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利率林理論。傳統利率決定理論以古典利率決定理論一凱恩斯利率決定理論-新古典綜合利率決定理論為發展主線,大致經歷了實物利率理論、貨幣利率理論和綜合利率理論三個階段,理論爭論的焦點在於決定利率的因素到底是實物因素還是貨幣因素。
利率決定研究大致始於17世紀中期,在早期比較著名的有“貨幣租金說”和“利息來源說”等。貨幣租金說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威廉配第、約翰洛克和達德利諾思。由於當時的主要生產形式是土地生產,因此他們主要從地租的角度來論證利息與利率。遺憾的是,貨幣租金說並未對影響資本供需的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導致研究未深入下去。
利息來源說的代表人物主要是亞當斯密,他從產業資本的角度對利息來源及利率決定問題進行了探討,認為雙方實際借貸的並非貨幣而是貨幣的價值,利息的來源是利潤,因為只有貨幣進入生產性領域創造出利潤利息才有可靠保障。
"歐文費雪在論證利率是怎樣形成或決定時,認為有些“有些作者為說明方便起見,喜歡假定兩個有關利率理論的問題,即(1)為什麼會有利率存在,與(2)利率是怎樣決定的。
然而第二個問題卻也包含有頭一個問題,因為要說明利率如何決定就牽連到利率能不能是零的問題,即是說利率是否必定是正數的問題”。因此,利率的高低與利潤有關,在利潤率較高的情況下生產者願意支付較高的利率。
同其它商品一樣,利率還受貨幣或資本數量的影響,例如,當放貸出去的貨幣數量增加時,一方面會增加貨幣的供給使利率水平下降,另一方面會形成更多的資本,從而加劇資本與資本在產品市場、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導致利潤率下降,利率也會隨之下降。
(1)古典利率剛理論。古典利率決定理論是基於古典經濟學分析框架研究利率決定問題的理論,主要以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自由資本主義為研究背景,主要從實物資本供需的角度進行分析,屬於實物利率理論。代表人物有龐巴維克,馬歇爾,魏克賽爾和費雪,他們分別基於不同的學說來研究利率決定問題。
奧地利學派重要代表人物龐巴維克提出“利息時差說”和“迂迴生產說”來對利率決定進行分析。利息時差說認為人們對“現在物品”的主觀價值要高於“未來物品”,利息的本質就是對放棄現在物品的補償。他還將借款區分為消費借款與生產借款,認為兩類借款的利率決定機制存在差異。
消費借款的利率主要與借款人消費的迫切程度有關,而使用迂迴生產說來分析生產性借款的利率決定。根據迂迴生產說,當資本投入生產後生產過程越長就會使生產效率越高,獲得的剩餘報酬也越大,借款人願意按照較高的利率支付利息,但資本在不斷增加過程中邊際效率會逐漸降低。
劍橋學派創始人馬歇爾提出“等待說”和“投資收益說”,將均衡分析框架運用於利率決定分析,是古典利率決定理論的奠基者。他認為資本供給與人們的等待有關,而等待的目的是為了積累財富,利息的本質就是對等待的補償。
資本的需求與資本的收益有關,資本被用於投資後邊際收益越高對資本的需求就越大,直到邊際收益與利率相等。利率最終是由供給和需求共同決定,均衡利率是資本供需相等時的利率。
他還注意到了貨幣因素,認為貨幣供需的變化會對貨幣利率產生影響,但不會對資本的供需產生影響,因此不會影響實物利率。他認為,貨幣利率不能脫離實物利率,總是圍繞實物利率上下波動。
瑞典學派創始人魏克賽爾提岀“自然利率說”,仍沿用馬歇爾的分析框架,並引入貨幣因素對利率決定問題進行分析。他將利率分為自然利率與市場利率。
與馬歇爾不同的是,他認為當市場利率和自然利率一致時,貨幣是中性的不會影響物價;而當兩者不一致時貨幣將不再是中性,會對儲蓄、投資產生影響進而對物價產生影響,因此銀行應當對市場利率進行調節使其和自然利率保持一致。
費雪提出了“人性不耐說”和“投資機會說”對利率決定問題進行分析。他認為,利息就是人性不耐的人為了較早消費對人性較耐的人的補償。資本的價值來自於資本能夠產生未來收入,收益率提高會降低人性不耐的程度使更多資本進入投資領域。
