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一位八旬獨居老人在家中摔倒,消防民警前去營救,發現老人家住二樓,門從裡面反鎖,很難開啟,民警想辦法破窗而入。走進房間,三位民警急忙將老人從地上抱起來,關切地問老人“腰怎麼樣啦?”老人沒有關心自己身體,而是反問一句:“你出勤要多少錢?我寫個欠條給你。”民警同志趕緊回答道:不用,這個不用出錢。所幸老人只是摔了一跤,身體並無大礙。
社會進入老齡化,獨居老人越來越多,為人子女的,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誰會捨得讓年邁父母獨居?人們並不知道這個老人家庭狀況如何,如果她有子女,不知道看到這個影片心裡會作何感想。
人上八十已是耄耋之年,獨居對老人來說,危險無處不在。還有的網透過這個影片,彷彿看到自己老了之後的樣子,情緒也變得焦慮起來。
此前,上海88歲王老漢立下遺囑將自己在上海的產房給了十分親近的鄰居小遊,引起了全網轟動。為此,老人的親屬不惜對簿公堂。
原來王老伯妻兒早逝,孤苦一人,親屬對老人疏於照顧,不經常來往。鄰居小遊出於善心,十年如一日照顧老人,一來二去,王老伯和小遊一家處的像親人一樣。為了不留後患,也為了報答小遊十年如一日對自己的照顧,王老伯將自己的房產以公證形式,贈與鄰居小遊,條件是小遊對自己活養死葬。
房子和錢都不能長腿來幫助自己,可小遊可以,生病能護理床前,摔倒能立馬扶起,一日三餐有熱湯熱水伺候著,雖然不是血親,卻比血親還要親,老人的選擇不可謂不明智。
可不是所有老人都有王老伯的好運氣,山東青島的郇崎老人面對獨居生活,也公開登報求“領養”。郇崎有兒有女,但都不在身邊,老伴去世後,孤單單一個人過了十年,每天面對冷冰冰的家,空蕩蕩的房,倍感孤寂。為了尋覓家的溫暖,老人登報求“領養”。
人常說,花無百日好,人不總少年,人都有老的那一天。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獨居和空巢,成為一個難解的社會性問題。
早在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我國獨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將達到1.2億~2億,幾乎每13個人裡,就有一人因各種原因獨居或空巢。
獨居和空巢老人的劇增,有家庭原因、個人原因和社會因素。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年青一代的家庭觀念漸漸淡漠,孝文化也在變淡,獨生子女政策造成大部分家庭子女數量減少,以及部分老人失獨等,獨居和空巢面臨孤獨終老。有人說,社會發展的越快,子女就會離得越遠,目前,這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獨居和空巢容易引起人們焦慮、不安、孤獨、失落、抑鬱等不良情緒,經常獨處,缺乏與人交流溝通的機會,老人很容易產生悲觀情緒,甚至產生厭世念頭。生活中,老人的衣食住行也多有不便,看病難,出門難,記憶衰退,行動遲緩,摔倒爬不起來……
孔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關鍵是,子女想孝順,生活有時候也不允許。網路熱議“一碗湯”的距離,說的是子女和父母居住地,一碗湯的距離為最佳。可現實中,能有“一碗湯”距離的畢竟是少數。一旦沒有,特別是子女不在一個城市生活的,老人就要減少對子女依賴,早早做好老年生活的打算,譬如抱團養老,譬如窗簾約定,或者選一家靠譜的養老院,找一個可靠的親屬或鄰居。
社會也要對獨居和空巢老人做好關照,大力發展社群文化,倡導鄰里之間互幫互愛,建立完備的社群醫療服務體質,確保老人從出行到就醫的便捷。建立獨居老人檔案,提高養老機構服務水平等。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