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內容重點是,根據籃協要求,新賽季外援註冊人數從2人擴大到4人,不再限制賽季中外援更換次數,每場比賽報名可從4名外援中任意選擇2名外援上場比賽,比賽中外援的使用方法延續了上賽季,4節6人次,第四節1名外援。
訊息一出,網友們瞬間炸了鍋,意見基本分為兩派。贊成派認為放寬外援的限制,可以加大CBA聯賽的競爭激烈程度,可以讓本土球員產生更多危機感,有利於推動本土球員的成長。而更多的反對派則認為這樣只會進一步壓縮本土球員,尤其是優秀本土球員的成長空間,外援的更多湧入,只會更多搶佔本土球員的球權和表現機會,讓本土球員更無出頭之日。
匯哥本人當然是贊成派,別的不想先不多說,就先問一個問題:如果連CBA外援都競爭不過,中國球員能拿什麼去和歐美強隊對抗?
其實,最初CBA之所以引進外援,初衷可不是為了給CBA球隊提供奪冠“捷徑”的,而是希望通過引進高水平的外援,一來讓CBA的比賽變得更加精彩,吸引更多觀眾;二來是想給本土球員提供一些可供學習的物件,加速本土球員的成長。
但不知道是俱樂部老闆靠外援奪冠嚐到了甜頭,還是一些本土球員靠外援躺贏舒服慣了,CBA聯賽的影響力在不斷擴大,外援的水平也越來越高,但本土球員的競技能力似乎卻有一些退化的跡象。原本球迷們還不覺得,直到此次家門口的籃球世界盃,才把中國男籃脆弱而無力的一面暴露無遺。原來,經過多年發展的CBA,除了一個仍在硬撐的易建聯,幾乎是一個能打得都沒有了,CBA為何會退步到如此地步呢?
這裡面除了本土球員不太爭氣,還跟各支CBA球隊對外援的定位和使用有關。外援的個人水平確實是比絕大部分本土球員要高,但主帥因此就完全把球隊戰術核心地位和所有球權都交給外援,是否也有點太不負責任了呢?作為中國職業籃球聯賽的重要一員,奪取CBA總冠軍確實是每位球隊主帥的最高追求,但培養本土籃球人才也是他們的責任,不能本末倒置啊!
當然,本土球員中也有不服輸的,像郭艾倫、王哲林等,都在聯賽中打出了不遜色於外援的表現。但他們這樣的人太少了,即使中國男籃只需要12人,依然湊不出12個和他們差不多水平的本土球員。
說句實話,來到CBA混飯吃的外援,不是在NBA混不下去的,就是嫌歐洲聯賽錢少的,真正說是衝著CBA聯賽水平來的,匯哥估計一個都沒有吧!即使像今夏遼寧男籃引進的“師弟”史蒂芬森、北京首鋼引進的林書豪,其實在NBA也只是輪換陣容的角色球員而已,而他們來到CBA卻被球迷們認為是天神下凡般的人物,甚至連不少本土球員都有點想跪舔了。如果本土球員連和他們這些NBA邊角料競爭的勇氣和自信都沒有,匯哥覺得即使姚明再限制外援,本土球員也是出不了什麼領袖級人才的。
中國籃球人需要學習的,是在本屆世界盃上大放異彩的斯科拉,像他那樣自信而自律,這才是本土球員能夠變得強大起來的唯一“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