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文|丁伯慧

精讀作品的目的,是為了研究作品,從中直接學習寫作技巧。這種學習可以是多方面的,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精讀需要對作品進行反覆研讀,甚至還要對作品進行拆分,專門就某些段落或某些人物進行研究。

對於文學作品的精讀,寫作者和研究者的閱讀方法是不同的。研究者的閱讀是進行分析和概括,從中尋找作品的特質,並對這些特質進行闡述;寫作者的閱讀則是為了弄清楚寫作的某些規律和技法,並將這些規律和技法運用到自己的創作當中去。

下面,我們以奧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的《變形記》為例,來探討作為寫作者的精讀方法。

1 先行一步,參與創作

閱讀之前,我們先了解到《變形記》是講一個普通的推銷員的生存困境的作品。思考一下,如果我們自己寫這樣的題材,會怎麼寫,表現什麼?我們可能會表現以下內容:

(1)民生多艱,生存不易;

(2)如何掌握職場生存規則;

(3)揭露某些行業的潛規則;

(4)一個發展的時代中,個人的命運沉浮;

…………

還可以有其他的各種思考。我們所有的寫作者都可以自由聯想,作出思考。有了這些思考之後,我們讀《變形記》的時候,腦子裡就帶著問題了。我們會一直帶著好奇心閱讀:卡夫卡會表達什麼?

接下來,就我們思考的主題,我們可以嘗試寫一個開頭。寫完之後,大家可以彼此分享,看看誰的開頭更有特色。這個時候,我們才打開作品,讀到卡夫卡《變形記》的開頭:

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

讀到這一句的時候,我們會習慣性地想:這個格里高爾·薩姆沙一定是做什麼夢了。作品是從夢境寫起的。隨後,我們發現,卡夫卡果然在接著寫詳細的情形:

他仰臥著,那堅硬得像鐵甲一般的背貼著床,他稍稍抬起頭,便看見自己那穹頂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塊弧形的硬片,被子幾乎蓋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來了。比起偌大的身軀來,他那許多隻腿真是細得可憐,都在他跟前無可奈何地舞動著。

讀到此處,我們可能會心一笑:這個卡夫卡,對夢境這種虛幻的東西,他居然寫得這麼細緻,像真的一樣。於是,讀到下面的一句的時候,我們就被驚到了:

“我出了什麼事啦?”他想。這可不是夢。

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卡夫卡居然寫的不是夢境,他是在一本正經地寫一個叫格里高爾·薩姆沙的人變成了一隻甲蟲。所謂“變形記”原來真的是身體變了形,由人變成了甲蟲。此時我們會思考:他是在寫一部科幻作品嗎?但是,據我們所知,卡夫卡不是科幻作家啊。接下來要怎麼辦?如果我是作者,該如何往下寫呢?或者,我仍然在震驚當中:他怎麼可以這麼寫呢?當然,更多的人會恍然大悟:原來小說可以這樣寫。小說的本質,就是重新建造一個世界。

現在,我們看到了,先行一步、參與創作可以帶來怎樣的好處:我們可以更深入地參與到作品當中去,並且已經在閱讀過程中進行創作了,而且我們的創作還有人可以比照。我們帶著與作者一比高下的雄心去閱讀。對於作品的創造性和技巧,我們將領悟得更深。

隨後的每一步,我們都這樣進行,這樣的“參與創作”不僅僅是思想的比照,還有故事的設置和人物的塑造,以及每一個環節故事的推進,我們都會進行比照。我們每一步都比作品先行一步,自己先創作試試,創作完了再看看作者是怎麼寫的。一直到小說的結尾,我們相當於在這個過程中寫完了一部作品,但又不止一部作品。因為我們不僅僅是寫我們自己的構思,我們還要在跟上作者的構思後修正自己的構思,每一步都緊跟、創作、比試、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寫作的理解會更加深入。我們可以把一部作品的所有技巧,尤其是創造性技巧,都一覽無餘。

2 模仿練習,學習手法

讀完全部作品後,我們會對這部經典作品感嘆不已。我們可能會頂禮膜拜,會有很多感悟,會發現很多寫作技法。但這還不夠。接下來,我們會對某些段落進行模仿。這種模仿可以是語言方面的,比如上文所引用的這一段,我們可以嘗試著寫類似的文字:

重新變成人之後,李小竹還是對自己做猴子的這段經歷念念不忘。那個時候,她是又瘦又靈巧……

自己在進行寫作模仿的時候,才會發現,卡夫卡的開頭那一段為什麼寫得那麼逼真,他寫出開頭那一段的關鍵點是什麼:

(1)他在寫作的時候,是把自己當成格里高爾·薩姆沙了,而且,他覺得自己真的成了甲蟲了,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要“入戲”。

