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相信我們大家就都知道,最近這幾年,“抱團養老”這個老年人養老話題,就一直是處於一種“持續升溫”和越炒越熱等的一種狀態,畢竟我們每個人人就都要老的那麼一天,養老問題牽涉到我們所有人的利益,而且這種養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面,也因為其固有的養老模式和優勢,而受到我們越來越多人的歡迎和信賴。
只是我們今天所熱議的,這種“抱團養老”方式,就並不是最近這幾年才獨有的,而是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經有老人真正的去實施和參與了,並且他們還在這種晚年“抱團養老”的生活方式下,一起共同生活了很長時間之後,卻最終以散夥而宣告結束。
15年前的“抱團養老”和2018年的杭州“抱團養老”早在1999年,時年72歲的退休醫生浦逸敏阿姨,考慮到自己晚年以後的養老問題,她就想做一次大膽的嘗試,當時正好她們當地的村子,也就是上海嘉定外岡鎮格隆村132號,有一棟閒置多年的兩層老屋,準備對外出售。
於是浦逸敏阿姨,在和一群老夥伴們商議之後,就決定大家一起“眾籌”5萬元,把那棟房子買下來,當做大家以後晚年養老的一個固定場所,大家抱團取暖、互助養老,當時大家還給它起名為“慈舟養老院”,而且這在當時還是第一家。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晃15年就是已經過去了,哪些相聚抱團入住“慈舟養老院”老人們,有的因為年事已高生活不能自理,就住進了現在更好的養老院,而有的老人因為念舊及親情,而又重新迴歸到子女的家庭當中。
再後來,“慈舟養老院”的老人越來越少稀少,而直到最後一位老人,也就是浦逸敏阿姨,在2017年搬離“慈舟養老院”,至此,長達15年之久的“抱團養老”方式,宣告徹底的解散和散夥。
朱榮林老人,今年已經81歲,他原本就只是一位普通老師。老伴王阿姨76歲,曾經是化工廠廠長,老兩口相依為伴,住在200多平方米的三層農家小別墅裡。子女們的家都安在了外地,平時基本上很少回家,因此他們這個家就顯得有點冷清。
在這三年裡面,朱大爺的家裡來來去去,換了很多的老人,但總體執行還算穩定。可是三年過去之後,曾經看著風風火火的抱團養老,就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昔日熱鬧喧囂的場面,就都已經不再,隨之代替的就是處處的冷冷清清。
這種“抱團養老”養老方式,為什麼會很難持續發展下去?1.“抱團養老”場所大多遠離主城區,幹什麼事情總會有不方便的時候
我們很多老人,在晚年以後,多半情況下,就都想遠離繁雜的城市的喧囂的人群,轉而投入到遠離城市的郊區或者是農村當中去,去尋求一份真正的寧靜與心靈寄託,而且我們很多老人,之所以要選擇這樣的地方,去作為他們的主要養老場所,主要的原因還是經濟方面的問題。
這種型別的養老場所,相比較而言是便宜,可是由於它遠離城區,萬一老人有個什麼疾病了,或者是有其他什麼突發狀況了等,它的交通不便所帶來的一系列不足和弊端,就會表現出來,時間久了,有的老人權衡考慮一番會,進而就會選擇遠離。
2.有些老人身體健康方面出現了問題,不得已要選擇離開
雖然說,我們“抱團養老”當初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條件,肯定是有一定的要求和條件的,不能說老人的身體就是非常健康,一點毛病就都沒有吧,可最起碼來說老人也應該是年齡相當,生活能夠自理吧!要是老人處於一種“失能狀態”的話,估計很少就有老人,願意讓他加入其中的。
可是身體健康這種事情,我們更多的就是隻能預防,而不可預見,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的老人很有可能,就是因為身體健康方面,出現了重大疾病或者是問題,而不得不選擇離開“抱團養老”,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
3.有些老人在親情的“誘惑”和新鮮感過後,轉而選擇離開而回歸到自己家庭
很多時候,我們有些老人之所以當初選擇,要加入到這個“抱團養老”這個大家庭的陣營當中,更多的就是出於一種好奇嘗試、一時衝動等等,而隨著時間的慢慢流失,那種新鮮感一過,他們的心裡就會有一些鬆動和動搖。
尤其是當子女有了一種“召喚”他們跡象的時候,他們的心理防線,多半情況下,就是很難再次受到住,畢竟面對著這種濃濃的親情,很少有老人,能夠真正的不為所動和“鐵石心腸”,這時,他們就會選擇離開而回歸到自己的家庭當中。
4.老人長時間在一起居住和生活,難免之間就會爆發一些矛盾和衝突
即便是說,我們當初有些老人,就是志趣相投、脾氣相似等,而加入到這個“抱團養老”當中,但是舌頭還有咬著牙齒的時候,那麼我們的這些老年人,長時間在一起居住和生活,難免就會有一些磕磕碰碰,和爆發矛盾衝突的時候,這原本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我們有的老人,就不會過多的去計較這些,轉而選擇了包容和理解,可是我們有的老人就會耿耿於懷,時間久了之後,我們有些老人就會心生怨恨,覺得自己與其在這裡處處“受氣”,還不如就此離開,而去選擇其他的養老生活方式。
對於這種“抱團養老”方式,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去看待它?首先:我們要擺正和端正自己的心態,也就是說不能對這種“抱團養老”方式,報以過高的和不切實際的期望值,俗話說:“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抱團養老”雖然是一種新型的養老方式,可是它也有它自身的不足和缺陷,這點我們一點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而且“世間本就沒有什麼十全十美的事”。
其次:這種“抱團養老”方式,就並不是適用於我們所有的老年人,我們的老人想要加入到這種養老方式裡面,也要根據自己的自身情況,是它所需要的具體要求和條件,有針對性的理性選擇,而不是盲目衝動的感情用事,凡事都要“三思而後行”。
最後:這種“抱團養老”方式,並不是我們老年人唯一的養老方式,也不是就此而去代替其他的養老方式,它就只是我們很多養老方式,中間的一種選擇和補充,說白了,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不是簡簡單單的單一養老方式,就可以徹底解決的,而是需要很多力量綜合揉搓在一起,才能完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