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產業融合理論。產業融合是當前產業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點領域,整體來說,在這片新興的研究領域,學者思維活躍、視角各異,研究成果極為豐富,不過,與產業融合的實踐相比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而又系統的理論體系。

(1)“產業融合”的定義及內涵。關於產業融合的定義,研究者出於研究背景、興趣目的和研寬視角的不同,給出的定義各有不同。

而眾多的研究者最早還是從技術層面來認識產業融合的,1963年,美國學者羅森博格在研究美國機械工具產業時,發現該產業是在鑽孔技術、研磨技術等不同技術應用於不相干產業時而自然形成的,因此他將機械工具產業的形成過程稱之為技術融合。

隨後,英國學者沙哈和意大利學者多賽也對技術擴散在多行業中的廣泛應用,並導致創新活動發生的過程進行過闡述,這些論述都是有關產業融合理論的早期研究。

隨著數字技術的出現,產業間的交叉逐步開始增多,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者尼葛洛龐帝用了三個重疊的圓圈來考察計算機、廣播業和印刷業之間的融合,並認為三個圓圈的交叉處是產業成長最快、創新最為頻繁的領域。

應該說,研究產業融合離不開技術層面的考察,在上個世紀80年代,很多學者都會從內容和傳輸環節看待由數字技術帶來的產業融合,美國學者安東尼和法國作家羅拉和明克就分別創造了兩個新的名詞Compuncations和Telematique來揭示數字融合的趨勢。

格納汗騰和格林斯丁兩位美國學者則在1997年以數字融合為基礎,將產業融合定義為“為適應產業增長而發生的產業邊界的收縮和消失”。學者拜利則認為產業融合不僅發生在信息傳輸行業,同樣在食品保健業、機械工業等領域都有發生,產業融合改變了過去孤立的行業和市場邊界。

瑞典學者林德的定義則更為直接,它認為融合是跨市場和產業邊界進入壁壘的消失,是分離市場間的一種合併。

從技術融合到產品和服務融合,再到市場的融合,歐盟在1997年的綠皮書中對產業融合定義體現了系統性的融合理念,該報告對產業融合進行了細緻的分析和深入的探討,從綜合性的角度將產業融合定義為技術與網絡平臺的融合、產業聯盟和併購、服務與市場的融合、政策和規制框架的融合。

回顧國內針對產業融合的相關研究,大多數國內學者也深受歐盟定義的影響。學者周振華認為,產業融合是從產業分立演變過來的,是產業邊界固化到模糊化的變化過程;

厲無畏認為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相互交叉、滲透,最終形成新興產業的動態過程;胡金星認為,在開放的產業系統中,技術及新的標準的出現和擴散,引起了產業構成要素間的協同競爭和共同演進促進了產業融合。

總體來說,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對產業融合的定義雖各有側重,但都準確把握了產業融合的本質,即是由數字技術的擴散和信息產業發展所帶來的產業邊界的變化,融合的內容包含了多個層次,既有技術、產品和服務,也包括了市場、產業組織和政府規制等多個方面。

(2)產業融合的領域及層次。追溯人類社會產業發展的軌跡,不同的時代融合誕生的新興產業各不相同。進入信息化的時代,產業融合的現象更為頻繁,基於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的信息產業影響和改變其他行業已成為後工業時代的一個典型特徵。

如果從縱向維度來看,信息產業的融合首先發生在信息產業的內部,接著才會向其他產業擴散。

在信息產業的內部,融合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按照日本學者植草益的論述,主要是電信與郵政、電信與計算機業的融合,電信與郵政屬於典型的“部分融合”,因為郵政的傳統業務隨著通信技術不斷髮展,已被電信推出的服務所取代,而計算機業與電信業的融合則主要是基於數字存儲、傳輸的需要,技術融合讓兩個產業緊密聯繫在了一起;

第二個層次是傳媒產業內部的融合,主要指的是電視廣播、報紙期刊、網絡新媒體之間的媒體融合;

