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以太極拳和現代搏擊“雙料選手”的身份,從速度、力量、耐力、抗擊打能力、攻防技術和意識等微觀角度為你詳細解讀太極拳與現代搏擊之間的距離。
北京時間12月17日,太極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長期以來,受武俠小說和影視文化的影響,太極拳的技擊價值被抬高,而徐曉東在2017年同“雷雷”的比武以及今年馬保國在30秒內被王慶民連續擊倒三次,又讓國人認為中國功夫是一種花拳繡腿,沒有技擊價值。
真相究竟如何?本文作者以太極拳和現代搏擊“雙料選手”的身份,從速度、力量、耐力、抗擊打能力、攻防技術和意識等微觀角度為你詳細解讀太極拳與現代搏擊之間的距離。
過去一兩年,很多人都被一項“實踐”——徐曉冬挑戰傳統武術——所震懾,發現傳統武術是如此的不堪一擊,乃至於對於中國的傳統武術完全失去了信心。不僅如此,甚至於連以太極拳為首的傳統武術的健身效果也受到了大家的質疑,認為練傳統武術還不如練體操、不如跳繩甚至不如廣場舞等等。
這些過激看法常常是受情緒左右的結果,是因為過去影視作品、武俠小說中描繪的“神功”和現實之間產生如此大的反差,擊破了他們之前潛藏於內心的美好願望。
傳統武術、尤其是太極拳,沒有如此不堪。之前我曾經用結論性的一句話概括:太極拳和現代搏擊之間的差距主要在於一雙拳擊套。那指的是太極拳在實戰方面缺乏演練,缺乏在大家可以接受的傷害範圍內的對抗性訓練。今天我則要從更微觀的角度全方位地幫助大家分析和判斷,太極拳與現代搏擊、現代健身方法之間有何優劣勢,以及有多大的差距。
圖片 CFP
速度在周星馳的電影《功夫》中,火雲邪神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句話有一定道理。傳統武功又有一句話叫“一力降十巧”。快,跟力量有相關性。你如果有足夠快的速度,力量也不會小。既然速度已經關聯力量,那麼把速度放在搏擊決勝因素的第一位,是有道理的。
在比較傳統太極拳和現代搏擊之間的速度差距之前,我先要告訴大家,普通公眾眼中所看到的速度,和真實情況有著巨大的差別。
先說現代搏擊。許多人都看過李小龍的影視作品,他更接近於現代搏擊而不是詠春拳——他把現代搏擊中主要的技術都應用進去了。普通公眾或許會認為李小龍在影視中表現出的速度已經很快,但在專業搏擊運動員眼中,他的速度實在不能算快,尤其是收拳、收腿太慢了(當然那是為了讓觀眾看清楚)。
專業拳擊運動員的出拳速度比影視中李小龍的速度要快得多。但在電視上看拳擊比賽,普通公眾和專業人士看到的速度也不是同一個概念。細心的觀眾會注意到一種讓他們不解的現象:拳擊手出拳之後,在最後的一瞬間常常會有一個反勾動作。這個動作其實是一種假象,是我們在看拳擊的時候眼睛沒有觀察到中間的一段而產生的一種錯覺。
拳擊手出拳,在前面一段、大約80%的距離上,拳頭的速度是不快的——那就是普通公眾看到的速度。而最後的20%距離,它會突然提速,如同傳統武術所說的“寸勁”。前面那80%的距離,拳頭處於一種放鬆的狀態,一是為了保留變化以增加靈活性(如同武俠小說中所說的“招數不能用老”),二是為後面的提速蓄力。最後發力的20%距離,由於速度太快,觀眾的眼睛跟不上,也就看不清楚,由此會在收拳的時候讓你產生“反勾動作”的假象。
搏擊中出腿的情況與出拳的情況相似。也就是說,現代搏擊無論是出拳還是出腿,它真實的速度比你看到的速度還要快許多。
