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曲猶如九曲十八彎的小腸,由於位置深且冗長,一直是檢查的盲區,被稱作消化道中的“黑暗大陸”;由於小腸疾病多起病隱匿,其診斷和治療也曾是醫學上棘手的難題。近年來小腸鏡的發展和普及打破了這一僵局,開闢了小腸疾病診療的全新領域,為患者帶來了更多的選擇。
小腸鏡操作複雜,且操作風險遠高於胃腸鏡檢查,對醫生的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導致很多醫院知難而退,而山東省立第三醫院(山東省消化病醫院)消化內科李曉沛主任團隊卻持之以恆地堅持了下來,“相比於傳統的開腹外科手術,小腸鏡微創治療存在毋庸置疑的明顯優勢,讓越來越多的小腸疾病不再成為疑難雜症。”
小腸內的“千里眼”和“神槍手”
在連續排出黑便二十多天以後,44歲男子對自己的病情不免有些擔憂。
據瞭解,男子患有肥厚型心肌病,長期服用抗凝藥物,有一天如廁後發現大便顏色不太對勁——黑便,這意味著他很可能存在消化道出血。在當地醫院做了胃鏡檢查,也拍了CT,都沒有把隱藏較深的出血部位給“揪”出來。
男子轉診到山東省立第三醫院(山東省消化病醫院)消化內科,在進行小腸鏡檢查以後才發現問題所在。“患者十二指腸水平段發現了血管發育畸形,有一處明顯的出血部位。”擅長小腸鏡檢查與微創治療的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孟凡魯說,通過小腸鏡在出血點處打了兩個鈦夾,出血很快就被止住了,患者的血紅蛋白等指標恢復了正常,大便也很快轉黃。
其實,確診之前患者也曾做過多項檢查,為什麼沒能及時發現出血點的位置呢?專家表示,這跟小腸特殊的構造有關。
“小腸可以說是九曲十八彎,普通的胃鏡和結腸鏡的長度在1.3米-1.4米左右,很難深入長達4—7米的小腸內。胃鏡一般多用於胃、十二指腸病變的篩查,結腸鏡多用於直腸到迴腸末端病變的篩查, 兩者中間的小腸屬於胃鏡、結腸鏡檢查盲區。”孟凡魯醫生表示,小腸鏡的長度在2米左右,可謂“千里眼”,可以深入胃鏡、結腸鏡的盲區,發現消化道“黑暗大陸”內的異常。同時,由於胃腸道屬於空腔臟器,CT檢查需要提前飲水將胃腸道充盈起來,但是對於小腸血管發育畸形等平坦性病變,CT檢查的分辨率較差,空腔臟器檢查的金標準是內窺鏡,小腸疾病的檢查首選還是小腸鏡。
據介紹,小腸鏡一般分為雙氣囊電子小腸鏡(DBE)、單氣囊電子小腸鏡(SBE)。“別看它全長只有2米,要檢查4米—7米的小腸也毫不費勁,因為它有外套管及氣囊,通過氣囊交替充氣、放氣,內鏡反覆鉤拉等操作,使可自由移動的小腸類似於擼袖套一樣套疊於它的身上,從而到達小腸深部,直觀清晰地識別小腸病變。”孟凡魯醫生說。
小腸鏡最大的特點是可以對病灶及其周圍組織和黏膜進行反覆和詳盡的觀察,並可對病灶進行活檢獲得病理學依據,甚至可以對病灶進行鏡下的微創治療。
微創治療避免開腹痛苦
相比於傳統的開腹外科手術,小腸鏡微創治療存在毋庸置疑的明顯優勢。“不用開腹手術就可以完成包括在小腸鏡下止血、切除良性腫瘤—息肉、小腸狹窄的內鏡擴張和切開、小腸血管瘤內鏡下治療等。”孟凡魯醫生說,尤其是在P-J綜合症、藍色橡皮泡痣綜合症等罕見病、腸道狹窄、腸道異物等的治療上也具有顯著優勢。
