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工地上的年輕工人明顯越來越少,工人群體的平均年齡整體一直在增長。從安全角度講,年齡大的工人反應慢學習適應能力也較弱,工地上用的老齡人越多,安全風險就越高。
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安全生產理念已經是社會的共識和行業管理的紅線。各地監管部門和企業,為了避免招用老齡工人進而降低安全風險,紛紛出臺了文件規定,嚴禁使用超齡工人。
一旦超齡就被限制繼續使用,但年輕工人的補充速度顯然是跟不上甚至中斷的。工地上越來越難看到年輕的面孔。
除了國家整體人口發展形勢的影響外,我們從年輕人本身的工作意願角度大概聊一下這個事。
現在工地上的工人普遍在40到60歲,40歲以下的越來越少見。按這個年齡推算,60後和70後是建築工人的主力軍,80後次之,90後更少見到。
房地產和基建投資遍地開花的幾十年,吸引了無數年輕人加入。現在在工地上勞動的大齡工人,大多也是20歲左右就進入了工地。幾十年的工作,這群工人已經從當初年富力壯的小夥子變成了年老色衰的大叔大爺。
80後90後的工人,在改革開放和經濟迅猛發展的環境下成長起來,從小經歷的生活與60後70後相比是完全不同的。他們沒有遭遇過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生活上吃飽穿暖的問題是幾乎不存在的。80後90後對生活的追求有更高的目標,再到00後10後,這種追求的目標也更高。
另一方面,即使一直在工地工作的工人群體,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他們對生活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當然,這種要求的高度與更年輕群體的追求比起來,是非常低的。
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變,也證實了這種變化。
對年輕人來說,寧可工資低些,也不願意接受環境惡劣的工作。他們追求的不是每月多幾千塊錢的事,是要更舒適更體面更有尊嚴的工作。
工地的勞動環境是怎樣的呢?相對社會上別的職業,除了工資水平較高之外,其實沒有別的優勢。
工資不能按時發放、用工單位不籤書面勞動合同或用工協議、工作環境差、生活環境差、福利待遇差、社會地位低、勞動強度大、勞動時間長、節假日無休息、工作地點不固定、陪伴家人時間少,這就是工地的工人所面臨的實際環境。
這樣的條件和環境,對心態已經發生變化的老一代工人,只要工資高就勉強可以接受,但對年輕群體卻是很難忍受的。
建築工地的管理改進一直是行業監管的重點,但改善工人的勞動環境和待遇仍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視。
如何吸引年輕的勞動群體加入建築工人行業以保證行業的正常發展,是監管部門和企業管理者都要思考並解決的問題。下一章我們再聊一下有哪些具體的解決思路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