然後我們來看看太極拳。很多人對太極拳的認識就是一個字,“慢”,認為慢就是太極拳,甚至認為把傳統武術的速度放慢就像太極拳了。這當然是錯誤的、而且錯得離譜。大多數情況下,太極拳練習的時候確實是慢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越慢越好,越慢運動量越大。競賽太極拳、混合42式,比賽的時候要求是5-6分鐘打完。我以前參加比賽的時候一般是在5分50秒左右打完,但平時練習的時候,常常會用12分鐘以上的時間來完成它。
太極拳在速度這方面的精髓,就是從“至慢”練到“至快”。這裡面的道理,如果你要深刻去理解它,可能需要花一段時間去練習太極拳。我嘗試著用語言來闡釋一下。
太極拳在慢練的過程中,始終在用一種特殊的方式調整身體的各種姿勢,包括身、手、步,以及腰上的發力、旋轉等等。這種慢,它能夠體現出兩個好處:第一是放鬆,第二是讓身體協調。透過長久練習放鬆自己、讓身體變得更協調,就可以練出更快的速度。拳擊、散打運動員常常用跳繩來達到這個效果,但我認為在這一點上太極拳的效果會更好。
拿我個人的經歷來說。我一開始是練現代搏擊術的,那個時候叫“散手”,後來叫“散打”,再後來叫“自由搏擊”,規則和名稱不完全一樣,但大同小異。後來我接觸太極拳。練太極拳一兩年之後,我跟當時教我散手的教練說,我現在的拳腳速度比以前快了很多。他檢驗之後說,我速度確實快了很多。這個速度的變化,很難透過僅僅練習散手獲得(那一兩年我幾乎不再練習散手了)。
結論:如果單單看拳、腿直線攻擊的速度,現代搏擊有顯著的優勢,這是他們對這些簡單有效的動作無數次練習的結果(太極拳練習者極少在一個簡單動作上千萬次重複訓練);但作為一種協調、放鬆身心然後提高速度的練習方式,太極拳有其可取之處。而在摔、跌、鎖、拿等貼身“肉搏”中,太極拳在反應速度、技巧和協調性方面會有顯著優勢,但這種優勢在擂臺上很難發揮出來(至於原因,相信你看完全文後一定能明白)。
圖片 CFP
力量現代搏擊在力量的訓練方式上與普通健身差別不明顯,主要是藉助於器械,以及對抗自己的體重來訓練,比如做一些俯臥撐、引體向上、以及一些拉伸動作。另外還會有一些耐力訓練。
與公園裡那些健身“太極操”給人的印象不同,真正的太極拳對力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這可能會出乎很多人意料。以前跟我一塊兒練推手的那些師兄弟,他們的力量都遠比一般人要大出很多,甚至於翻倍。
他們的力量是怎麼練出來的?一些訓練跟現代搏擊方法差不多,比方說也要做俯臥撐。但傳統武術對俯臥撐的要求跟一般健身不同,他們要求單臂做拳臥撐或指臥撐,強調練出爆發力。所謂“拳臥撐”,就是用自己的拳面抵著地面做俯臥撐。用單隻手的拳面抵著地面做俯臥撐,這一方面是為了訓練自己的臂力、腰力和肩胛骨附近配合出拳的肌肉群的力量,另外一方面還可以訓練出手腕的力量。如果你手腕上沒有足夠的力量,出拳打人,手腕有可能會扭傷。拳臥撐做得多了,手腕的力量就會比較大、而且比較穩定,出拳就不容易傷到自己。
太極拳還有一種訓練力量的方法,就是“推手”。實際上推手更多是一種技巧,但在獲得這種技巧之前,或者說,師父讓你訓練這種技巧之前,會有另外一個訓練過程叫“生推”,就是讓你用自己全身的力氣把對方推動、推跑、推得摔出去。“生推”是一種很好的訓練力量的方法,這種對抗性訓練不僅能練出你的“本力”,還會在未來掌握技術之後、跟人比賽的時候顯示出它的用途。