(2)誠如卡夫卡所言,“越是虛構的地方,細節越要真實”。他寫得非常細緻,而且精確。

(3)好的小說一開始就能營造一種氛圍,然後把作者拉進自己的氛圍中,遠離現實世界。所以,卡夫卡的用詞、語調都是非常考究的。

(4)看起來平淡的東西,其實是刻意的,而且並不容易。表面平淡的語言背後,隱藏著巨大的推動力。

誠如世間的很多事情,“看花容易繡花難”,寫作也是如此。看別人的作品,似乎寫得很容易,但是自己卻不一定做得到、做得好。所以,模仿是必要的。閱讀的時候,我們還可以模仿不同作家的東西。強如列夫·托爾斯泰,在成名之後,還會做這種模仿練習。他的《安娜·卡列尼娜》開頭裡的一句話“奧勃隆斯基家裡,一切都亂了套”,甚至就是受普希金的小說《別爾金小說集》的啟發而寫出來的。

這種模仿還可以是集中的。比如說,打算寫一幕去母校見一位不想見的老師時的情景,我們可以模仿風格完全不同的作家的作品,既可以模仿卡夫卡的《變形記》,也可以模仿加繆的《局外人》,還可以模仿川端康成的《雪國》。這些比較模仿有助於我們掌握不同的寫作技巧。

3 努力挑刺,另找出路

對一個作家頂禮膜拜、努力學習之後,接下來該做一個“負心人”了。我們接下來的任務是:努力給這部作品挑刺,看看這部作品還有哪些問題。

事實上,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是有不足的。即便是那些看起來完美無缺的作品,也會因為時代性的原因,帶有某些侷限性。我們精讀一部作品的時候,在學習完它的長處之後,就需要給這部作品挑挑刺了。當然,你挑的“刺”不一定是科學的,甚至不一定是正確的,這也沒有關係。挑刺的過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挑刺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尋找別的可能。

比如說,關於《變形記》,我們可以這樣來挑刺:為什麼一定要變成甲蟲呢?如果變成其他的東西,例如貓啊狗啊的,是不是更好呢?如果變了形之後,還能夠用人的語言進行交流,會有什麼結果?如果不能交流了呢?小說中,格里高爾·薩姆沙的親人知道薩姆沙的身體變不回去了,只有精神還是自己的。但如果還能變回去,會怎麼樣呢?

再比如,在人際關係的設定中,有沒有一種更好的設定?假如格里高爾·薩姆沙結婚了,有一個妻子,小說會不會有更多的複雜性呢?小說涉及的人際關係就不僅僅是他原生家庭的關係了,還會關係到他的愛情和婚姻,有沒有可能呈現出更多的複雜性?

不要覺得這種假設是無聊的、沒有意義的。這種假設的意義在於:以後當你自己創作某部作品的時候,假設就會在你的作品中成為可能。我們探討一部作品中多種可能的意義就在於,給一部作品以更多的出口和可能。畢竟,當我們自己要創作一部作品的時候,面臨的就是多種可能。這種練習有助於我們打開自己的思維空間,給作品以更多的出路。

努力挑刺與另找出路既是各自獨立的,又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可以在挑刺之後,自己再想一想:如果是自己,可以怎麼做?會不會比作者做得更好?

給作品挑刺彰顯了一名寫作者的雄心: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要超越這部作品,我有能力寫出更好的作品。

4 閱讀他人,思考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想寫一部作品,很多東西都構思好了,卻一直無法下筆。原因是各種各樣的:開頭沒想好,結構不滿意,線索不好,視角不好,敘述方式不好……這些問題始終在我們的大腦裡,讓我們寢食難安。此時,當我們閱讀一部作品的時候,解決問題的契機就來了。我們看到了《變形記》的開頭,恍然大悟:可以這樣直截了當地來寫一件事。還有視角問題,原來可以從這個視角來寫一個人的生存困境……

當然,我們在思考自己打算寫的作品的時候,不一定要把自己的作品像《變形記》一樣去寫,但是《變形記》可以給我們靈感,激發我們的創造力:我還可以這樣做。

一名寫作者閱讀一部作品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學習寫作,並對自己的寫作產生有益的影響。所以最終,我們的閱讀還是要回到自身。當我們帶著問題,尤其是帶著某部打算寫或者已經寫了但不滿意的作品去閱讀的時候,這種價值就會更加明顯。

比如說,我們曾經寫過一個愛情故事:一名青年男子愛上一名青年女子,但是女子卻和別人結婚了。我們要寫這個男人的掙扎與堅守。寫完了,但感覺非常不滿意:沒有寫出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者說,自己寫得太陳舊了,沒有新意。當我們去讀《霍亂時期的愛情》的時候,我們會驚喜、羞愧甚至絕望:原來馬爾克斯也寫過這樣的故事,但是他寫得那麼好!那麼,我們會進行比較:和我的作品相比,《霍亂時期的愛情》好在哪裡?思想發現上?構思上?人物塑造上?抑或是敘述技巧上?那麼,我對自己的作品最不滿意的地方在哪裡?讀了《霍亂時期的愛情》之後,我受到了什麼啟發?如此一來,我們對《霍亂時期的愛情》的閱讀,其價值就遠超一般讀者的鑑賞性閱讀。我們會深入作品的內部而不是站在作品的外面去了解作品。

