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直不敢相信這種“愚蠢”的行為到現在還在NBA中如此普遍!
以11月9日的這場比賽為例吧:
第四節時間所剩無幾,勝負已分,這時,馬賽克隊持球的控球后衛奧斯汀·裡弗斯要做的事情就是靜候比賽結束就可以了。然而,他注意到己隊的這次進攻時間將先於比賽結束時間之前截止,為了減少一次個人失誤,他將球傳給了隊友本·麥克萊默,而後者可能是覺得這球太“燙手”,立刻把它傳給了旁邊的克里斯·克萊蒙斯。
克萊蒙斯對他的“陰謀”心知肚明,任由皮球打到他的肚子上都沒有用手去接,這次進攻就這樣稀裡糊塗地結束了。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本賽季11月8日騎士對奇才的比賽中,比賽即將結束,一年級新秀達裡厄斯·加蘭卻忽然將球傳給了塞克斯頓,手被燙到的塞克斯頓馬上把球轉移到凱文·樂福手中——連一年級新秀都這麼“懂事”,這種做法在NBA中有多普遍可見一斑。
其實,球員的目的非常明顯,就是為了減少一次個人失誤的統計。特別是對於控球后衛來說,場均失誤數的統計在衡量他們的身價時尤為重要,每一個小數點的變動,都很可能在現實中的合同談判時轉化為成千上萬美元的增減,甚至決定他們能否被理想中的球隊簽下。
於是乎,為了自己的利益,NBA球場上就出現了這樣自私而尷尬的一幕:平時可以為隊友兩肋插刀的好兄弟,此時各懷鬼胎,紛紛算計怎樣才能友好而不失體面地將這燙手山芋轉移到其他人那裡。
為了保持體面的個人資料而損害其他隊友甚至球隊利益的事在NBA球場上屢見不鮮,比如在隊友頭上強行爭搶一個必得的籃板,或者某些射手為了保持三分命中率,在一節比賽結束時故意不及時投出超遠三分、等哨聲響起再出手(這樣就不會被算入命中率統計)等等。
但你知道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什麼嗎?——我們上面所說的那種24秒違例,一般是算作球隊失誤而非球員失誤(據稱NBA2K遊戲中可以很好地反應這一點)!也就是說,這不會對最後觸球的人的統計資料有一星半點的影響。但很明顯,NBA並沒有將這一個規則很好地向每一位球員說明,這就導致了我們看到各種“小聰明”場面的上演。
有時候,被強行塞鍋的球員一臉委屈,與甩鍋給他的隊友心生嫌隙;也有時候,身為新秀或內線球員的小弟會自告奮勇要求球隊的PG大佬將球給他,由他來承擔這次失誤(場均失誤對後衛來說尤為重要,但對內線球員影響沒那麼大)。
當然,我們無意去過多指責那些“甩鍋”的球員,畢竟如此努力地練球很大程度上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而在他們的認知中,這種最後時刻的失誤是要列入到自己的統計資料中,從而有可能對自己的身價產生不利影響的。
我們只是困惑不解,為什麼直到現在,NBA還沒有把這一點向球員們詳細說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