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有虎又何妨,最不盤山度過岡。酒氣沖天渾不怕,空拳打死手中王。”
提起打虎英雄,人們的腦海中第一時間想到的一定是《水滸傳》中的武松。
他豪氣干雲空手打死猛虎的形象,讓人們每每想到都欽佩不已。不過,在《水滸傳》中,打死過老虎的可不止一人,為何唯獨武松被人們當作英雄呢?
在《水滸傳》中,除了武松之外,還有許多人都曾打死過老虎,比如謝家兄弟、李逵都曾打死過老虎。
謝家兄弟是獵人出身,平時就靠著狩獵山間的飛禽走獸為生,狩獵老虎對他們來說雖然算不上家常便飯,但是也絕對不是什麼太過罕見的事情。
與武松空手打死老虎相比,謝家兄弟用的更多是狩獵技巧,而且也並非為民除害的義舉,因此才不會被人們所特意記住。
其次,黑旋風李逵雖然也曾打死過老虎,不過他的出發點是為了老母親報仇,更何況李逵直接滅了老虎“滿門”,就連老虎的幼崽也沒有放過。
雖說他情有可原,但未免有些殘忍,因此也算不得“打虎英雄”。
而武松之所以會被人們稱之為“英雄”,除了他在景陽岡上打虎的壯舉之外,他本身的人物形象以及諸多事蹟,都符合人們心目中“英雄”的形象定義。
本文就簡單剖析一下,在《水滸傳》中,武松的性格特徵。
一、是喝酒誤事,還是本性使然
1、因酒惹禍
《水滸傳》中,有著許許多多的人物角色。
無論是象徵著“腐敗不堪、魚肉百姓”的宋朝官員反面形象,還是象徵著“劫富濟貧、俠肝義膽”的梁山好漢證明形象,大多有著各自的弊病與人物性格缺點。
在這部著作所有的人物形象當中,武松算是一個較為完美的人物了。
在書中,武松不貪財、不好色,快意恩仇、重情重義,真真實實地體現了“俠者風範”。不過人無完人,武松也有著自己的缺點,那就是極為好酒。
雖然這一愛好與其他人物的缺點相比簡直是無足輕重,甚至都可以忽略不計,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武松因為酒,確實鬧出了許多事情。
在《水滸傳》中,武松剛剛亮相,就因為在家鄉清河縣醉酒後與人打鬥,將對方擊暈後,誤以為將對方打死,而遠遁他鄉。
是“擊暈”還是“擊殺”,一般人很容易就會分辨,哪怕是試探一下鼻息就可以知曉。
然而,當時的武松就連對方生死都判斷不出,就急忙遠遁,可想而知他當時是喝了多少酒。
如果在當下有人喝酒打架,人們都會當他是在“耍酒瘋”,會評價其酒品不好。
而武松做出如此事情,人們對他沒有負面的評價,只因為其哪怕是喝醉之後,做的仍然是“行俠仗義”之事,他所打的也是該打之人。
從這個層面來說,武松這一事件就不能算作是喝酒鬧事,而應該被納入“行俠仗義”這一類。
雖然酒精在這一事件當中對武松起到了一定的影響作用,但是武松之所以出手,主要還是性格當中的那一種“俠氣”使然。
2、因酒聞名
此外,除了醉酒打架之外,武松的成名事件“景陽岡打虎”,也與酒有著莫大的關係。
書中寫道,在武松歸鄉途中,路過了一處酒家,酒家掛著一面旗幟,上面寫到“三碗不過岡”。
本就好酒的武松一看便來了興趣,哪怕是在小二千叮嚀萬囑咐的情況下,仍然連幹了十八碗酒。
景陽岡酒家的酒十分的烈,普通人喝了三碗之後,便醉倒不起。
而武松連幹了十八碗,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武松的性格十分的爽朗,並且率直同時又有一種豪氣干雲的感覺。
畢竟能有如此海量之人,又怎能平凡呢?