費雪認為人性不耐是一種主觀因素,在利息理論中具有核心作用,投資機會是一種客觀因素,利率由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共同決定,是人性不耐和投資機會同時均衡的結果。
(2)凱恩斯利率決定理論。凱恩斯利率決定理論形成的背景是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危機,當時倡導自由和認為市場可以自發調節的古典經濟學遭到嚴重挑戰。凱恩斯否定了古典學派的實物利率理論,認為利率完全是一種貨幣現象,它不能將儲蓄和投資調整至均衡。
他認為,古典學派雖看到了貨幣的儲蓄功能但忽略了儲蓄的形式,其錯誤的根源就在於“把利息作為等待的報酬而不是作為不儲藏貨幣的報酬。利息其實是對放棄流動性的補償,利率由貨幣的供給和人們的流動性偏好共同決定,均衡利率就是貨幣需求等於貨幣供給時的利率。
凱恩斯還討論了流動性陷阱問題,認為當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時,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就會變得無限大,此時增加貨幣供給幾乎不會對利率產生影響%凱恩斯的利率決定理論使人們對利率的認識更加全面,為後來的綜合利率理論提供了重要基礎。
(3)新古典與新古典綜合利率決定理論。劍橋學派羅伯森首次提出了可貸資金利率決定理論,後經瑞典學派俄林等補充,最終由美國經濟學家勒納加以綜合完成。可貸資金利率決定理論是在古典利率理論的基礎上加入了貨幣因素形成的新古典利率決定理論。
該理論對凱恩斯利率理論進行了批判,認為貨幣能夠對利率產生影響但主要是短期影響,而利率長期仍受實物因素影響。可貸資金利率理論認為影響可貸資金供給的因素包括儲蓄、新增貨幣供給等,影響可貸資金需求的因素包括投資、新增窖藏等,均衡利率是商品、貨幣兩個市場均衡時的利率。
不過,可貸資金利率理論僅是將商品和貨幣兩個市場簡單相加,因此,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均衡分析。儘管如此,可貸資金理論將實物因素和貨幣因素進行了融合,推動了利率理論的發展。新古典綜合利率決定理論由英國經濟學家希克斯提出,後經美國經濟學家漢森進一步發展以及很多經濟學家補充修正而成。
該理論吸收了凱恩斯利率理論和新古典利率理論,同時加入“國民收入”變量,將儲蓄、投資、貨幣供給、貨幣需求四個因素有機融入綜合分析框架,形成了利率決定的一般均衡理論,是真正意義上的一般均衡分析。
(4)不完全值息相市場利論。StgltzandWess,Wllamson等將信息經濟學中的不完全信息理論引入信貸市場理論,為競爭性信貸市場的信貸配給及均衡利率決定問題提供瞭解釋。由於該理論的研究對象仍主要是銀行等傳統信貸市場,因此在此進行總結梳理。
該理論基於參與者決策函數進行分析,認為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形下,對於貸款者而言期望回報與利率並非總是正向關係,而是隨著利率的增加存在拐點,當到達拐點後進一步提高利率反而會使貸款者期望回報有所下降。因此,拐點處的利率水平即是理性貸款者追求的貸款利率。
在此處,一些風險低收益低的借款者會因無法盈利而放棄借款,造成逆向選擇問題;還有一些獲得了貸款的借款者為了盈利可能會將貸款用於其它收益高但風險也更高的項目,導致出現道德風險。
非正規金融市場借貸利率決定的研究。除了銀行等正規金融市場,社會中非正規金融(或稱民間金融)活動和部門廣泛存在,形式多種多樣,例如私人自由借貸、貸款經紀、儲金會、地下銀行、貿易信貸、商業信用等以及近些年才出現的互聯網借貸,增強了金融普惠性。
結語
互聯網借貸屬非正規借貸範疇,非正規金融在信息處理、運行機制、風險特徵與利率決定等方面與正規金融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對非正規金融市場借貸利率的研究進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