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歷史來路,方能汲取歷史智慧;堅定歷史自信,才能把握歷史主動。現今文藝創作都離不開“歷史”二字,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在開幕式上曾對廣大文藝工作者作出了內容創作上的要求:“要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眼納千江水、胸起百萬兵,把握歷史進程和時代大勢”。無獨有偶,中共中央政治局黨史學習教育專題民主生活會亦強調,“在新的趕考之路上,我們能否繼續交出優異答卷,關鍵在於有沒有堅定的歷史自信”。
連接史料與思想的“歷史感”、為文藝注入鮮活靈魂的“歷史座標”、為人民群眾夯實根基、凝聚視野的“歷史自信”……其實在每一個“歷史”與“文藝”交織出的名詞之中,我們都能看到湧動著的、積澱著的傳統文化的意蘊。
文藝創作在每一個時期都對青年一代進行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依託於此,傳統文化亦在無聲之中得以傳承。故而,作為青年一代的我們,也理應對自己有著嚴格的要求,“我們的一切學習,都是為了學以致用。”我們應能夠領悟傳統文化之中好的精神內核,並做到古為今用,理解其於現世的文化使命與時代價值,格物窮理、知行合一、經世致用。學習傳統文化,應是為了從中汲取到修身、養性、行志、耕行的養分,得以更好地實現自己之於社會、之於國家的人生價值。
當然,在我們從傳統文化中獲取到助我們人生理想得以騰飛的養分與積澱的同時,我們更應對傳統文化這片“沃土”作出積極的反饋,積極弘揚、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以載道,文以化人,“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與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與昇華”。故而,我們應該意識到,當代中國得以強盛、得以騰飛,是因為她得到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為她沉澱出了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那麼,在我們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們要做到善於繼承。在保留精神命脈、文化之基的同時,我們要做到敢於創新、善於創新,即“既做到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做到與時俱進,推陳出新”。這也就要求了我們既要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挖掘與闡發,更要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收萬世之闕文,採千載之遺韻”,這素來是中華文化所推崇的。但它的融匯並不是漫無目的的,它的每一次文化選擇都是為了穩固其自身的文化生命力。而我們青年一代,亦要努力讓中華傳統文化煥發出更絢爛的生機,應生出我國人民更堅定的文化自信,讓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在文化傳承中得以增長。
從 “修齊治平” 到 “積極入世”,再到 “天下興亡”,我們青年一代應從流傳千年的文字之中看到發源於傳統文化、寄託於當世的愛國精神與民族使命。
來源/作者:武漢市江岸區商務局 劉傲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