喝完酒後,武松起身邊走,這時店家卻勸他留宿,原因是山上有猛虎傷人,店家唯恐醉酒後的武松發生危險。
店家的一片好意,卻被武松誤以為要謀財害命。
雖然武松質問店家的過程有些“不知好歹”,但是其中也可以看出武松的江湖經驗之豐富,以及他粗中有細的性格。
在聽聞景陽岡上惡虎傷人之後,武松更是豪氣叢生,表示要除掉這頭惡虎,為百姓除害。
武松此時的表態,雖說也有一些酒精興奮的作用,但是從他與老闆的對話間就不難看出,他的神智依然是十分清醒的。
因此,他所說的話也都是遵從了他的本心,這也體現出了他性格中路見不平、見義勇為的一面。
在武松與老虎搏鬥之時,作者用一句“武松被那一驚,酒都化作冷汗出了”寫出了那時的武松酒已經醒了。
而他與老虎搏鬥時的一躲一閃,都是靠著他本身的武藝與理智,並非酒精的作用。
武松打虎一戰成名,他為民除害也成了廣為人知的英雄,不僅受到了官府的嘉獎,還封於了他官職。
武松在得到獎賞之後,將全部的賞金都分發給了那些獵戶。
雖然與惡虎一戰兇險萬分,這些賞銀可以說是武松用自己的性命拼來的,但是在大戰過後,他爽快地將這些上銀全部分發了出去,也體現出了他樂善好施,願意幫助弱小的善念。
無論是醉酒打架,還是喝酒後上山打虎,酒都只是一份“助燃劑”,武松並非借酒鬧事,而是在飲酒後使得他性格中的特性,越發地鮮明起來。
二、勇直果敢,剛正堅韌
在整部《水滸傳》中,大多數的女性形象都被作者故意“男性化”。
非但少了女性該有的陰柔之美,反而多了些屬於男子的英雄氣,就連女性的容貌都被降低了許多。
在眾多女性角色中,潘金蓮的顏值無疑是數一數二的。
縱使如此,面對潘金蓮的幾次誘惑,武松仍然恪守綱常倫理,並未與潘金蓮發生任何出格的事情。
潘金蓮的美色,就連“見多識廣”的西門大官人都忍不住為之動容,而武松卻能恪守本分,這就表明了武松性格中的那一份正氣。
在武大郎死後,武松並沒有因為潘金蓮的一番言辭就輕易相信,他親自調查蒐證。
無論是人證還是無證,都蒐集得十分全面。
在得知真相後,他並沒有被憤怒衝昏了頭腦,而是想以正常的手段,通過官府、法律而為自己的哥哥申冤。
可誰知西門慶在當地勢力極大,竟然連官府都可以操控,使得武松原本的計劃落空。
既然官府不為哥哥申冤,那武松便化身判官自己來報仇。
在封建社會,因為各種原因而發生的冤假錯案數不勝數,但是大多數受冤者都暗歎不公,默默忍受,武松的這一想法,在當時是極為大膽的。
“有冤報冤,有仇報仇。”
武松一一將殘害自己哥哥的兇手擊斃,讓武大郎的在天之靈得以安息。
按照當時的情況,報完仇的武松本可以一走了之,哪怕是“落草為寇”,也可以躲過官府的追查。
可他擔心官府錯抓好人、牽連無辜者,又本著“殺人償命”的原則自己到官府自首。
與剛出場時誤以為殺人而遠遁他鄉相比,此時的武松更多了一份難得的胸懷。他的快意恩仇,並非只是一味地隨心所欲,更是多了一份公道在其中。
三、重情重義卻更明白是非曲直
人們對於梁山諸位好漢的印象,除了“劫富濟貧”之外,更多的就是重情重義了,武松自然也是性情中人。
他可以為施恩的“滴水之恩”,痛打蔣門神,他對宋江的情誼自然也不用多說。
但就是這樣一個重情義的人,卻在宋江多次提出接受招安之時,第一個跳出來公然與宋江唱反調。
這足以說明在武松的心中,兄弟情誼也比不過大義。
作為在梁山上排名靠前的武松,接受招安後自然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待遇,但是他不為名利,為了心中的大義不惜與宋江唱反調。
這更加說明了他對於事情有著自己的主見,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有勇無謀之人。
雖然後來武松還是無奈,跟隨宋江以及多位梁山好漢接受了招安,並且東征西戰之下立下了赫赫戰功。
可最終,他還是選擇與宋江分道揚鑣,獨自在六合寺出家。
總結
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大多有各自的無奈,才逼上梁山,而武松無疑是梁山眾位好漢中,性格較為突出的一個。
縱觀全書,無論是宋江、吳用,還是林沖、李逵,都有不少被人詬病的地方。
武松給人的印象卻一直都是正面的,勇敢、重情義、不懼強權美色,還粗中有細、知恩圖報。
或許只有這樣的人,才符合大家心中對於“英雄”的形象設定,也只有這樣,他的事蹟才會家喻戶曉,被人們口口相傳。
時至今日,提起武松,人們還是記憶深刻。
參考資料
《水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