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開放的社會,引進世界各國文化精髓的同時,肯定還會夾雜混進來一些糟粕。面對一些審美選擇和意識取捨,再加上對利益的追求,包括一些“國貨”品牌,也有可能被左右,甚至會迷路。
個別人立場和原則不堅定,信仰出現偏差,或許無所謂,而更關鍵的是,我們的民眾和消費者選擇,或者說主流文化崇拜不能出現差錯。
近些日子,被消費者一直認為是“國貨之光”的服裝品牌“李寧”,因一場時裝發佈會徹底“火”了。發佈會的走秀環節一個個景象,確實令很多人感到不舒適,感到十分“刺眼”。
服裝設計整體綠色,帽子還有遮耳垂簾。這服裝給更多人的感覺,確實太像日本軍服了。有網友憤怒感慨:這和侵華日軍服裝“一模一樣”,這是“倭寇”又回來了?
絕大多數民眾是不接受這種“鬼子服”的。而且這一下,讓很多本來是“李寧”忠誠客戶的消費者也感到失望。“我把李寧當國貨,李寧把我當‘大佐’?”甚至還有人深挖,稱有“李寧”現任高管竟然是“日籍華人”。
輿論譁然,網民激憤,很多人對其失望的同時,更有人喊話“李寧”出來道歉。終於,有一位馮姓“李寧電商總經理”則表示:
我們的消費者,對於中國文化的沉澱,教育知識的傳承還是少了。
他提到了自省,但更認為是消費者誤讀了他們,並配上了“笠型盔”的圖片。
對此,很多網友還是有些不接受,這是消費者沒文化,只是沉澱少了?這回應真的是沒誰了。泱泱中華文化五千年,“笠型盔”形象有多少分量?我們有多少文化沉澱不能被傳承弘揚,非要拿出“笠型盔”來?
再說,這一系列服裝設計給人的第一感覺,也不是什麼“笠型盔”,滿滿的“日本風”,足足的“鬼子氣”。這是在忽略大眾的“審美”,還是在挑釁民族的感情?
激憤歸激憤,譴責歸譴責,但對於我們消費者來說,我們最好的做法是堅持本來的堅持,不要被雜亂的外來信息迷昏了眼。
有人設計不可怕,設計是他們個人的事,或者和企業的文化不堅定有關,而有沒有人選擇,被不被公眾接受才更重要。沒人選擇和購買,這才是讓他們消停最好的方式,才會有更好的效果。
在傳統文化傳承,精神文明發展,愛國主義教育上,我們還是要下大功夫,一定要讓公眾懂得複雜的社會負責文化的取捨,只要社會主流文化沒問題,公眾審美不被帶偏,只要我們對我們的文化足夠自信,一切或許都不是問題。個別人也都只能是跳樑小醜,自然,他們也跳不過去。
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很多都可以、需要去挖掘發揚,各類設計師們在追求新奇的同時,不要迷於“古怪”,符合大眾審美的“美”才會被大眾接受,市場才會更加廣闊。而對於該事件,我們也不必全盤否定“李寧”,我們還是希望民族品牌能夠有民族的堅守,做有利於促進民族文化,服務於人民的事。
國貨要有國貨的模樣,期待更多中國製造,成為華人心中最真最美的“國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