幾乎每個人都聽說過一句話叫“四兩撥千斤”,那是太極拳標誌式的一個口號。但太極拳界還有另外一句話,那就是“沒有千斤之力,休想撥動千斤”,意思是隻有你自己練出足夠強大的力量,才能夠用上你的技巧。
在爆發力這一塊,那些認真進行技擊訓練的太極拳修煉者,他們比起現代搏擊運動員會有明顯的優勢。看起來更彪悍的搏擊運動員,怎麼可能會在力量上輸給太極拳?一句話概括就是,現代搏擊術對力量的要求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大。他們更多會去訓練技術,只要技術足夠好,有一定的力量就足以擊倒對方。尤其是在比賽中,現代搏擊加入了各種各樣的防範規則,主要就是為了防止出現大的傷害,這讓力量的優勢變得更不明顯,讓技術經驗變得更重要。
另外,運動員為了適應比賽,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避免被對方快速KO。他們都把防守放在了第一位,讓單純的爆發力難以有用武之地。常看拳擊和搏擊比賽的人都知道,一場比賽下來,最後以點數決定勝負的機率比以KO方式結束戰鬥的機率要高出不少。這也是爆發力在拳壇上沒有那麼重要的一種反映。
但如果把所有的護具和規則都去掉的話,力量的優勢依然會體現出來。“一力降十巧”,在現代搏擊術中其實也是成立的。
2017年7月20日,江蘇揚州,選手正在“推手比賽”專案競技激烈角逐中。圖片 CFP
耐力在拳擊臺上,耐力常常是決定最後勝負的關鍵因素。以前12個回合的拳擊比賽,前一、兩個回合雙方體力都比較充沛,但這個時候運動員更多注重於試探和防守,並節省體力為最後勝出做準備。拳擊和搏擊比賽對於耐力的要求非常高,極少有人願意在前面冒險透支自己的體力以期望在最短時間裡KO對方。
現代搏擊訓練耐力的手段很多,長跑、短距離往返跑都是訓練耐力的很重要方式。綜合為一句話:一個人的耐力最後跟心肺功能關係非常大。
太極拳在這個問題上迄今停留在經驗層面。一定要說的話,太極拳有沒有對心肺功能的訓練?也有,那就是我們很多人聽說過的“外練身手步、內練精氣神”。這個“氣”,在太極拳練習中強調的是調整呼吸。這個跟心肺功能訓練有一點點關係,但它更注重的是讓自己不至於出現呼吸紊亂而做的訓練,這跟現代搏擊用高強度的永續性訓練來鍛鍊心肺功能,不是一回事。
這方面由於差距太大,沒必要進一步去做分析,直接給出結論:在耐力和心肺功能的比拼上,太極拳(及其它各種傳統武術)會一敗塗地。僅這一項,就決定了在拳壇上對決,太極拳有巨大的劣勢。
1986年11月22日,邁克·泰森2回合擊倒特雷沃·伯比克,奪得WBC拳王。圖片 CFP
抗擊打能力太極拳會透過強化訓練來練力氣,練出力氣也能提高抗擊打能力。但是抗擊打能力光靠練力量來提升是遠遠不夠的。
太極拳一直是裸拳對抗的,很容易把對方打得臉上掛花,會很難看,中國人又強調“打人不打臉”。與此同時,拳頭在與頭部撞擊的過程中也容易受傷,甚至骨折。由此,太極拳比賽常常只是推手,所謂推手,“推”就是摔跤,“手”就是擒拿,但現在甚至擒拿和摔跤用得都比較少了,比賽的只是看誰先把對方推出圈子,這是因為擒拿涉及到反關節,有的時候還是會造成傷殘。
因此,真正意義上的對抗性訓練,在太極拳中已經極少。
中國還有另外一種拳術,叫“八極拳”。在傳統武術中,八極拳相對比較強調身體的抗擊打訓練,他們每天會有大量的時間用在肩膀、臂膊、雙腿、雙小腿以及腰部、背部、腋下、胸部、小腹、上腹部這些地方的對抗和對打,以至於他們的這些部位確實有一定抗擊打能力。八極拳在這方面是優於太極拳的。
