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有老年代步車,根本原因還是在於這個需求很強烈。幾億老年人的代步需求集中爆發了,既然有需求就產生了市場,很多企業就來滿足這些需求,這時候監管就應該跟上了,相關生產資質和產品標準是否具備,是否滿足上路要求?是否符合國家標準?
關鍵還是個人對於交通法規的學習和理解,沒有駕照或者不用駕照這個不是問題,需要對於各種駕駛需求進行分級,安排不同型別的學習、培訓或者考試。在德國,騎電動腳踏車都要參加培訓,畢竟只要上路,都會有危險,所以肯定要先進行駕駛資格培訓。這麼一套合格的培訓系統,也是目前所缺失的,目前成型的只有駕照考試這麼一套體系,缺少了持續的交通法規培訓。
從根本上,還是需要對百姓民生和社會效益進行思考,不光是簡單的滿足需求,也要納入整體的監管,這也是對施政者的要求,如果遇到問題就一禁了之,那麼管理起來是很簡單,但是民生需求被忽視了,其實時速在30公里每小時到40公里每小時的代步車,作為城市交通的輔助出行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為老年代步車如何上牌,如何上保險的問題,能解決了才是根本,現在整個市場的商家都在主推這個車不用上牌不用駕照,這些作為賣點,但是既不提示風險,也不安排學習交規,那麼這個市場是無序的、混亂的,很多老年人也是因為輕信了商家,以為國家有標準,才購買了老年代步車,但是實際上這些商家的一些宣傳語都是誇大的。
在山東低速電動汽車發展快速的縣市,透過考試技能培訓考試,區域專用牌照、保險對接等等手段,既壯大了本地產業鏈,也產生了極高的社會效益,提高了出行的效率和出行的舒適性,在應用探索上,已經遠遠超出了全國各地的平均水平。在未來的城市發展當中,最高時速不超過五十公里的代步電動汽車的市場仍然很大,值得關注。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