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7月31日,山東棗莊,在一家小吃店門口,一個11歲男孩幫爸爸看著三個攤位,每天從早上七八點一直看到晚上十一二點。男孩熟練地切餅、盛粥的樣子,懂事得讓人心疼。別人問他是否覺得辛苦,他說:“沒什麼可辛苦的,沒有苦就沒有甜,再累也沒有我爸爸累。”孩子的這句話感動了很多網友,網友們紛紛感嘆:“怎麼會有那麼懂事的孩子呢!”

從孩子的回答中我們不難看出,孩子共情能力很高,十分體諒父親的不容易,所以他才會努力去幫自己的爸爸看著三個攤位。11歲左右的孩子,甚至年齡更大的孩子基本上還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比較以自我為中心。大多數的孩子都會覺得父母對自己好是應該的,很多時候對父母的付出幾乎視而不見,很少能夠切身體會父母的不易和辛苦。事實上,這是孩子需要培養共情能力的一種表現。

共情,是一個人情商的核心能力。習得共情的技巧,孩子才可以擁有高情商。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事實上就是在培養孩子持續一生的能力。

共情力能讓孩子認識到每個人都不只是“我”,還是相互聯結的“我們”的一部分。對這種聯結的全面認識有助於孩子形成整合的自我,不僅會使孩子能夠關懷他人,而且能讓孩子擁有富有意義和聯結的生活。

那麼家長到底該怎樣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呢?當談到共情時,很多父母都是從說教開始的:"你應該體諒我……我工作那麼辛苦……”這樣的說教絕不會給孩子留下持久的印象。進行關於共情的對話當然重要,但更有效的是父母的榜樣作用。

所以培養孩子共情的第一種方法就是父母以身作則。父母如何做到傾聽他人、考慮他人的觀點、關心他人,尤其是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如何理解、關心他們,這些都有助於培養他們的共情能力。當孩子看到你關心他人、在意他人的需求時,他們會認為就應該這樣做,共情會成為他們自動、默認的處世方式。

除了以身作則之外,激活孩子的共情雷達也是培養孩子共情能力的一種重要方法。所謂的激活共情雷達是指激活孩子大腦中的社會參與系統,使他們能夠透過共情和關心他人的眼睛來看待事情。活躍的共情雷達能幫助孩子接收他人的想法,他們就能注意到語言和非語言的信號。

這有點像情緒讀心術。這意味著,孩子能意識到什麼時候自己話太多,什麼時候別人的心情不好,或者要儘量做個有禮貌、好相處的人。這還意味著,孩子知道發現別人心情不好時,要更小心、更敏感,避免惹惱他們。當情緒雷達被激活,孩子會更留心、更願意瞭解別人的心理狀態。由此,他們可以更好地感受當時的情境,可以讓氛圍更歡樂,或者以某種方式減輕別人的痛苦,同時保持適度的利己。

激活孩子共情雷達一個不錯的方法是通過激發孩子的好奇心來重新定義情境,幫助孩子變得更善於發現,提出不同的問題。比如當一位同學情緒失控,氣憤地從操場上跑開時,孩子的第一反應是問:“他發什麼神經?”但你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通過提不同的問題,幫助他們重新定義整個情境:“想想他為什麼會有那樣的反應呢?”

培養孩子共情力的第三種方法是——教給孩子表達關心的語言。因為即使有些孩子具有共情力,對他人能感同身受,但是有時候他們常常不會表達他們的共情。所以,家長需要教給孩子更多的共情語言。比如“那你一定很不容易”“我如果是你,我也會很難過”“聽到你說的這些,我也很傷心”。當然,在教孩子共情語言的時候,也要讓孩子瞭解有效情緒溝通的基本原理,比如當某人很傷心時,先不要提供建議,而要先傾聽。有時,是教給孩子經過實踐檢驗的方法,比如從“我”說起,主要說“我”的感受,不要說你對“我”做了什麼。“你沒有把蠟筆放回去,這讓我很生氣”比“你總是弄丟蠟筆”更有效。

最後還要叮囑家長即使你一直在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孩子卻沒有展現出體貼、關愛他人的變化,也不要對他們的共情能力做出宿命式宣判。要提醒自己,孩子在未來的日子會獲得很多成長,我們應該耐心一點幫助孩子培養能使他成為更有愛心和共情力的人的能力。

參考資料:《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

2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守護“生態家園”,共築“文明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