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2-3年,房產或迎“貶值潮”?筆者認為,確實有可能,先看3組影響房產價格的數據變化:
一、住房供大於求,價格或難支撐。
先看一組央行有關當前住房數量的數據:
央行調查司課題組在《金融界》發表城鎮家庭資產負債相關報告,城鎮普通家庭資產擁有率達到280萬元-290萬元,房產保有量達到96%,戶均房產保有為1.5套。
當前住房保有量達到96%,未來房產能依靠4%的無房人推動?估計很難。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會不免發問:連我都沒有房子,身邊還有好幾個人都沒有房子,難道我們都是這4%的人群?其實,沒有房子的人遠不止4%,甚至能達到50%左右(供參考,不是確切數據),但是從房產總量上而言,房子已經供大於求,根據市場經濟的基本價值規律“商品供大於求則價格跌,供小於求則價格漲”,所以2022年之後,房子確實上漲舉步維艱。
二、央行新規定,房企如坐針氈。
銀行降低房地產貸款比例。這是2021-2022年房貸的另一項紅線,根據要求,大型銀行個人住房貸款比例不能超過32.5%,房產貸款不能超40%。這兩個比例的劃定,直接減少了銀行流向買房人和開發商的資金源,所以房地產如何蹦躂得起來?
任何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資金注入,房地產市場在過去能夠快速騰飛,關鍵的一點是居民腰包裡的錢越來越多,經濟委員王林指出,我國房地產市場沉澱了400萬億的資金,如果這些資金全部釋放出來,將對商品價格產生巨大影響。所以,從本質上而言,房地產其實是物價的穩定器。
三、城市化趨緩。
縱觀房地產發展史,住房可以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茅草屋,這個時候的人類不會製造磚瓦、更不會搭建房子,所以只能依山而居、住在洞穴之內,為了遮風擋雨,會採用最原始的茅草和樹枝搭建簡陋的避風場所。第二階段是封建社會時代的磚瓦房,青磚青瓦、紅磚青瓦都是同一類別;第三階段是現在的鋼筋混土房產,樓棟整體超過2層,少則6層,多則30層。
人類的住房從第一階段到第三階段,背後有一個鮮明邏輯:房子可以根據人的需求建造在任何區域和位置,所以城市化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城市化率也越來越高。總結起來,房地產的發展史,其實就等於城市化發展史。現如今,我國城市化高達63%,速度進入平緩期,所以城市化對樓市推動效果會有所減弱。
22-23年(新一年),首迎“貶值潮”?開發商給“補償方案”,買房人卻反對了。
房子有下行的跡象,無房人表現得非常開心,然而已經買房的人開始焦急了。咱們說一個案例:合肥某樓盤由於降價幅度過大,導致50多名業主要求開發商給“補差價”方案。
一個2年前新開的樓盤,去化速度慢,導致開發商存在大量的資金擱置,房子儲存在買房人手中,是資產,但是如果房子在開發商手中大量積壓銷售不掉,則是負債,因為房企們全部奉行高週轉、高負債運營的,每一個樓盤開發建設都需要數以億計的金融借債,試想一個樓盤總價值20億元,2年時間回款12億元,還有8億元資產無法變現,這對開發商而言是何等難受?
所以,開發商經過深思熟慮,決定降價銷售,原價2.4萬元,降至1.2萬元出售,這個降價幅度,估計很多買房人都沒有見過,原本200萬元的房產,在打折之後直接調低至100萬元,買房人節約了100萬元購房款。
當無房人興致勃勃地為“遇到降價好兒”高興的時候,已經買房的人表示“看不下去”了,50名已經按照2.4萬元購房的買房人一起到了售樓部,要求開發商給自己補償。他們的理由很簡單,在售房的時候,置業顧問全部說“這裡是城市的優質地段,房價只可能上漲,不可能下跌”,可是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自己的房子就貶值了50%,這事兒擱在誰身上都難以接受。
所以要求開發商給自己退房子,如果不退房子也行,就補償貶值的差價部分,買房人給出了具體的補償方案:張三在1年前買房時,單價2.4萬元,100平米的房子為240萬元,那麼依照現在1.2萬元的價格水平,張三這套房子縮水了120萬元,為了彌補因為開發商大幅降價給張三帶來的損失,要求開發商補差價。開發商經過認真探討之後,拋出了《房產保值》方案。
1、以10年為一個週期,當10年到期時,如果房價下跌,則開發商給業主補償差額。舉例:大明購買的房子120萬元,10年之後房子市值100萬元,那麼開發商給大明20萬元現金彌補虧空。
2、如果10年後房子升值了,則買房人(業主)需要把溢價部分補償給開發商。舉例:大明這套房子120萬元,在10年之後大明的房子升值到了200萬元,那麼大明應該把80萬元的溢價值彌補給開發商。
以上兩個條件,非常符合買房人要求的“房產保值”需求,然而買房人紛紛反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