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2021年發佈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顯示,截至2021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其中6-19歲網民規模達1.58億。隨著青少年普遍接觸網絡並日益成為網絡使用的主力,對網絡語言的傳播使用愈來頻繁,而網絡用語作為新興語種,存在良莠不齊、野蠻生長甚至“異化”的現象,不利於青少年成長教育亟須解決。

  一是影響青少年語言表達能力。青少年是學習積累語法知識、培養和規範遣詞造句能力的關鍵階段,但被網絡用語侵蝕,青少年語言發音、詞彙儲存結構、語法知識等能力不斷消弱。如,廣西地區夾帶狀語發音的“難受,想哭”被演變“藍瘦,香菇”,拼音縮寫詞yyds(永遠的神)、TMD(他媽的),異化詞意的“老司機”等等,一經網絡傳播立刻吸引青少年爭相效仿。又如,2019年中國青年報社調查中心對2002名年輕人調查顯示,76.5%的受訪者感覺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了,其中65.4%的受訪者歸因於同質化表達、全民複製的網絡氛圍。

  二是阻礙青少年交際和社會化。隨著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一些網絡用語出現在生活中,特別是對應沉迷於特定網絡亞文化的青少年,他們擁有自己圈子的“行話”“暗語”,不利於青少年社會交往。如,“語C圈”,指的是語言角色扮演,一般在QQ或者語C軟件上,一群網友角色扮演成自己喜歡的虛擬人物利用文字進行互動,這個圈子延伸出“皮上”“皮下”“同擔”“同但拒否”等特殊用語,這類圈內話會使青少年產生“信息繭房”,對“圈內人”聊天很流暢,但對“圈外人”溝通有抵制,久而久之,使得他們交際圈縮小、人際關係單一、社交能力弱化。

  三是衝擊青少年的價值觀形成。青少年因涉世未深,處於尋求群體歸屬的心理需求階段,具有融入同輩群體不落伍不被邊緣化的強烈從眾心態,為追趕潮流往往刻意使用一些網絡語言以達到合群效果,一些表意低俗的詞彙潛移默化地扭曲著青少年價值觀。如,“然並卵”“日了狗了”“蛋疼”等,具有典型的低俗化以及色情化特徵,特別是“神馬都是浮雲”“躺平”等亞文化詞語衝擊下,不利於青少年追求人生理想。在長期侵潤於低格調的網絡熱詞下,青少年的認識模式不可避免地陷入庸俗自娛的泥潭中難以自拔,嚴重消減的青少年奮鬥向上的積極性。人民日報曾指出,“佛系青年”“積極廢人”“隱形貧困人口”等負面網絡熱詞的流行,看似調侃,實際上是傳遞、放大負面情緒,影響當代年輕人的價值判斷。

  對此,建議:

  一、加強網絡道德修養教育。引導學校、家長及時瞭解網絡語言,關注青少年學生的思想變化,教育青少年使用正能量的網絡用語,規避消極低俗的網絡用語,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辯證觀看待網絡用語,增強青少年文化自覺,提升文化鑑別能力,自覺抵制低俗網絡詞彙。

  二、加強規章制度建設。有關部門應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基礎上,加快制定對網絡用語加以健康有益引導的法律法規,規範網絡用語使用。在全國範圍內規定“漢語文出版物、國家機關公文、學校教育教學不得使用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彙和語法規範的網絡詞彙”。

  三、強化執法監管力度。參考全國互聯網廣告監測中心的管理,在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下,設立專門的網絡用語監控機構,用於監測和規範互聯網用語。運用雲計算、AI等技術,智能識別網絡出現的構詞無邏輯、無意義、感情色情負面低俗的語言進行監控。

來源/作者: 鄧鈞文

8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易經》:整天忙撈錢的人,這些年的命運其實很一般,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