第三個層次是傳媒產業與電信、IT互聯網等產業的融合,也就是作者在前文中講到的大媒體產業。信息產業內部的融合是本文研究的重點,但不可否認在現實中,信息產業也在同其它產業進行著廣泛的融合,比如製造業,信息技術的介入不僅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高附加值也成為了信息化產品的顯著特徵;

信息業與金融業的結合,不僅改變了金融業的服務方式和業務流程,也使得大金融的混業經營成為了可能,諸如此類的案例十分豐富,偶然中著蘊藏著必然,融合總是在人們不知不覺中悄然發生。

換一個角度,我們還可以從技術、產品和業務以及市場三個層面對產業融合進行劃分。從技術的角度,格林斯滕和漢納認為產業融合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完全替代型的,即一種技術完全取代另一種技術,實現技術的升級換代,另一種則是互補型的,即兩種技術同時使用效果更好;

從產品和業務的角度,國內學者周振華將產業融合劃分為三種模式,即替代、互補和結合型融合,在他看來,替代和互補型的融合都只是讓過去獨立的產品進入共同標準元件束或者是集合,並沒有完全消除產品的獨立性,而結合型的融合則是完全讓產品和業務融為一體。

學者王丹認為,以產品和業務的視角觀察,產業融合可分為改造型融合、互補型融合和替代型融合,其中改造型融合主要指的是信息產業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實現企業在管理、業務流程和產品服務上的創新;

從市場的角度來分析,學者派靈思和普羅那姆通過替代與互補、供給與需求這樣一個2維矩陣將產業融合劃分為供給互補、供給替代、需求互補和需求替代四種類型,充分說明了產業融合與市場需求和供給的一致性關係,

基於其他視角對產業融合的劃分還有很多,比如從融合的程度分析,學者馬健將產業融合分為虛假融合、部分融合和完全融合;

從制度融合的視角,研究者胡金星將產業融合區分為標準融合和制度融合兩個層次,標準融合指的是經過市場的選擇後,企業在技術和產品設計上標準的統一,制度融合則是從宏觀上體現監管政策和管理機構的融合。

(3)產業融合的效應和意義。一是產業融合容易發生在高新技術和傳統產業之間,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

產業融合從無到有伴隨著產業構成要素的整合和擴散,尤其是高新技術對其他產亜的融合,容易改變傳統產業的產品特徵、市場競爭秩序和價值的創造過程,在產業界限不斷模糊後,兩個或者多個產業又會形成新的技術和市場基礎,從而通過創新改變市場需求和供給,大大提升產業的核心能力。

二是產業融合是產業分工的內部化,能夠有效提升產業績效。融合與分工並不是一對矛盾體,融合常常是讓同一層次的分工消失後,又在更高的層面確立了新的分工和專業化生產,在不同的層次上,融合和分工往往可以同時發生。

同時,所謂的融合也不是原有行業所有企業一同融合,大多都是行業內的先導企業先行融合起到示範效應,因而產業融合只是產業分工的新起點,其路徑是將過去分立的行業間分工予以內部化,進而產生範圍經濟和規模經濟。

學者班克等人曾對美國上個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信息通訊產業的績效進行過梳理和檢驗,其結論認為被檢驗單位平均成本降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擁有共同的基礎設施,技術和產業融合對增加產業績效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產業融合容易發生在產業邊界處,.有利於誕生新興行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產業融合既不是產業的橫向兼併,也不是產業的縱向一體化,而是一種混合型融合,在開放的產業體系下,過去非競爭的行業變成了競爭行業,有利於促使技術、制度和資源在不同的行業中流動。

結語

產業融合並不等同於產業重疊,其意義不僅是在微觀上改變了市場結構和市場績效,從宏觀上對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升級和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也是有著重要的戰略作用。

6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國家或將頒發新規,身份證上1950年-1979年出生的,需提前準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