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解讀《道德經》64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

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註釋〉

安:安定。事物的平衡、和的狀態。

持:掌控。

未兆:沒有苗頭。無形狀態。

脆:脆嫩 [cuì nèn]。弱小狀態。

泮(pàn):融化,消融。

散:分散,分解。

未有:沒有顯形。無形狀態。

未亂:沒有混亂。弱小狀態。

毫末:細小。毫:細長而尖的毛。

累土:堆積土。

執:掌控,執著。

幾(jī):差不多。

欲不欲:以無私慾之心為欲。意為沒有私慾之心。

學不學:以不學邪門歪道之心去學。意為不去學習智巧之學。

復:反,返回。

過:過失。

自然:本來如此,本性。

〈譯文〉

事物在安定平和狀態下容易掌控,

事物在尚未露出苗頭時容易處理,

事物在脆弱階段容易瓦解,

事物在細小時期容易分化。

在事態還未顯露時處理它,

在局勢還未混亂時控制它。

合抱粗的大樹,由細小的樹苗長大,

九層的高臺,由一筐筐土壘起,

千里遠的行程,由一步步積累。

謀求自我私慾必定會失敗,

想佔有控制必定會失去。

所以,有道的聖人無我無為,因此沒有失敗,不去佔有控制,因此無所損失。

世人處事總是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了。慎終如始,就不會失敗。

因此,有道的聖人沒有自我私慾,不看重珍稀物品。

不學些心機智巧,幫助世人糾正錯誤,以此來輔佐萬物保持天命本性,返璞歸真,不去謀求自我私慾。

〈解讀〉

本章主要是從社會和自然哲理的角度闡述修心為道的方法。

道的本體是無,道心是無我,呈現出來的是無我無為玄德。道是萬物的總源頭,萬物來自於道,萬物的根本也是無,本心是無我。因為後天的染汙,世人迷失了無我本心,誤認為自我的存在,產生了自我行為,形成了人性最大的弱點,人生由此煩苦困頓。修心為道就是將自我行為損之又損,一點點克服,達到無我狀態,無我則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克服人性弱點,破除自我行為,要在無處用力,在脆弱細小時著手控制,而且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破除自我,首先是在“無”處用力,起心動念處就著手審視,控制私心私慾的萌動。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一念天堂,一念地域,善惡就在一念之間,日常生活中,時刻堅守道心立身天地,起善心,動正念,常懷知恩,感恩,報恩之心,行於大道不被誘惑引入邪路。

其次是在脆弱細小處著力。弱小時期易於控制,防微杜漸,做到“不因善小而不為,不因惡小而為之。”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事物的發生發展總是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及遠的發展過程,破除自我,克服人性的弱點,也是一個損之又損的日積月累的過程,不能急功近利,急於求成,半途而廢,而是要慎終如始,持之以恆。修行永遠在路上,反反覆覆,始終如一。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有道的聖人堅守無的根本,保持無我本心,始終如一堅守道心,無我無為立身天下,起心動念處,脆弱細小時,都是慎終如始,不自我,不執著,為在無處,治於初始,所以能無敗無失,終成大事。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世人卻是相反,修行路上不能慎終如始,常是半途而廢,所以事難成。

“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修心為道是人生的重要大事,是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所在。人生路上要像有道的聖人一樣,知足知止,不貪得無厭,不投機取巧,始終如一保持無我本心,返璞歸真,做個真人,做到無為而無不為。

10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案例:20歲單身女孩與夫妻合租的慘劇:被迷暈後遭劫財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