但如果跟現代搏擊相比的話,它還遠遠不夠。因為八極拳的對抗還有一個部位缺乏訓練,那就是頭部。八極拳的練習者認為,頭部是要特殊保護的,不能讓它受到重擊,他們沒有想出更好的方法來訓練頭部的抗擊打能力。
由此頭部的抗擊打能力始終是傳統武術、包括太極拳的一個漏洞。
而現代搏擊用上了拳擊手套、加了一層棉墊,打在頭上,表皮造成的傷害不那麼明顯,深層次組織的傷害程度也急劇下降,對於骨骼的保護也有一定的作用。於是他們就可以做一些頭部的抗擊打訓練。當然,這對於大腦還是有一定傷害,但這種傷害大致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在這層棉墊、也就是拳擊套的保護之下,現代搏擊的練習者每一天都處在頭部與拳頭的對抗中。比賽中只要不是實打實地被重拳擊中,一般的撞擊他們是可以接受的,受到的影響不會太明顯,甚至受到重擊之後還能夠堅持比賽。
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樣,傳統武術的練習者在跟現代搏擊遭遇之後,常常是在很短的時間裡就被對方KO,基本上都是頭部被擊中。傳統武術包括太極拳,儘管注重對頭部的保護,但他們在練習過程中嚴重缺乏面對面的、直接的攻擊訓練,連躲閃技術也處於劣勢。
結論:在抗擊打能力這一塊,太極拳與現代搏擊的差距與耐力方面的差距一樣大,尤其是頭部的抗擊打、防守與躲避,差距尤其大。
2016年11月20日,河南焦作,溫縣陳家溝太極拳文化國際交流中心,選手在參加太極拳規定套路的比賽。圖片 CFP
攻防技術和意識現代搏擊的攻防意識是在訓練和比賽中形成的。從一開始,他們就用科學的方法,本著保護自己、擊倒對手這個最直接的目的,從步法訓練、格鬥姿勢的保持、基本攻擊和躲閃習慣的養成這幾方面入手,在最短的時間裡讓你具備一定的攻防技術和攻防意識。並且這種攻防技術和攻防意識會在長期對抗中得到提升,在實戰中會更有效,能夠應付各種各樣的情況,即使突然遭到襲擊,一般也能夠躲避並給予對方一定還擊。
太極拳在攻防方面的訓練也是存在的。推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攻防意識的一種訓練,但這是有限的訓練——它並沒有針對推手規則之外的攻擊進行訓練。
結論:在攻防技術和意識的訓練和在比賽經驗的全面獲得這一塊,太極拳也遠不如現代搏擊。
2017年3月16日,吉林省吉林市一位老人在松花江畔頭頂一碗水打太極拳。圖片 CFP
基於以上幾項分析,我們不難得出綜合結論:在現代搏擊臺上,太極拳要想打敗頂級的自由搏擊高手,幾乎沒有可能。
但我在此還想分析另外一個問題:如果太極拳練習者瞭解本文內容,然後以指導現代搏擊的科學方法來訓練太極拳,能不能讓太極拳在較短時間內獲得跟現代搏擊相近的能力?我的結論是:能。
太極拳練習者並非完全沒有優勢,他們在力量、速度、協調性等方面長久訓練出來的能力,完全可以透過短時間訓練而應用於真正的對抗。另外一方面,我在摔跤和搏擊領域有一些朋友,在獲得各種比賽榮譽後轉向練習太極拳,期望從中汲取營養,他們對這種嘗試結果的評價幾乎都是正面的。
從宏觀角度看,太極拳停留在經驗層面,而現代搏擊常常會有科學輔助,兩者的差距就是經驗和科學的差距。當然,從微觀角度看,今天的科學並未覆蓋一切,經驗中有時會有一些科學尚未關注到的內容,甚至還有一些非科學領域的內容,這有較大可能會是它的優勢和價值所在。(本文整理自科學貓頭鷹科學素養微課《當傳統文化遭遇現代科學之——太極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