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進入老齡化的社會,60歲以上老人已經達到2.4億之多。而而在這2億多的老人之中,又有一部分老人是空巢老人,兒女在外地工人不在身邊,只有老人留守在自己的老家。這個家,,有的有一對老人,而有的只有一個人老人,沒有家的氣氛,沒有家的溫暖,只是一個冷冰冰的空巢。
空巢裡的老人,年齡都在60多歲以上,他們要面對的是:獨自生活,依靠不了別人,所有的事情,只能依靠自己,同樣還要面臨精神上的空虛,思想上的寂寞,時間上的無聊,不是一家一戶情況,而普遍的社會現象,那作為空巢里老人,如何去面對呢?我想最好做到“三有”
一,生活中有目標,雖然到了我們這個年齡,體力和精力不允許我們太大的作為,但我們不能倚老賣老,就成了懶惰,消極生活,吃喝等死,沒有大為,也有小為,或者說盡力而為。根據自己身體的特點,制定一個學習目標。有了切實可行的目標,生活就有重點,行動就有方向。我們每天起來,心有所歸,行有所去。時間再充足,也不能白白浪費,訂一個。現在在城裡,有老年大學,根據自己的愛好,去老年大學裡上課,比如學習,書法,舞蹈,歌唱,古詩詞寫作,選擇一門自己喜歡的課程,每天就有了努力方向,發展自己的愛好,學習新的知識,結交新的朋友,交流思想感情,如此的生活還會寂寞嗎?
在農村也老年協會,是農村老年人白天活動的地方,老年人在這裡可以看看觀看別人唱歌,唱戲,男男女女銀髮在一起, 熱熱鬧鬧,歡歡喜喜,如果有興趣可以直接參與。農村還要有些老人熱愛勞動,他們的生活目標,是種幾分菜園,養幾隻雞鴨,菜園就是他們的舞臺,他們有用武之地,既然可以收穫食品,又可以收穫快樂。生活就不空虛枯燥,生活也就很充實了。
二,情感上有閨蜜,閨蜜不是年輕人的專利,老年人同樣需要有一個閨蜜,什麼是閨蜜?就是一個最要好的朋友,可以經常在一起,或者在一起聊天,或者在一起相陪,或者一起去購物。有這樣兩個男老人,他們不是一家人,關係非常要好,兩個人形影不離,因為兩個人家離得近,有時端飯到對方家裡去吃,有新鮮東西東兩個搭夥一起吃,要去購物,兩個人約好時間,一起出門一起回家,要是去旅遊,也商量好要一起同行,他們兩個在一起,幾乎是無所不談,開開玩笑是家常便飯,有時一起走走象棋。他們兩個脾氣性格極相似,性格開朗,豁達大度,幾乎每天都在一起。偶爾不能在一起時,就感到有些不習慣彼此思念。
還有這樣兩個女性老人,她們的相識相知偶然,這有一次他們治病時同住在一個病房結下緣分。她們兩個人很投緣,愛說愛笑,思想也比較外露,在醫院短短的15天,成了最要好的朋友,之後各自回家,她們關係依然密切,他們每天早中晚3次影片聊天,每次不聊個半個小時不罷休。空巢的老人,最好要結識一個性格合得來閨蜜,有時間有閨蜜多聊聊天,生活就不會寂寞。
三,對自己要有信心,雖然我們身體老了,當然我們的心裡還是不能老,對生活態度,仍然要積極樂觀,人活著就是一種精神,精神堅強的人,無論生活中發生什麼樣的困難,不要唉聲嘆氣,不能悲觀失望。用積極的心理暗示,強調自己行,自己可以把生活過得更好,在面對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孤獨的時候,李白曾經寫過一首詩“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此時此景,李白他是孤獨的,但他能想象出,在喝酒的不止自己一個人,有天上的明月,還有自己身後的影子,三個人一起推杯換盞,不孤獨?當我們在寂寞的時候,心中苦悶,我們不妨聽聽歡快的音樂,唱一首自己喜歡的歌曲,看一本勵志的書。
錢鍾書的夫人楊絳晚年的生活,也是很淒涼,之前失去了先生,之後又失去了愛女,可以說也是極為孤獨,但她仍然以堅強的毅力,進行創作,編輯文稿。她對生死看得很淡然。有這樣一段話,“長在心裡的善良,融進血液的骨氣,刻在生命裡的堅強。”
堅強,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堅強,貫穿一生之中每個過程,讓我們活得更有尊嚴,生活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