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家庭教育的悲劇在於,我們把孩子養成了仇人,卻還不知道問題在哪裡!

12月12日,江蘇17歲的男生,因為不服從媽媽的管教,肢體衝突中殺害了46歲的母親。

這樣的家庭悲劇讓人心痛,但是卻在不斷的上演。

就在今年的上半年,青島的一名剛剛考上高中的女孩,趁媽媽不注意,殘忍的用繩勒死了媽媽。

沒有人願意把孩子養成仇人,但是我們明明很愛孩子,為什麼孩子卻如此痛恨我們。

兒童教育專家提醒,教室的要素並不在於老師教授了什麼,而在於學生學到了什麼;家庭也是如此,重要的是孩子接收到了什麼資訊,而非我們認為我們在傳遞什麼資訊。

父母們自認為對孩子掏心掏肺,卻從來沒有問過孩子是否接收到了父母的愛。

孩子只有聽話才能得到父母的愛

大部分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取決於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取決於孩子是誰。

在女性題材的的短劇《聽見她說》中,楊紫飾演的小雨是單親家庭長大,在媽媽懷孕期間,爸爸出軌,從此媽媽對爸爸的恨意都轉化成了對女兒愛的控制。

想知道女兒在學校的表現,媽媽會花錢收買女兒的同學。

想了解女兒的方方面面,就去看女兒的日記。

甚至女兒談戀愛的時候,媽媽也是棒打鴛鴦。

對於媽媽來說,她的世界裡只有女兒,所以女兒的世界中也只能有她一個人。

這個媽媽愛女兒嗎?愛,太愛了,甚至讓她付出生命都願意。但是小雨喜歡這樣的母愛嗎?在小雨的哭訴中顯然她更想逃離。

小雨的媽媽對小雨的愛是基於小雨聽話的基礎上,一旦小雨想要逃離,媽媽可能會威脅、唾棄。

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父母對於孩子的愛都是基於孩子聽話、優秀、達到自己的目標,一旦孩子的成長偏離了既定軌道,父母們就會收回自己的愛。

比如那句最有名使用頻率最高的話:別叫我,我不是你媽!

半個世紀前,心理學先驅卡爾·羅傑斯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當家長的愛取決於孩子的行為時會結果會怎樣?他解釋道:作為這種愛的接受方,孩子會唾棄自己不受珍視的那部分,最終他們會認定自己只有透過某種特殊的表現方式時才是有價值的。

正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選擇的,所以這也被稱為“有條件養育”,而有條件養育的最直接後果就是孩子會越來越討厭自己的父母。

生活中常見的“有條件養育”方式

有條件養育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愛爾蘭兒童健康署曾發表一篇世界範圍內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文章,列舉了兒童養育的十大“情感虐待模式”,其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有條件養育”。即對孩子關心的程度以其行為和表現為條件。

生活中這些常見的養育方式都是“有條件養育”。

愛的暫停

最常見的有條件的養育方式就是愛的暫停。

當孩子犯錯或者沒有達到父母要求的時候,父母們會收回對孩子的愛。

比如孩子沒有考好的時候,父母們會說,別叫我媽,我不是你媽;比如孩子犯錯的時候,會選擇把孩子一人關進房間或者所謂的反思角。

愛的暫停背後的潛臺詞就是,你要聽我的話,否則我就收回我的愛。尤其是小月齡的寶寶,只要孩子調皮搗蛋,父母一聲不聽話我就走了,瞬間就能讓孩子安靜。

獎勵的失效

獎勵只能讓孩子暫時的順從,長遠看來,獎勵的越多其效果越差。

研究人員發現,想要用獎勵來讓孩子幹好某件事,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不會把自己的出色歸咎於自我的努力,相反會把這種成績歸咎於是獎勵的結果。

當孩子受到的獎勵越多,越發容易對事件本身失去興趣,為了得到獎勵,他會無所謂做任何事。

過度管制

今天的養育模式,好像走進了兩個極端,要麼是縱容孩子,給孩子過多的選擇;要麼是極度管控孩子,事事都為孩子做主。

父母們過度的管控孩子,目的是讓孩子聽話。但是實驗結果卻完全相反。

研究人員發現,父母比較溫和控制力弱的家長比事事都要孩子聽從自己安排的家長更容易擁有一個聽話的孩子。

育兒專家南希·薩馬林說,當我們用武力威脅或者懲罰、脅迫孩子服從時,也會令孩子產生無助感,孩子無法承受這種無助感就會再次挑起爭端,以證明他們擁有些許力量。

懲罰孩子

你不聽話下次就別出來玩了;再不吃飯,就沒收你的玩具。這種懲罰性的話語到處都能聽見。

父母們懲罰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服從管教,但是結果是一旦我們開始體罰,孩子本身會變得更具有攻擊性,比在家裡更容易打破規則。

古人說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科學研究的資料告訴我們,體罰越多,孩子的攻擊性越強。

事實證明,以上常見的四種育兒方法,雖然有用,但是副作用更大。這些有條件的養育最大的副作用就是,讓孩子越來越討厭父母。

這讓父母們不知,明明付出的很多,孩子卻越來越討厭自己。其實答案就在我們日常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

家庭教育中如何正確的對孩子表達愛

“有條件養育”相對的是“無條件養育”。

無條件養育的真正含義是,讓孩子感覺到我們對他們的愛只是因為他們是我們的孩子,而不是因為他們做了什麼。

只有孩子真正的感受到父母的愛,孩子才願意接受父母的教導,更加願意聽從父母的建議。

如何做到無條件養育?

教育專家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始於孩子讓我們為難的那一刻。

想要改變自己的養育思路,父母就要把養育的目的“讓孩子聽話”變為“孩子需要什麼——我如何滿足孩子的需求”。

父母需要學會用無條件的愛來取代有條件的愛。給家長們四個建議。

建議一,我們的行為要無限接近無條件。

瞭解無條件的愛的有關概念。在和孩子發生矛盾的時候,養成詰問自己的習慣,如果這句話放在我們身上會有怎樣的感受。多去換角度和思路來思考,而不是一意孤行站在自己的角度。

建議二,我們應該限制的。

限制批評的次數,才能在真正需要說不的時候更有用。

限制批評的範圍,就事論事,而不是指責孩子本身。(你說話的語氣很不友好,而不是你真是個壞孩子)

限制批評的強度,作為父母我們具有與生俱來的權威,有時候自己不經意的語言也可能讓孩子感到難過。

尋求批評的替代,儘量讓孩子多去思考。

建議三,遠離威脅。不要懲罰孩子,因為這根本就沒用。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訓斥懲罰孩子,而是應該想想,孩子此時需要什麼幫助。

建議四,遠離賄賂。當我們送給孩子東西的時候應該沒有任何附加條件。那些被慣壞的孩子在於得到了太多想要的東西,而非需要的東西。

為人父母即是一場修行,我們需要在養育的道路上找到方法,否則真的是吃力不討好。

27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真相反轉!患兒家屬拒為闖紅燈司機作證,原來竟是醫院給錯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