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穆斯里穆和曼爾幹作為海外散打的領軍人物,深諳中華武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的精髓,打出三種不一樣的一拳KO。
貼身短打
清代萇乃周《茛氏武技書》卷四記載:“三尖照者,鼻尖手尖腳尖,上下一線相照也。”即拳架的前手、鼻尖、拳架的前腳趾,在拳式動作演練過程的定式時,使它們三者的位置保持在同一個垂直平面上,這樣拳架的上中下三盤就可以相互照應,協調配合,使攻防更加嚴謹、身法變化靈活、步法進退穩固、勁力運用緊湊、暴露空檔最小化。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心意六合拳”等多個拳種,都有“外三合”和“內三合”的要求。所謂“外三合”是指“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而“內三合”偏重於主觀,本文不做介紹。外三合是人類本能的運動特徵,前輩武者發現人在走跑等動作時,肩胯、肘膝、手腳是協同一致地運動。
沉肩墜肘是武術重要法則之一。沉肩首先須放鬆兩肩關節,不使其聳起;進而舒展肩部肌肉和韌帶,使兩肩向下沉墜,同時微微向前合抱(即微前扣)。墜肘是肘尖常有下垂之意。除肘部須高於和平於肩部的動作外,肘尖都應垂朝下方。
崩拳,直拳的一種,向前直髮,豎拳出形,拳眼向上,拳心向裡,力在拳面。發力時,蓄勁隱蔽,短距急發,臂不全釗,由腳跟發力。主要藉助腕與前臂肌肉來傳導力量,猝然冷動,短促突擊,既快又烈,力透臟腑,是穿透勁力的典型拳法。
海外散打名將“中神通”曼爾乾的這次近打,將三尖照、外三合、沉肩墜肘和豎崩體現的淋漓盡致,真實再現了形意拳理論:打人如親嘴。
他的貼身短打,形似古代冷兵器時期,戰士左手持盾牌防禦,右手持刀劍刺殺。這與傳統武術之“將門拳”的脫槍為拳,化兵器為拳腳的技擊理念相吻合。
曼爾乾的這種勁力打法,是“借力發人”之“打悶勁”。即敵我雙方粘接瞬間,對方蓄勁飽滿,待發而未發時,我方打擊先到,使對手的勁力憋悶回去,像出殼雞雛啄不開蛋殼而窒息,即拳論所說“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打悶勁必須做到黏住對方,敵進我退,敵退我進,讓對方脫不開,逃不掉。謂之“粘黏連隨不丟頂”。
低盤跪打
“騎龍步”見於明末清初武術家吳殳所著的《手臂錄》:“大意似騎龍,拗步也。”原本是中國冷兵器時代,長槍兵的軍陣步法,逐步演變成南拳的經典步型之一,也稱挎虎步:一腿屈膝下蹲,全腳著地,腳尖微內扣;另一腿跪地接近地面(不得貼地),腳跟翹起,兩腳間距約兩腳長。
騎龍步
武術都有高中低(底)三盤練法,尤其重視臀部接近地面,蹲著行拳,百姓俗稱“矮子功”。低盤步型騎龍步取意於虎踞龍盤,從近地跪姿“閃打合一”,而現代拳擊一般是先下潛躲閃再反擊。
腳踏中門是最直接、最短、最快的向對手攻擊之路。鑽人重心是集中打擊對方的中線部位,如同擊打球體的中心點,對方很難逃脫打擊,而且受力較重。
明代王宗嶽的武學拳論《打手歌》記載:“引進落空合即出”。即引誘對手出擊或者放縱對方主動進攻。而“落空”則是有效規避對方擊打,在他“舊勁已斷、新勁未生”,暴露自身空檔之時,“合即出”——反攻對方。
“手起身落”是鑽人重心的關鍵。手起是接打,身落是避閃,對手一拳打來,身不落,避不開;手不起,接不住自然也打不住:手起身落同時走,接打合一我自如。
“一動無有不動”是手起身落的具體要求。即全身動作的節節貫穿,要以腰背為中心,使頸脊腰胯膝踝肩肘腕等9個主要運動關節,依次貫穿如多米諾骨牌九曲聯動。
“打來勁”是“借力發人”的三種情況之一。即對方主動打擊我,我順對方來襲方向用手反制或者躲閃,使對手打空失重,再趁勢反擊。對方襲勢越猛,己方打擊越狠,謂之“犯者立撲”。
2013年11月30日,海外散打悍將“北丐”穆斯里穆,在俄羅斯最大的MMA綜合格鬥賽事M-1,巧妙運用騎龍步低盤跪打KO名將菲利普,與武術的腳踏中門、引進落空、手起身落和打來勁等拳理如出一轍。
遠戰高打
中華武術道法自然。拳譜雲:馬有奔騰之功,過躥閃電之能,衝鋒破陣之勢。習馬形,身姿要如鑽天之速猛,拳如連珠,勁法剛烈,腳下鏗然有聲。如風雷落地,使人生畏。前腿起,後腿隨;前退來,後腿追。即前輩武者強調的“過步奪人”。
“虎有撲戰之勇”是心意六合拳對技擊高手的精神面貌、膽量果決、力量功夫的高度總結。現代軍事科技有“仿生學”,而古代拳師通過動物的爭鬥捕食,領悟到技擊的內涵。所有象形拳不是模仿動物的表演雜耍,其核心要義是“取其意、忘其形”。
拳譜雲:身如弩弓,拳似箭。武術強調“一身備五弓”,把勁力的蓄髮比喻為“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這與現代拳擊的“動力鏈”原理是相通的。蓄勁如張弓(力的產生)+拳如矢發(初始速度)+拳手體重(品質)+馬奔虎踐(加速度)=勁頭。
螳螂拳對“勁尾”的技術要求稱為“入骨之力”。打拳的時候要求肘關節、肩關節充分的放鬆,把整個胳膊當成一顆釘子,拳面就是釘子尖,而身體就像一個大錘子,拳面(釘子尖)打到對手後,整個身體還要像榔頭一樣追著壓緊這根鋼釘。這種練習,要求肩關節、肘關節和腕關節有足夠的韌性和強度,還要求拳面有足夠的硬度,更要求周身肌肉可以極其快速的由放鬆狀態在擊中目標的一瞬間被動地強力收縮,鎖緊受力關節。這與現代搏擊“彈力帶”的訓練方法相似。
彈力帶
借力發人之“打去勁”,是指趁對手準備回防撤退或者打擊落空後,我方順對手回收調整方向快速擊打。因敵我雙方的勁力同向(一進一退),容易將對手擊倒,謂之“欺根拔節”。
哈薩克共和國前國家散打隊長,曼爾乾的這次遠距離KO是傳統武術總結提煉的“馬奔虎踐”,在現代擂臺的精彩實踐。他重擊的力學原理與武術散打的勁頭、勁尾和打去勁非常接近。
總結
上述貼身短打、低盤跪打、遠戰高打都是一拳致勝,看似大道至簡、大工無痕,實際上精密複雜,各有不同。而其中的古今拳理,如部分科學的人體運動規律、力學原理等基本一致。正如王宗嶽的武學著作《太極拳論》記載: “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
後期:湘西一剪梅
責編:出河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