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已經在大眾的視野裡消失了很久的劉翔,上了熱搜。
他參加了一個體育談話節目,回憶起之前的那段被全網攻擊的經歷,卻雲淡風輕地說了一段話:
“我不需要任何人的道歉。
其實大家都沒必要,人都會在成長,有時候在年輕的時候說了一些話,我都理解,有可能我年輕的時候我也會說,我將心比心。”
不禁感慨,一個人的內心該有多強大,才能說出這樣的話。
如今的他退役5年了,昔日的少年英雄已經年過三旬,網友們對他的評價也有了很大的改變。
今天我們來具體聊聊劉翔。
1983年7月,劉翔出生在上海的一個普通家庭。
他從小學習成績不錯,但比成績更好的是,他在體育運動方面頗有天賦,很快就被教練發現,招進體校,進入跳高專案。
後來在參加一次百米賽跑,劉翔輕鬆拿到第一,於是順理成章地被“上海體育運動技術學院田徑隊”教練方水泉調走,從此開啟跨欄生涯。
而真正改變他人生的,是他16歲時候遇到的教練孫海平。他拉劉翔進入國家一線隊伍,開始了正式的跨欄訓練。
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劉翔在跨欄事業上一路飛躍。
2000年,年僅17歲的劉翔就參加過各個國際性的大賽,世界青年錦標、全國田徑錦標賽、第14屆亞洲田徑錦標賽、第九屆全運會等等,並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04年奧運會之前,劉翔跑過的最好成績是13秒12,打破了男子110米欄亞洲紀錄。
在此之後,教練孫海平更加嚴格地要求劉翔,堅持讓他進行每天的高強度訓練。
直到2004年,他果然不負眾望,雅典奧運會上的奪冠,成為了他的人生巔峰。
一聲槍響,他以“箭”一般的速度跑了出去,並一路遙遙領先,爭分奪秒。
最後的資料出來,12秒91,第一名,全國人民都沸騰了。
誰也不會想到,一個亞洲人居然超越所有黑人參賽者,不光拿到了冠軍,還追平了科林·傑克遜的世界紀錄。
站上領獎臺的那一刻,劉翔成了全中國人的驕傲,他是第一個在男子奧運田徑短跑專案上奪冠的中國人。
依然記得當年解說員的那句話:劉翔創造了歷史,一個黑頭髮黃面板的中國人成為了世界飛人。
伴隨而來的也是國人各種感嘆號式的讚美:
“劉翔是一個百年不遇的天才!”
“劉翔造就了一個奇蹟!”
“他是史上對於突破黃種人極限貢獻最大的運動員!”
在大眾眼裡,他就是一個神話。
而這一年,讓劉翔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好像一夜之間長大了!”
這樣的陣仗令劉翔十分緊張,久久不敢下車。
接下來的日子裡,無數個代言、採訪、廣告找到他,多到數不過來,劉翔自己也忙得暈頭轉向。
甚至有人願意出20萬,只為和他吃一頓飯。
面對這種狂熱,劉翔漸漸感覺有點“恐怖”,想要把自己封閉起來,因為在他心裡,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
他曾說:“其實我就是一個普通人,只不過比別人跑得快而已。”
有時候,輝煌帶來的不僅僅是鮮花與掌聲,更是一種壓力。
這一年,他21歲。
就像王小波曾經在《黃金時代》裡說過的一句話一樣:
“那一天我21歲,是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
這句話同時也是劉翔的真實寫照。
2006年,國際田聯超級大獎賽洛桑站男子110米欄決賽,劉翔是冠軍;
2007年2月,德國田徑室內賽,劉翔是冠軍;
同年6月,紐約銳步大獎賽,劉翔是冠軍;
同年8月,第11屆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110米欄決賽,劉翔依舊是冠軍。
08年奧運會之前,劉翔還曾登上過美國時代雜誌和新聞週刊的封面。
也正是劉翔之前的輝煌太過於耀眼,以至於人們覺得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劉翔拿金牌就是一件無可厚非的事情。