有些作品甚至還會促使我們對自己的寫作進行全面的反思——反思我們的文學觀、寫作理念以及寫作方式。

當然,我們所說的這些閱讀方式的前提是,我們是一名寫作者。我們曾經嘗試寫過一些作品,不管這些作品水平高低、是否發表。我們有過一些創作的經驗和嘗試。只有在這種前提下,我們的閱讀方式才能是作為一名寫作者的閱讀方式。

和泛讀不同,精讀要學習具體的寫作技法,解決我們寫作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帶著問題去閱讀,並在閱讀過程中嘗試創作,是最有效的閱讀方式。

為什麼說閱讀(此處專指文學作品)會決定我們寫作的上限?通過上面的探討,我們可以發現,對於寫作者而言,閱讀會對一名寫作者在如下幾個方面產生影響:

(1)我們的文學感覺、文學趣味和文學鑑賞能力。

文學感覺、文學趣味和文學作品的鑑賞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後天培養。如同環境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會產生影響,一個人的閱讀對象也會對一個人的文學感覺、文學趣味和鑑賞能力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譬如說,如果我們天天讀武俠小說,我們的文學趣味就會跟那些作品相似,我們對文學作品的判斷也會受那些作品的影響。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的文學感覺、文學趣味和文學鑑賞能力就是他對文學的態度,這種態度會影響一名寫作者朝什麼方向去創作。

(2)我們對文學的認知。

文學到底是什麼?在我們的心裡,什麼才是最好的文學?這些問題的答案也是因人而異的。誠如“一千個讀者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一千個讀者眼裡也有一千個關於文學的認知。關鍵就在於,我們平常讀些什麼。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閱讀也是如此。另外,文學一直在發展。一部文學史,甚至就是文學的概念不斷變更的歷史。因此,我們讀什麼,會影響我們對於文學的認知。而我們對文學的認知是怎樣的,也會影響我們寫出什麼樣的文學作品。

(3)我們的寫作習慣。

一名寫作者,最初的寫作都是從模仿開始的。所以,我們讀什麼,就會模仿著寫什麼。我們的寫作習慣就是在閱讀與模仿中慢慢建立的。在我們正式確立屬於自己的寫作風格之前,這種模仿是一直存在的。而當我們的寫作風格正式確立之後,我們的寫作習慣也已經成型。當然,一名寫作者會努力掙脫自己的寫作習慣,不斷去突破、去創新。但是,突破也是有限度的,是在既有習慣的基礎之上進行的。因而,寫作習慣對於一名寫作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一名寫作者的寫作習慣,對於他的寫作無疑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4)我們對文學技法的掌握。

正如前文所說,寫作都是從模仿開始的。我們對文學技法的掌握,也是從模仿開始的。所以說,我們的文學技法從一開始,就是由閱讀帶來的。即便你有再好的寫作老師,你關於寫作的學習主要還是從文學作品中來的。老師可以告訴你一些寫作的技巧,但是如果不伴以閱讀,你終究仍然很難掌握。所以,寫作這種活動,歸根結底主要從閱讀中習得。而我們所掌握的文學技法,當然會影響我們成為什麼水平的寫作者,也會決定我們寫出什麼樣的作品來。

總而言之,一名寫作者平常閱讀什麼樣的作品,他就會成為什麼樣的寫作者。天天跟誰打交道,才有機會成為那樣的人。文學創作也是一樣。所以,我們說,閱讀決定了一名寫作者的上限。

閱讀決定了一名寫作者的文學品位和對寫作技巧的掌握,因而閱讀決定了一名寫作者的上限。作為寫作者的閱讀與作為鑑賞者的閱讀是不同的。寫作者既要“泛讀”,讓自己成為一個“雜家”;又要“精讀”,讓自己成為一個“專家”。泛讀除了閱讀文學作品之外,還要閱讀其他各類的讀物,其要領則是觀其大略,不求吃透。精讀則要學會“作為一名寫作者”的閱讀,即在閱讀過程中學習如何寫作,其要領則是搶先思考和批判性閱讀。

(摘選自《創意寫作思維訓練》)

《創意寫作思維訓練》

丁伯慧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是什麼在影響我們的寫作?哪些是比技巧更重要的東西?寫作就如認識牛,光了解牛的外貌是不夠的,還需要庖丁解牛,瞭解它的內部構造。其中,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核心部分。本書作者結合多年的創作與教學經驗,從如何認識閱讀與寫作、如何選取寫作材料、如何創造性寫作等基礎方法入手,涵蓋語言、風格、素材、人物、視角、方向等諸多寫作問題,提供了一套系統的方法,幫助讀者通過思維訓練與學習,從“寫作文的人”成為“創作的人”。

7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科學家發現“最後一隻歐洲大熊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