一名8歲的男孩,右下腹疼痛多日,當地醫院診斷為闌尾炎,進行抗生素治療但是症狀並未緩解,隨後拍了CT發現腸道內高密度陰影,懷疑小腸異物,於是患者慕名來到山東省立第三醫院(山東省消化病醫院)。醫生查體發現患者佩戴牙套有部分脫落,為其做了小腸鏡檢查,結果在迴腸處發現了長約1公分的金屬弓絲卡在腸壁上,弓絲被食物殘渣所蓋住,勾住的黏膜已經糜爛,還好沒有發生腸穿孔。
“我們通過小腸鏡利用活檢鉗夾住弓絲,拉到套管裡取出,整個過程歷時2個小時,患者住了五天院就完全康復。”孟凡魯醫生表示,由於異物卡住的位置很特殊,如果沒有小腸鏡,很可能就需開腹手術才能取出異物,因為一旦勾絲滯留時間過長導致腸穿孔,後果將不堪設想。
另外,小腸鏡在腸道狹窄的治療上也可以大顯身手。炎症性腸病( IBD ) 的常見併發症有腸道狹窄。按發生機制來分,良性狹窄可以分為炎性、纖維性及混合性狹窄 3 種類型。炎性狹窄是由於腸壁充血水腫和腸壁增厚所導致,應用內科藥物保守治療多可緩解;而纖維性狹窄是慢性炎症反應長期反覆刺激導致腸壁纖維化形成,通常藥物治療無效,大多需要外科手術干預。在小腸鏡下完成腸道狹窄相關手術,相比於傳統的開腹外科手術,小腸鏡微創、出血少、恢復快,優勢明顯。
小腸鏡在治療多種疾病上頗具優勢
山東省立第三醫院(山東省消化病醫院)自開展小腸鏡檢查及鏡下治療以來,已經成功完成眾多高難度的小腸鏡下微創治療。尤其是在P-J 綜合徵、藍色橡皮皰痣綜合徵等高難度罕見病的治療上,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P-J 綜合徵又稱黑斑息肉病 , 是由皮膚黏膜黑斑合併消化道息肉,是一種少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這種胃腸道息肉常呈多發性,息肉可發生在整個胃腸道,以小腸多見,在胃、大腸、闌尾腔也有生長。息肉小的僅為針頭般大小的隆起,大的直徑可達10釐米,表面光滑、質硬,較大息肉可呈菜花樣。P-J 綜合徵有胃腸道息肉的共同特點,包括引起長期腹瀉和便血,可導致貧血;當息肉發展成大型息肉時,可發生腸梗阻;也可因息肉過多或息肉牽拉引起腸套疊。腸套疊大多數可自行復位,如不能及時復位,延誤較久可引起腸壞死。以往患者要不斷開腹切息肉,現在較大的小腸息肉可以通過小腸鏡摘除。通常,在小腸鏡下切除息肉後,患者無腹痛等任何不適,觀察兩天後就可以出院。
不久前,一位14歲的患有藍色橡皮泡痣綜合症的男孩一家慕名來院求診。男孩已經做了兩次開腹腸道血管瘤摘除手術,腸管已經出現了粘連,身體條件難以承受再次開腹手術的痛苦。醫生決定用小腸鏡為其進行治療,微創手術不久後,孩子黑便的症狀便逐漸消失,病情得到了控制。
那麼,哪些情況需要做小腸鏡?專家建議,對於原因不明的消化道( 小腸 ) 出血及缺鐵性貧血、懷疑有小腸腫瘤或增生性病變、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徵、懷疑小腸克羅恩病或腸結核、不明原因腹瀉或蛋白丟失、小腸內異物、手術時協助外科醫生進行小腸檢查、已確診的小腸病變治療後複查,以及相關檢查提示小腸存在器質性病變可能者,可以考慮接受小腸鏡檢查。
雖然小腸鏡治療相比於外科手術來說,痛苦小、恢復時間快,但也並不是所有患者都適用。孟凡魯醫生特別提醒:除了嚴重心肺等器官功能障礙者,無法耐受或配合內鏡檢查者,其他患者只要能耐受,懷疑小腸疾病,均可以考慮採用小腸鏡來進行診斷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