就像教練孫海平曾說過的:“現在可以這麼問我,2008年劉翔肯定拿冠軍,這肯定是整個環境,就造成了這麼一個結果。必須拿,必須要拿。”
黑市上,跨欄比賽的門票,被炒到了比原先票價20倍以上的天價。
緊接著,男子110米跨欄預熱賽的時候,整個鳥巢座無虛席、人群鼎沸,在場所有人都是為了一睹劉翔“一飛沖天”,為國爭光的風采。
但是,期望越高,失望便越大。
比賽預熱時,剛起跑的他,沒跑幾步便因為腳傷的疼痛停了下來,看著一瘸一拐的劉翔,觀眾們驚詫。
過了一會兒,廣播裡便傳出“劉翔退賽”四個字。
一瞬間,全場譁然!沒過多久,全場又一片沉寂,大家都無法接受這個事實。
其實,奧運會前夕,劉翔的右腳跟腱根部已經舊傷復發,無法儘快治癒。
但是眼看著十幾億的中國人都對他抱著這麼大的期望,他不想就這麼放棄,堅持帶病上場,可最終還是未能如願。
他這一倒,瞬間激起了十幾億中國人的憤怒、謾罵與指責,人們不相信他是跑不動了,而是覺得他在“演戲”,認為他是因為懦弱而臨陣退縮。
“懦夫!
“爬也要爬到終點!”
“你就算腳受傷了,你也可以繼續參加比賽啊,連這點體育精神都沒有?”
“影帝!只會演戲!”
“代言費拿太多了吧,沒好好訓練,沒準早就知道自己拿不了冠軍,故意受傷的吧!”
“……”
理解他的人沒有幾個,而大多數人則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評價他,攻擊他。
一夜之間,他成為全國人民口中的“恥辱”,被人稱為“劉跑跑”“劉不跑”“劉退退”……
這時,國家體育總局田管中心的主任羅超毅,解釋說原因有三:
一是,怕打擊觀眾們的熱情;
二是,當時的古巴羅伯斯在預熱中成績是12秒87,怕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三是,劉翔腳的確是受傷了,但是受傷了也必須上戰場。
多數商家紛紛撤掉了劉翔的代言,更有甚者,直接把劉翔的照片P成男性醫院早洩廣告的封面。
當初的他有多輝煌,此刻的他就有多幻滅,從天堂到地獄,好像就是一瞬間的事情。
那個時候的他,沒有做過任何迴應。他自己也不知道,人們為什麼會這樣。
有人說:劉翔不再是奪牌機器,而是與絕境抗衡,向死而生。
2009年年初,他遠赴美國,治療腳傷,終於在數月後恢復。
好了之後的劉翔,在教練孫海平的帶領下改變了起跑方式。
2009年的亞洲田徑錦標賽、香港東亞運動會,2010年的廣州亞運會,以及2012年國際田聯鑽石聯賽尤金站等比賽上,他終於又恢復到了之前的狀態,重登榜首。
人們感覺,曾經的劉翔又回來了。
2012年8月的倫敦奧運會,大家激情再次燃起,滿懷期待地希望劉翔能夠彌補北京奧運會的遺憾,拿回金牌。
可是在男子110米欄預賽中,劉翔在攻第一個欄時直接踢欄摔倒在地,他的跟腱斷了,無緣晉級。
其實他在上場之前跟腱已經沒有感覺了,預感到跟腱可能會斷,但他產生了一個很瘋狂的想法——照舊上場。
他的想法是:“我覺得我要給自己一個交代,即使斷也要斷在賽場上。”
果然,上場後沒跑幾步,就摔倒了,在他準備從入場口離開的時候,他又單腳跳著返回了賽場,跳到最後一個欄前面獻上自己的吻,進行最後的告別。
因為當時的他已經明白,這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次站在賽場上了。
這一次,面對他的退賽,人們的惡語攻擊又一次席捲而來。
2015年,也是劉翔一生中重要的轉折點。
這一年的4月7日,他宣佈正式退役。他在微博上寫:我老了,病了,跑不動了。
也是這一年的6月25日,劉翔宣佈與葛天離婚,原因是性格不合。
人們對於這兩件事,有人充滿著不屑,有人則滿是嘲諷,就是沒有人祝福他開始新的人生。
有人統計過,他參加了86場世界級比賽,41次站在最高領獎臺,16次奪得銀牌,12次獲得銅牌。
沒有人因為他曾經拿過的榮譽而感恩,卻因為唯二的兩次失敗而怨恨。
就像劉翔曾經在採訪中說過的一句話:“雖然我跑得很快,但是又有什麼用呢?”
