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在《晚熟的人》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並且是被劣人催熟的。
後來雖然開竅了,但他仍然善良與赤誠,不斷尋找同類,最後變成最孤獨的一個人。”
當人人都追求出名趁早時,莫言卻說自己更喜歡晚熟。
“晚熟的人,到了合適的時候,出現了能讓他展現才華的舞臺,他便會閃閃發光的。”
莫言自身便是如此。
57歲那年,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史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而這一年,距離他開始寫作已經過了整整31年。
輝煌來得雖遲,但終究是來了。
獲獎之後,許多讀者比莫言還著急,希望他儘快出新作品。
但莫言不急不躁,沉寂了長達8年的時間。
8年之後,他攜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讀者視野。
他說:“八年來,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堅持創作,或者在為創作做準備。”
拋卻外界的繁華浮躁,閉關潛心創作,用8年時間精雕細琢,打磨出一部足夠優秀的作品。
《晚熟的人》是莫言獲得諾獎後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其中大多數都是他的親身經歷,他是個會說故事的人,通過小說中的故事,他向我們傳遞著溫暖與愛,也讓我們明白了,一個人越是沒有本事,就越喜歡炫耀這3樣東西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每個人的天分和家境不同,每個人的人生遭遇也不同,每個人的運氣和福報更是不同。所以老人們常說:“人比人,氣死人”,為人處世,不要去和別人比較,做好自己,就已經足夠了。
真正有本事的人,就像成熟的稻穗,總是低著頭,為人非常低調謙虛,因為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而越是沒有本事的人,往往就越高調,越喜歡張揚。這種人最喜歡炫耀的,往往就是下面這三件事。
一、自己的人脈關係
這些人,雖然沒有本事,但卻熱衷於人際交往,經常出沒於各種各樣的聚會,哪裡人多,就往哪裡跑。跟這個人要個名片,跟那個人要個電話,要不跟人合個影,到處拉關係,拓寬自己的人脈關係。
這些所謂的人脈關係,就成為他向別人炫耀的資本,跟這個認識,跟那個也認識,這裡有熟人,那裡也有關係,好像手眼通天似的。其實呢,他跟人家也就是一面之緣,人家早把他忘掉了,走在大街上根本就不認識他。
這種人活得很可悲,整天活在這些虛無縹緲的虛榮裡,還自以為樂,覺得自己的本事,很了不起,其實根本沒人看得起他。
二、漫無邊際地吹噓
有些人呢,越是沒有本事,就越怕別人瞧不起他。所以跟人說話的時候,就開始漫無邊際地吹噓自己,為的是讓別人高看自己一樣。
古人早就說過:“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在說話辦事之前,應該先掂一掂自己的分量,看自己有沒有那個能力,不能信口開河,胡說亂說。到時候別人當真了,真找你辦事了,你又給人辦不成,那就很尷尬了。所以說做人應該腳踏實地,安守本分,不要打腫臉充胖子,給自己找麻煩。
三、向不如自己的人顯擺
真正的強者,只會向強者挑戰,只會向比自己強的人學習,而不會恃強凌弱,天天在不如自己的人面前耀武揚威。
而有些沒有本事的人,不但不思進取,不知道發憤圖強,還特別喜歡在不如自己的人面前顯擺。他們在強者面前奴顏婢膝,沒有一點做人的骨氣,可一到不如自己的人面前,他們就威風起來了,把在強者面前所丟的面子,都在這些人身上找回來了。
這種人往往就是欺軟怕硬的主兒,看人下菜碟,看你比較厲害,他就巴結討好;看你還不如他,他就開始給你顯擺。這種人格局狹隘,懦弱無能,在真正的強者的眼裡,是可笑又可憐。
莫言的話總是這麼精闢,觀察生活中的細微小事,從而寫出戳入了我們內心深處的文字,所以他的文字才能贏得我們的共鳴,他的小說才能受到眾人的崇敬與敬仰。而寫到這兒,我也很有必要給大家推薦他的新作《晚熟的人》了。
莫言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是一部讀懂人性的佳作,是莫言獲諾貝爾獎之後的首部作品,於2020年出版。由12個故事組成。整體上屬於現實主義題材,作者本人也參與到了其中,刻畫的是當代農村社會的眾生像,很貼近生活。
莫言花費了八年時間才將其完成,他將自己大半輩子的人生智慧與閱歷全然寫在了書中,毫不吝嗇地跟我們分享。我們可從書中學來智慧,將人性研究透徹。
《晚熟的人》是一部讀懂人性的佳作,莫言為何花費了八年時間才將其完成?全在於莫言費了許多心血與精力,越是榮獲此獎,越是在乎質量而非數量;也可以說,莫言將自己大半輩子的人生智慧與閱歷全然寫在了書中,毫不吝嗇地跟我們分享。細細思索,我們每個人都可從書中學來智慧,都可將人性給研究透徹。
《生死疲勞》:諾獎得主莫言代表作,一部蘊含著能讓莫言拿到諾貝爾文學獎的秘密的小說,這是大家對這本書的評價。他用各種幽默風趣描述和通俗易懂的方言,通過轉世輪迴的方式,用動物的視角去寫了當時社會的風俗人情,和人們細緻入微的生活習慣跟社會風貌。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說過:“莫言是一個會講故事的人。”但是一個會講故事的人並不一定會的諾貝爾獎,當莫言用魔幻現實的手法,豐富的想象力和大膽地對人性的探索來講故事後,他就成為了世界級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