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有人說,文章寫得好是天生的,寫好文章沒有辦法經過努力實現。有的人可能對此深信不疑,但我絕不苟同。在我看來,文學創作是一種藝術,凡是藝術,雖然和天賦有關,後天努力更重要。看看天下的大書法家、大畫家、大音樂家,哪一人不是從零起步?大書法家一開始不會執筆;大畫家一開始不會構圖;大音樂家一開始不懂樂器名稱。大作家一開始甚至連字都不識,更遑論創作?

人們之所以認為寫好文章是天生的,是因為文學創作中有很多例子——某作家在極短時間內就寫出極好作品,甚至沒有辦法修改得更好。舉例,李白的詩歌是這樣,王勃的《藤王閣序》是即興之作。再如,梁啟超寫文章時,往往一氣呵成,汪洋恣肆,不可收拾,下文幾千字、甚至幾萬字,這是常人遠遠難以做到的。

然而,審思上述的李白、王勃、梁啟超之輩,他們在文學上取得巨大成就,還是和長期努力分不開。比如李白,他的意識、下意識和潛意識簡直全部浸滿了寫詩的成分。雖然李白白天寫詩一下子就完成,但他晚上可能連做夢都在寫詩,李白受道教、仙家的長期影響很大,思想灑脫,意與神會,於是“詩仙”的出現也就不奇怪了。

再拿王勃、梁啟超來說,他們固然是作文高手,下筆如神,但王勃、梁啟超都是極為早慧的人,他們都是二十歲左右就名聞天下,早年下了不少苦功。梁啟超記力驚人,看的書不知有多少。梁啟超的寫作有如神助,這也是他長期看書、思考和練筆的結果。

關於長期努力和作文的關係,以中國文學來說,還有二點是十分微妙的,這就是中國文學中講究的“禪味”和“文氣”。

“禪味”對於中國古代文學的影響很大,例如王維和蘇東坡的詩就很有“禪味”。有人認為,禪是講究不立文字、明心見性、直指人心,因之是不可強學的。這種說法表面看來有一定道理,如王維和蘇東坡的詩,往往是極短時間內捕捉到的靈感的結果,然而,他們靈感的得來,也是長期意識的產物。王維受佛教影響很深,著名的《維摩詰所說經》,他不知看了多少遍。再如蘇東坡,長期受佛教影響,交往了不少僧人、居士,他的詩中屢屢出現“禪味”,也是長期受佛學薰染的體現。

再拿“文氣”來說,這也是中國古代文人高度重視的。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提倡“文以載道”,他要求養成“浩然之氣”。假如人格完美,文氣充足,作文自然氣勢雄渾。韓愈是中國儒生代表,他所說的“浩然之氣”的形成,就是從修身、養性方面,長期不斷提高自己,為達到儒家所要求的“內聖外王”打下基礎。韓愈的文學理論幾乎成為後來中國作文的圭臬,後來的張載、曾國藩都提倡所謂的“氣”。

可見,文學作品中出現“禪味”也好,“文氣”也好,都是長期努力的結果。關於文學成就和長期努力的關係,還可以舉出很多例子,如魯迅先生將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於思考,莫言、村上春樹等著名作家幾十年持之以恆進行寫作。

寫好文章既然是長期努力的結果,具體說來,筆者認為下幾方面是重要的:

多看書,積累應有的廣博知識,理解寫作的基本要求,並借鑑他人的寫作經驗,所謂“讀萬卷書”;

多遊歷,瞭解天下各地的山水風光、人文勝蹟,還有風俗習慣,所謂“行萬里路”,喜歡寫遊記的人更應如此;

多交談,和各種各樣的人進行交談,增加自己的社會閱歷,寫小說、戲劇的人更應這樣;

多思考,不斷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讓自己的思想變得更加縝密、更合邏輯;

多練筆,不斷提高寫作技巧,掌握各種文體的寫作規律,並在寫作中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4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糾治“四風”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