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本回梗概2:十常侍威權日甚,欺上瞞下,常代帝行事,漢靈帝不予懲治,反而都封列侯,於是愈加敗壞朝綱,四方盜賊並起。漢靈帝病重,想立劉協為太子,要事先除掉劉協的政敵何進,沒等下手就先死了。何進聽說這事以後,不敢怠慢,聯合袁紹、曹操等多位大臣讓他的外甥劉辯當了皇帝,趁勢要殺十常侍,十常侍哀求何進的妹妹,躲過一劫。漢靈帝的母親董太后看何太后不爽,要和何家爭權勢,無奈勢單力孤,最終被何進暗殺。眾大臣想一併除了十常侍,何進躊躇不決。

現代視角:十常侍是什麼來頭,一群宦官怎麼和皇帝那麼親近。常侍是中常侍或散騎常侍的簡稱,秦朝與漢朝都有中常侍這個官職,秦與西漢的中常侍是正經官職,屬於皇帝的近臣,一般人沒這待遇。到了東漢,中常侍則由宦官擔任,魏晉時期的散騎常侍又由士人充當,可見常侍經常伴隨皇帝左右,大事小事都能說上幾句。漢靈帝即位時才十二歲,小學剛畢業,常侍都是中老年了,一群老頭糊弄個小孩子還不容易嗎,也不能全怪皇帝昏庸,換誰都會昏庸的。別說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子,就算是三四十歲的人,也不見得有多少能力。現在大部分人都在靠一份工作度日,升職加薪是一直以來的願望,但是能當領導的又有幾個,尤其是管理型領導。真正做管理的人,年齡都不小了,起碼和十常侍差不多歲數,能當上董事長、總經理的更是寥寥無幾,就算當上了,也只是管理一個公司幾百上千號人,如果要面對一個國家,恐怕也很難勝任。漢靈帝當了二十一年皇帝,到死也就三十三歲,也沒人培養他,周圍還一群人天天忽悠他,想不昏庸都難。

不管怎樣,皇帝臨死都要找個繼承人,他只生了兩個兒子,劉協和劉辯,漢靈帝和他媽媽董太后都想立劉協,劉協是董太后養大的,劉辯是何進妹妹的兒子。當時何進是大將軍,官居要職,勢力不容小覷,如果立劉協不立他外甥,他肯定要作亂。靈帝是臨死才想到立太子,事先也不培養教育,也不為太子培植勢力,讓一個光桿劉協去當老大,必須坐不穩。他能想到的就是除掉何進,為劉協清理障礙,事情也沒做好,還沒剛開始就被人告密了。大將軍何進統領天下軍馬,又可以號令群臣,按各方力量來說,立劉辯應該會更穩妥一些,劉辯面對的勢力只有光桿劉協和董太后,即位不成問題。即位以後,何進作為外戚,干政必不可免,但就當時的士族勢力來講,何進要想取而代之也是不可能的。漢朝雖然氣數將盡,但是士族仍然維護漢朝,爆發的黃巾軍不是被鎮壓下去了嗎,好多還是自己招募去剿匪。一言以蔽之,立劉辯的後果就是外戚干政,立劉協的後果就是幹不下去。

何進依靠自身勢力,立劉辯當了皇帝,養大劉協的董太后感覺到了危機,問張讓怎麼辦,張讓給她說了四條:一是讓董太后垂簾聽政;二是封劉協為王;三是讓國舅董重掌握軍權;四是重用十常侍。偉人說過:政權是從槍桿子中取得的。張讓的這四條,讓董重掌握軍權還是靠譜的,其餘三條都只有在掌握軍權以後才能具備實質。董太后是漢靈帝的媽媽,漢靈帝死後,董太后就是太皇太后,這在重視孝道並以孝治天下的漢朝有很大的發言權,所以她可以封董重做驃騎將軍。董太后爭權,一定會引起何氏外戚的牴觸,雖然有驃騎將軍作後盾,但這是個從一品官職,職位低於大將軍,這方面不好抗衡何進,猶如用短劍比拼大刀,前景必然慘淡。既然十常侍肯站在董太后一邊,董太后可以先向何氏示好,待對方放鬆警惕後,將何進召入後宮密令十常侍殺之,然後董重掌握軍權,大事可成。

董太后畢竟命薄,在與何氏集團的較量中很快落敗,並在遷往外地的途中被人鴆殺。何進輔佐外甥劉辯,十常侍失去了往日的話語權,何氏集團與十常侍的鬥爭必不可免。然而,何進不僅代表外戚,也代表士族,這種情況下,十常侍就成了人民公敵,雖然賄賂何進的弟弟何苗,何太后也有所偏袒,但畢竟勢單力孤,無法與士族抗衡。在這種優勢條件下,因為何太后的一句偏袒之言,何進竟然躊躇不決。袁紹說招外兵進城助陣,陳琳說外兵入城會出亂子,曹操說只要把領頭是殺了就行,你一言我一語,何進自己都暈了,他本是個屠戶出身,殺豬宰羊的,因為妹妹進宮成了貴人,他才混上去的,能有多大本事。他贊成袁紹的說法,不見得袁紹說的有多對,是因為袁紹四世三公,官職最大,何進看的是頭銜。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種局面估計旁觀者也搞不清了,如果身臨其境地面對這種事情,也確實不好應對,這不是搞技術,有規範可以遵循,該如何辨別是非?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學習是貫穿整個人生的,學習的方式也不止於書本,社會本身就是一本大書。在書本中獲悉必備的知識,在江湖浮沉中體驗世道艱難,在與人交往中看盡人間冷暖,逐漸地氣定神閒胸有成竹,才好從容應對複雜局面。何進雖然貴為大將軍,然而才疏學淺,不學無術,置真言於不顧,惑迷亂於內心,做一個屠戶尚可,陷於宮廷爭鬥,必然凶多吉少。

6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終於8月,樂成脫單的生肖:運勢大吉,好財運將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