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
◎王光壘
子曾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因為從小受到儒家思想影響,再加上自己是獨生子的緣故,所以我除了讀大學時選擇了離開家鄉到省城求學之外,其他的時間我都是陪在父母的身邊,這也是父母感到最欣慰的事情。每當跟那些子女在外地工作的人聊起生活來,父母的臉上總是掛著一絲知足的笑容。
又是一年國慶長假,我像往常一樣驅車回家,一路上紅燈綠燈交替,上了高速,又是車輛擁堵,但是我的內心是興奮的,回家的路再遠,都不覺遠。趁停車之餘,我從反光鏡偷偷看看妻子和淘氣的女兒,兩個人正興高采烈的看著動畫片,一邊的母親,由於暈車的影響正雙眼微閉,女兒不時調皮的跟她互動一下。
自從我結婚後,父親便出去打工,每個月休班四天都要回家幫母親乾乾農活,每逢節假日我和妻子便回家跟母親小聚,有了孩子以後,母親便扔下家裡的農活,隨我到了城裡看起了孩子,因為妻子特別愛吃蘋果,母親就一直把蘋果樹留著,平時託付村裡的親戚幫忙打理,每年五一我送她回家套袋,十一再回家摘袋子,就是為了讓妻子和孩子能夠吃上甘甜的蘋果。我曾和妻子勸過母親,不要再回去受累,可是母親不停,總是跟我們說:蘋果樹不能扔,一是為了自己吃方便,二是我也能經常回家看看。是啊,那畢竟是她生活了五十多年的家。有時候,作為子女完全不理解父母,為啥總是放不下農村的那個老屋?也許,是因為他們大部分的記憶都存在那個四間屋的大瓦房裡,或者是因為城市的高樓大廈讓他們難以適應。總之,他們寧願回家自己種地豐衣足食,也不願在城裡坐享其成,什麼都用錢解決。
從城裡回家的路,母親走了不下幾十次,但是她從來不記路,她經常跟我說:我出了門就像傻子似的,東南西北分不清,萬一哪天走丟了怎麼辦?我就會安慰她說:沒事的,只要你鎮定自若不會走丟的,每條路都有名字,你可以打電話告訴我,我會馬上來接你。這時她就會喃喃自語:唉,真是不中用啊,最好一輩子待在家裡不出來。我聽了之後,心裡難免酸楚,其實我和妻子心裡都明白,雖然母親跟我們住在一起,生活質量提高了,可她卻不如在老家開心,為此,我們經常帶她出去逛街,領她出去吃飯、買衣服,試圖藉此來改變她對城市的恐懼感並填補她內心的空虛。但是,這些效果並不大。我發現母親最開心的時候就是回老家時和父親休假時,也許她一生的情感都系在父親的身上或者寄託在老家的每一件傢俱和工具上。
我和妻子私下裡也覺得虧欠母親,所以總是找機會陪她回家看看,回去打理一下老屋,照顧一下那些果樹。可是生活總是不易,為了生存,工作似乎成了生活唯一的重心,而忽略了那份最珍貴的親情,忘記了人生最根本的目的,那就是共建一個和睦的家庭,讓愛充滿家。我們也曾跟母親商量過,在城裡再買一套小戶型房子,讓她和父親徹底告別農村,可是被父母很堅決的否定了。我知道,讓父母拋棄他們的老屋,簡直就像是要了他們的命,母親常常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她是不會離開那個滋養她半輩子的老家的。
行駛到家鄉的小路時,看著道路兩邊那一片片熟悉而陌生的果樹,經過這些年的風吹雨打,又挺拔了許多,樹上那一個個果子,沉甸甸的將樹枝都壓彎了。那越來越寬闊的馬路,在歸鄉的車隊下,卻顯得越來越緊促,我也抬高了那隻踩在油門上的腳。母親看著車窗外,高興地說:“看看這些果樹結的大蘋果,好像並沒有受天旱的影響,也不知道咱家的蘋果長得怎麼樣?”好像瞬間不暈車了一樣。我看著她那股興奮勁,心裡像打翻了五味瓶,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該內疚,這條回家路,隨著我年齡的增長,每年走過的次數卻越來越少。曾經那些回家的記憶,也越來越模糊,我不知道,遙遠的將來,我還會不會再重走這條滿載記憶的小路。如果那時我再回來,還有人認識我嗎?是否還會有人,給我打開那扇等我回家的門?
不知不覺中車已來到門前的那棵大芙蓉樹下,我剛把發動機熄火,母親就迫不及待地下車,衝向那扇破舊的木門。好久不見的芙蓉樹,彷彿在秋風裡向我招手,沙沙地發出歡迎的聲音。那把鏽跡斑斑的鐵鎖,在母親乾枯的手裡發出一聲清脆的聲音,門開了。妻子抱著懷裡的女兒,緊跟著下了車,女兒好奇的問我:“爸爸,這是奶奶的家嗎?”我撫摸著她泛紅的臉頰,輕聲說:“對啊,你忘了五一的時候你剛回來過?”這時母親接過話茬:“兩歲的孩子哪能記得那麼清楚,為了以後讓她記住咱家,你們得經常領她回來看看,做人吶,千萬別忘本哦。”這一句話,說的我那個臉突然就紅了。
走進家門,我看到那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院子,石縫間已經滿是雜草,水泥地上也堆滿了落葉和泥土,這時聽到妻子小聲跟女兒說:“剛才的路記住了沒?以後長大上學了,爸爸媽媽工作忙,你要自己經常回來看看奶奶和爺爺,奶奶從小看著你多不容易。”看著女兒那似懂非懂的眼神,我頓時感到眼睛溼潤,我抱過女兒,開始跟她講起那些關於我小時候的趣事。
回家的路,再遠,都感覺很短,再難,都要按時返回。這條路,我願意走一輩子。
作於二零一六年十月一日晚十點
【作者簡介】
王光壘,煙臺海陽人,生於1987年,喜歡讀書,文學寫作,特別是散文和詩歌。現在就值於煙臺開發區富士康,基層工人。喜歡結識文學愛好者,在公司屬於文藝活躍青年,多次獲得公司舉辦的徵文活動一等獎,二等獎。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多次組織參加公司的志工活動,常懷一顆感恩的心,積極認真,樂觀向上。
壹點號煙臺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