都在提醒著餘村人,錯誤的發展方式終究無法為大家帶來長久的安逸。對此,餘村果斷選擇放棄這一發展模式,重新樹立了“不挖山、不砍樹、生態環境能致富”的新理念,帶領村民一同轉變發展方式,將鄉村旅遊觀光作為主要的經濟創收方式,並在山林、農田的可持續發展中嘗試創造多元的經濟增長點。正是在這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並將其作為指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核心觀念傳播到祖國各個角落。

  而在探索如何提升自我以抵抗天災的道路上,是一次又一次的突發災害都在倒逼著我們成長。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場7.8級的特大地震在瞬間將唐山變為廢墟,這座人口超過百萬的工業城市,在極短的時間內失去了24萬鮮活的生命。這場地震被列為20世紀世界地震史上死亡人數第二的特大地震災害。我們在災難中受傷,也在災難中成長。面對被迫成為天然實驗場的唐山,世界各地的科學家絡繹不絕地來到這裡開展研究,並在研究中加深對地球的認識,提升對地震防禦的能力。中國專家周福霖作為實地研究的一員,正是在被摧毀的廢墟中找到研究的靈感,最終探索發現了隔震技術,幫助雲南等城市有效降低了地震為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的威脅。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生活在由過去“盼溫飽”到如今“盼環保”,過去“求生存”現在“求生態”的新時代,首先應當樹立正確的自然發展觀念,堅持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對生態的守護換取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此外,我們也要積極提升自身抵禦災害的能力,在認真學習抵禦災害方式方法的同時,向群眾普及重要的防災常識,並定期配合必要的防災演練,真正提升全體人民群眾的防災抗災能力。

來源/作者: 劉紳

7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洗個澡,價值數十萬名錶被調包!這裡竟藏著盜竊團伙“臥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