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書畫被我國古代稱之為“四藝”,分別指的是彈琴、弈棋、寫字、繪畫。
其中的弈棋包括象棋跟圍棋,象棋的起源眾說紛紜,很難考究。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圍棋的起源以及在我國的發展歷程。
圍棋是我國十大國粹之一,圍棋最早被稱之為“弈”,也叫“手談”。一直到東漢,才出現圍棋的叫法,這個時候的“弈”成為了圍棋的別稱,。
圍棋分為棋盤跟棋子兩部分,棋盤縱橫十九道,三百六十一個落子點,棋子有黑白二色,二人對弈,棋手執黑先行,交替落子,圍棋變化是所有棋類最多的,一盤圍棋的時長在半個小時到四個小時不等,所以圍棋被稱之為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棋類遊戲。
圍棋圍棋,顧名思義,就是圍地吃子,最後以圍地大小來計算勝負,圍地多者勝。
黑子先行,黑白交替落子,因為先行者具有優勢,所以執黑棋者要貼子給執白棋者一般貼目有二目、四目、十五目不等。
圍棋的起源
關於圍棋的起源目前有四種說法。
一、堯造棋說
堯造棋說也是現在最主流的說法,如果按照這個說法來講那麼圍棋至少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了。
此說法的依據在於先秦典籍《世本》中記載堯的兒子丹朱行為不好,活潑好動,不能靜下來學習知識,堯對此事非常犯愁,然後發明了圍棋,用來教化丹朱,陶冶丹朱的性情,晉朝張華的著作《博物志》中也延續了類似的記載。按照此種說法來講圍棋最早是用做陶冶性情的,跟現在圍棋的作用不無衝突。
但是很多反對派認為堯造棋說的說法缺乏有力的依據,不可信。
反對派丟擲三個反對依據,
1.至今沒有出土相關的文物,只有文獻記載並不足以證實堯造棋說。
2.殷商時代的百科全書甲骨文並沒有圍棋的記載,反對派由此認為圍棋最早出現在殷商時期。
3.《世本》這本書在宋代曾經失傳,但是其中的一些內容儲存在了別的書裡,在清代又有人重新編撰,彙集成《世本》,所以此《世本》並非彼《世本》。張華的《博物志》裡面很多內容就是道聽途說得來的,所以堯造棋說不成立。
二、春秋戰國造棋說
《孟子》中記載了戰國時期的第一位圍棋棋手,弈秋。
《左傳》記載“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一棋手下棋的時候拿著棋子在空中猶豫不決,就不會取得勝利。
這句話經常被用來形容做事猶豫不決,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教育後輩的道理。
《論語》中也記載了孔子對弟子們說吃飽了什麼都不幹是一件非常難辦的事,還不如去下下圍棋,下圍棋也比什麼都不幹要好。
由此多部典籍記載可以證實圍棋確實發源於春秋戰國以前。
三、戰爭發源說
圍棋在魏晉時期就被用於軍事演練,模擬戰爭。
傳說在氏族的時候,軍事領導者用不同顏色的石子代替雙方的兵士,在地上畫出縱橫的線條,交叉點則為營寨,用來模擬戰場。
四、八卦周易說
圍棋可以說跟周易非常相似。都是一陰一陽,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棋子是圓,棋盤是方,所以可能是古人為了卜卦來創造的圍棋。
圍棋的發展
圍棋的起源基本分為以上的四個說法,瞭解了圍棋的起源,下面我們來講一講圍棋的發展。
春秋時期的圍棋已經在在社會上流傳開來,這時也出現了第一位記載的圍棋棋手——弈秋。
弈秋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棋力最高者,弈是就是圍棋,秋是他的名字,由於當時人們並不知道他的姓氏,只知道他叫秋,當時的圍棋還不叫圍棋,叫“弈”,所以人們叫他弈秋。
《左傳》上是這樣形容弈秋的,“通國之善弈者”,也就是說弈秋全國棋力最高者,由於弈秋是史書上記載的第一位棋藝高超的棋手,所以我們稱弈秋為圍棋界的“鼻祖”。
大家都知道下棋需要心無旁騖,專心致志,這點在圍棋上尤為重要,前面我們說了圍棋是國際上公認為最難的棋種。
即使是棋藝如此高超的弈秋,下棋的時候也需要專心致志,有一次弈秋正在下棋,這時旁邊來了一位吹笙的人,吹笙的人技藝非常高超,吹奏的曲子非常好聽,弈秋就被吸引了,吹笙的人突然停下來觀看弈秋下棋然後向弈秋討教了幾個圍棋上的問題,弈秋竟一時間回答不上來,由此可見下棋不能分心。
弈秋成為了魯國最會下棋的人之後很多人來找弈秋學棋,弈秋就收了兩個弟子,結果兩人後面圍棋水平天差地別,其中一個學生在學棋的時候非常專心,認真學習弈秋所講的棋道;另一個學生在學棋的時候經常走神,導致後面一直未曾出師,由此可見下棋的時候一定要心無旁騖專心致志。
圍棋在春秋的時候發展尚可,但是在秦朝的時候鮮有記載,主要也是因為秦朝的時候戰爭較為頻繁,社會動盪。
西漢的時候圍棋發展接近停滯,主要是統治者不重視。
東漢初年的時候圍棋發展還不算太樂觀,到了東漢末期的時候圍棋活動漸漸又開始發展。
這個時候出現了一批圍棋的大家,包括史學家班固,曾修撰《漢書》,寫出了第一篇關於圍棋理論的文章《弈旨》;史學家李尤,參與修撰《蜀記》,作詩《圍棋銘》;隱士黃憲,著有《機論》;東漢著名經學家,儒學家馬融,著有《圍棋賦》。
東漢時期圍棋已經被用於軍事操演,這個時候的圍棋還不是縱橫十九道,而是縱橫十七道,說到這裡我們插一個小插曲講解一下圍棋規則的變化。
目前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十道、十二道、十五道、十七道、十九道的棋盤,由此可見圍棋並不是某人某天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經過了慢慢的演變,由簡到繁,由易到難,逐漸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出來的,所以說圍棋彰顯了我國國人的智慧。
十道。十二道以及十五道的時期已不可考,在魏晉前後,棋盤從十七道變為十九道,魏晉之前棋盤為十七道,一共二百八十九道,棋子黑白各一百五十枚,共計三百枚。
三國時期由於三國演義被國人熟知,但是你知道曹操還是個圍棋高手嗎?
