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四川省市場監管局介紹,過氧化值是表示產品中油脂和脂肪酸等被氧化程度的一種指標,是1千克樣品中的活性氧含量,用於表徵樣品是否因已被氧化而變質。不合格蝦味餃標籤標示執行標準為SB/T 10379,依據該標準,速凍調理肉製品中的過氧化值≤0.25g/100g。速凍調理肉製品中的過氧化值超標的原因可能是生產廠家使用了質量劣變的原輔料,造成過氧化值偏高,也可能是產品運輸及儲存條件不達標。
天眼查顯示,海霸王(汕頭)食品有限公司持有成都海霸王食品有限公司100%股權,疑似實控人為英屬開曼群島海霸王國際集團。根據官網資訊,海霸王國際集團集餐飲、速凍食品、地產、旅店和商貿物流為一體,1994年底正式進軍中國大陸,投資數億美元成立了海霸王(汕頭)食品有限公司、上海溫莎堡海霸王餐飲娛樂有限公司等十幾家企業,年生產速凍食品超過15萬噸,全國擁有40家分公司。其中,海霸王(汕頭)食品有限公司有食品生產線30多條,大型生產基地4個。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海霸王今年以來第二次檢出食品安全問題。今年8月27日,雲南省臨滄市市場監管局通報,標稱成都海霸王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白菜豬肉水餃(500g/袋,2020/03/28)抽檢不合格。
曾因原料作假被罰40餘萬元
2016年,廣州市消費者委員會對廣州市場常見的17個品牌的30批次冷凍肉丸進行了比較試驗,結果表明,標稱海霸王(汕頭)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1批次墨魚丸檢出了豬源性、雞源性成分。
另據媒體同年11月報道,2016年3月21日至4月25日,成都市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人員和重慶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9個批次的“海霸王”撒尿牛肉丸、鮮蝦脆等冷凍食品進行抽檢,結果均不合格。其中,1批次撒尿牛肉丸抽檢未檢出牛源性成分;1批次撒尿牛肉丸未檢出牛源性成分,但檢出了鴨源性成分;1批次牛肉丸中檢出了鴨源性成分;3批次鮮蝦脆均檢出了鴨源性成分及豬源性成分。
在成都海霸王食品有限公司原材料凍庫中,執法人員發現有凍雜油(伊賽牛肉)和鴨脖皮原材料,並對9批次不合格產品下達了責令整改通知書、責令召回通知書。但相關不合格產品已全部銷售至終端市場,無法召回,監管部門對該公司合計罰沒404400元。
編輯 祝鳳嵐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