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足協維護住自己的絕對權威性,讓新政政策能夠順利的推行不留給外界把柄。還是中赫國安維護住傳統順應輿論的民意及聲援保留住國安的稱號,一場權威與反權威的大戲就要在京城大地上演。
足協現在是徹底的把自己孤立在了眾多人的對立面,新政對中性名稱的嚴格要求可以說是不講情面。無論你是幾十年的老店還是資本新貴,統統都要按照要求完成隊名的更改,否則不給予聯賽註冊。如此強硬的姿態大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之意,客觀來講如果在這件事情上足協鐵腕強硬到底,必須按照要求完成中性名稱更改,對任何球隊都一視同仁。那麼對中國足球的長遠發展算是做了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舉動。任外界如何浪潮興起也不為所動,最為主要的是也為自己規避了很多後續可能發生的麻煩,即維護了自己權威的形象,又可以讓自己主導的一系列新政能夠順利實施。但一旦妥協了,那麼本就被質疑能力不夠的辦事形象會跌的更狠,至於公信力權威性的打臉以後也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如何妥善的填好自己挖的坑大有一番較量。
對於中赫國安來說,保留住了國安的隊名也算是保留住了幾十年的球隊文化傳承,更是維護了國安球迷群體的意願。所以中赫集團的努力可以說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抗爭,不論最終的結果輸贏對中赫以後主導北京這支球隊都有著利大於弊的作用。即使付出較大的資本代價或者與足協的硬碰硬,其結果都會產生足夠大的黏性效應,讓北京球迷這個群體乃至更多的受眾更認可知曉中赫集團,為後續的商業開發做足了一次大廣告。同時對不合理政策制度的奮起反抗也起到了帶頭作用,讓更多心有不願的球隊都會參與進來建立反抗聯盟,將對自己可能產生的不利因素降到最小化。可以說與足協博弈不論成敗,中赫集團的影響效應都位於不敗之地。這就是商人的做事頭腦,較之足協的不專業愣頭青做事之風甩了好幾個身位。
時間終會給事件一個結果的展現,是足協贏還是中赫國安勝,靜靜的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