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馬拉松官網資料介紹,2017年馬拉松A、B類認證賽事有256場,2019年A、B類 認證賽事有323場。意思僅有1年,全國各地就增加了67場。
這並沒有代表馬拉松全部的資料。
根據《2018中國馬拉松年度主報告》介紹,截至2018年底,中國境內舉辦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規模賽事(800人以上路跑賽事、300人以上越野賽事)共計1581場,累計參賽人次583萬。
就以成都舉例來看,2018參賽規模 28000人;2019參賽規模 30000人。
馬拉松正以幾何級的增加方式,開始融入到中國的城市血液。為何這幾年增加這麼瘋狂,每一個城市,甚至是3-4線的城市,都在積極申請辦理這項賽事?
或許背後的資料能為我們解釋出來一些背後的原因。今年6月,國際田聯釋出的《中國路跑運動報告》。
其中提到了在2018年,國內的消費已經高達178億元,全年賽事帶動的總消費額達到288億元,年度產業總產出達746億元(請記住了這個要考的)。
所以,有人說,大家積極申辦的背後,是馬拉松跑者的盛會,也是城市與資本的狂歡。
請看下面的圖片,中國馬拉松官網公佈的最近一週的賽事情況。8號在連雲港有一場;9號在四川涼山州和北京也有一場;10號有高達15場,是真有15場,你沒有看錯!
包括了:南京、南昌、常德、無錫、紹興、桂林、重慶、靈璧......我們看到,還有不少臨近的城市,相隔可能就只有幾十公里。
由東向西,由沿海到內陸,大家如此頻發的舉行這場大型跑步運動,那這項運動能給舉辦的城市帶來什麼?
想必最直接的效應就是城市品牌傳播度,入選馬拉松,可能半隻腳就入門到央視5套。支援人就會在直播節目中積極介紹城市歷史景點特色,進而為了招商引資或者城市旅遊做前期宣傳。
還有各類商家比如運動類品、汽車商、銀行、飲料品牌大力贊助,對其品牌全程無縫的直接宣傳。
但是,對於參與的人來講,也有不同的聲音。不少跑者表示,體驗不佳的城市,以後不會再去。
有人說:“既沒有風光,又看不到城市發展軌跡,當然無法吸引跑者,城市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什麼事只要一窩蜂,離死就差不多了。”
對於當地生活的市民來講,困擾也不少,特別是一年還能舉辦幾次的大型城市。每次馬拉松這裡封道,百姓出行也不方便,怨言就比較大。
社會的發展雖說以滿足老百姓的需求為目標,但也不能犧牲大部分的日常需求,去滿足部分人的特殊需求,一窩蜂得上,早已變了味。
在每一個地方承辦一屆馬拉松,其實是需要耗費很多的人力、財力的,因為這涉及到安保、醫療、志願者、場地賽道、比賽補給和報名就很考驗賽事組織者和城市規劃者的能力,尤其是賽道的安排。
所以看似能帶來不少成績,但是做不好也存在一定的隱患。甚至會造成民眾矛盾而得不償失。在這項全民的運動中,也希望每一個參與者端正正確的價值觀來看待這項運動。
也希望中國馬拉松能在國際上出來越來越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