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徐滔/文、圖

小時候,孩子們天天盼著過節。打記事起,奶奶就扳著指頭叫我們數念著“臘月三十過大年,二月初二龍抬頭,五月初五端午節,六月六日看谷秀,七月初七巧兒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孩子們喜歡過節,最主要是因為過節會有好飯吃。

每年熬過了飢一頓飽一頓的“春脖子”,新麥子終於上場了。剛剛打下的新麥子,曬乾,揚淨,裝包,被很隆重地分攤在米櫃和麵缸裡面。這一段時間,雖然飯桌上主打還是苞米麵餅子和地瓜乾等粗糧,但是新麥子的成分已經比較明顯地看得見摸得著吃得上了。最節儉的做法,就是用苞米麵少兌一點白麵發酵,蒸一大鍋“起餾”,或者是發一鍋黃金白銀相間的蔥油花捲,鬆軟“起餾”不再像拉嗓子的餅子那樣令人難以下嚥,香噴噴的花捲更是令人垂涎欲滴,配上醃製的“大頭寶”,特別開胃,十分下飯。

那個年代,新麥子上桌的第一頓飯,百分之百地會是蒸一大鍋白麵餑餑,並且家家戶戶一定會在大餑餑的頂端,蓋上一簇紅彤彤的印記,吃餑餑是為了犒勞參加麥收勞動的大人們辛苦付出,蓋上紅印記是寓意生活蒸蒸日上,日子越過越紅火。

麥收之後第一個農曆節日是“六月六”。那些年,奶奶常常唸叨著“六月六,看谷秀”,飽含著老人們對五穀豐登、年年都有好收成的美好期盼。俗話說,窮過日子富過年,平時再怎麼省吃儉用,到了過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會做上一頓好吃的,大家一起吃一頓快樂吉祥的美食。長島這邊的六月六一般是包發麵包子,六月韭,燻死狗,最不值,也是剁一盆韭菜,稍微奢侈點的,也會用玉瓜或者芸豆等做餡,至於放魚米還是肉丁,各家都是根據家底,量體裁衣,豐儉由人,吃飽肚子最為重要。

對孩子們來說,夏天最喜歡過的節是“巧兒節”,也就是今天的“乞巧節”“七夕節”,不管家裡的孩子是一二個人,還是五六個一大群,大人們一定會烙一大鍋“巧果子”,用大號鋼針串成一串,最下段再綁上一個伏蘋果或者又甜又酸的“花紅”,大人們在過節那一天把一串串巧果掛在孩子們的脖子上,寓意豐衣足食,平安吉祥。大多數的孩子都是捨不得多吃一口,幾個小腦袋湊在一起,從頭到尾一一對比巧果的形狀和圖案,顯擺著自己這了不起的“財富”。

七夕節中午這頓飯,主食各種各樣,但千年不變的是,家家戶戶一定會做一鍋巧芽湯。白麵主打,肉丁,海米,魚籽,各種“腥頭”,全看各自的喜好,唯獨不可或缺的是綠豆芽。全家喝了清熱敗火的綠豆芽湯,才算是真正過了七夕節,孩子們喝了七夕巧芽湯,慧根才能在心底生根發芽,腦子就會越用越好使,越長就會越聰明,越強壯。所以,在長島也把乞巧節叫做“巧兒節”,寓意巧兒,巧女,巧子孫,巧上孫男嫡女一大群。

晚上,半個月亮早早就從東牆外的槐樹梢裡升上了天空,吃完飯以後,一大家子人收拾利落之後坐在院子當間,一壺涼茶,幾樣水果,一大盤巧果子,大娘搖著蒲扇,老嬸點燃艾葉燻趕蚊蟲,大家一邊喝茶吃水果,一邊聽奶奶講牛郎織女的傳說。奶奶講完後溝版的,大娘和老嬸講山前版的,然後是媽媽講的是跟長島不一樣的黃縣版,各村有各村的版本,各地有各地的說道,但都是大同小異,故事裡充滿了對美好明天的憧憬,對美好愛情的祝福,表達了我們祖先追求幸福生活的真切願望。

忘不掉的是那一幕一幕的幸福的童年,抹不去的是那開心快樂的七夕巧兒節,多少年過去,當年的孩子都早已長大,最要感謝的是長輩的呵護,最應該感恩的是生活對我們的厚愛。天上人間七夕節,願這世界充滿愛無盡的愛。

(2022年8月4日於北京)

壹點號海島尋夢

9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財富智慧:埋頭苦幹難賺大錢,記住富人思維,成就你的財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