曾經的他,無數次拼命地訓練,而後奪冠,為國爭光,可以說是開創了中國式飛人時代。
可當他病了,換來的不是心疼與關懷,卻是數不盡的指責。
就像有句話說:人言可畏,可畏之處在於你只是動了動嘴皮子,卻在別人心口上紮了狠狠的一刀。
從他2012年退賽直到很多年後,依然有人用段子嘲諷他:“賺了八年廣告費,騙了兩屆奧運會,橫批:二次殘奧”。
體育圈裡有句經常流傳的一句話:不在你巔峰時慕名而來,也不在你低谷時轉身離去。
可惜,這句話對於劉翔來說,始終是一個偽命題。
有多少人,因為劉翔是110米欄歷史上唯一一個同時集奧運冠軍、世界冠軍、世界紀錄於一身的運動員,而成為他的粉絲。
又有多少人,在他兩次因傷退賽後抱著洩恨的心態,將昔日的英雄踩在腳下,貶斥他、侮辱他,讓他一夜之間從天上掉入谷底。
我們時常說,人要做自己,為自己而活。
可是退役之前的劉翔,從來都不屬於自己,而是活在別人的眼裡。
退役之後的他,成立工作室,做一些公益活動,將重點放在青少年的體育教育,他還經常為偏遠山區的孩子捐跑道,帶孩子們上課。
2016年,劉翔也遇到了自己第二任妻子吳莎。
吳莎也是一名運動員,他們志趣相投,經常一起去做慈善、看體育比賽、旅行。
至今,劉翔已經退役5年之久,距離2008年奧運會也已經過去12年了,人們也逐漸開始理解劉翔的不容易,體諒他的傷痛。
今年,他在《界外》的採訪中坦言:
“透過時間,你慢慢地就會發現,運動員挺真的,而且賽場上也不會跟你演這演那。”
很多人說:我們都欠劉翔一個道歉。
“劉翔是自己想開了,不代表當初那些惡意中傷的人沒有錯……無論如何請記住亞洲飛人劉翔,不只是12.88秒,他有很多冠軍,是中國田徑的巨星。”
“當神從神壇上跌落下來時,沒有人記得他是如何成為神的,然而在我心裡,他永遠是神,永遠是那個追風少年,沒有人能永遠成功,至少他成功過,而且他的成功是偉大的!”
“劉翔註定在中國體育歷史上留下無法磨滅的一筆,永遠的跨欄王者……”
而劉翔在採訪中迴應:“我不需要任何人的道歉。”
有些東西和傷害,隨著時間的流逝,並不是“沒關係”,而是“算了”,不想再耿耿於懷。
就像羅曼·羅蘭說過的那句: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看清了生活真相卻依然熱愛生活的人。
如今的他,往事不想再提起,只想迴歸生活,安安穩穩地過好當下,做一個不被打擾的普通人。
微博上,經常可以看到他和妻子一起旅遊、遛狗的日常,非常生活化。
也許現在的他,才是最好的狀態,終於可以不負所有,快樂的做自己。
生活,讓他經歷過人生巔峰,也遭遇過狂風暴雨,是時候該還他一份寧靜了。
. END .
【編輯| 知愚】
【排版 | 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