三國時期魏國跟吳國圍棋盛行,魏國以“建安七子”為首,其中棋藝最高者為王桀,據說王桀能覆盤圍棋。
關羽刮骨療毒也是在這個時期,由此可見三國時期棋風之盛,文臣武將皆好圍棋。
東吳孫策,陸遜都是圍棋大家,孫策跟呂範下棋的棋譜被稱為“吳圖”,是我國圍棋史上第一個棋譜。
圍棋有很多的稱呼比如,手談、弈、吳圖、坐穩等。
到了西晉時期,圍棋開始大流行,上至王公貴族,帝王人家,下至販夫走卒,窮苦百姓,沒有人不喜好圍棋的。
東晉時期開始正式出現圍棋流派,出現了很多關於圍棋理論的著作,比如著名品棋專家範汪的《棋品》五卷等。
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我國圍棋史上第一個巔峰時期,此時帝王熱衷於圍棋,大力倡導。
統治者開始建立圍棋州邑,圍棋棋手按照棋力的高低被分為一到九品,日本圍棋的“九段”就來自於此,不過我們現在是九段最高,一段最低,當時是一品最高,九品最低。
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有記錄的大規模的圍棋比賽就在南齊,參賽者500餘人,足可見當時的棋風之盛。
此時圍棋人口大大超越前朝,甚至出現了“文義棋書”的說法,可見當時圍棋之盛。
前一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棋魂》裡面褚嬴的設定就是南梁圍棋第一人,我們推測褚嬴的原型有兩個,第一個是南朝宋的一個棋手叫褚思莊,歷史上記錄褚思莊覆盤了他跟另一棋手羊玄保的下棋給宋文帝看,這也是歷史上最早記錄的記譜覆盤。
還有一個原型是褚胤,也是宋文帝時期,跟電視劇設定一樣是南朝第一人,七歲入高品。與之不同的是電視劇裡面是因為楊玄保作弊被罷黜的,而褚胤是因為他父親被捲入了政治旋渦從而被滿門抄斬。
到了北朝圍棋迎來了它的第一次衰落,因為北朝的皇帝拓跋珪、拓跋嗣都是胡人出身,信奉儒家,認為圍棋有賭博的性質而且浪費時間,限制了圍棋的發展。
隋朝的時候延續北朝的儒家思想, 圍棋發展一片黑暗,但是這個時候有兩個標誌性的變化不得不提。
一是在隋朝的時候十九道圍棋佔據主流,十七道圍棋漸漸消失,十九道相比於十七道對於棋手有著更高的要求,棋盤變大意味著更多的變數。
二是圍棋此時流傳到了朝鮮,日本。
唐朝的時候圍棋迎來了它的第二春,唐朝的時候圍棋已經不單單用作軍事用途,圍棋之風遍佈全國,唐玄宗創立了“棋待詔”制度。
棋待詔就是陪皇帝下棋的人,由於棋待詔選拔非常嚴格,所以棋待詔的棋藝十分高超,被人們稱之為“國手”,當時最著名的國手是王積薪,此外還有王叔文、賈玄等人。
棋待詔的制度延續了500餘年,為我國圍棋運動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五代十國時期由於社會動盪,戰火不斷,導致圍棋行業沒有較大的進步。
宋朝時期是職業圍棋的狂歡,由於統治酷愛下棋,網羅了大批高手,出現了圍棋史上第二個天才級人物,劉仲甫。劉仲甫成名二十餘年,獨霸宋徽宗、宋哲宗時期的北宋棋壇,曾著有多本著作,包括《棋勢》、《棋訣》、《忘憂集》等等,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現在僅存《棋訣》。
元朝的時候我國圍棋進了衰退時期,但是元文宗是一個喜歡下棋的人,宮廷圍棋運動甚是興盛。
《玄玄棋經》是元朝對圍棋運動做出的最大的貢獻,由嚴德甫跟晏天章所著。
明朝的時候民間圍棋之風漸停,但是由於朱元璋的酷愛下棋,宮廷內的圍棋發展甚是興隆。
明朝棋壇最有名的人叫過百齡,過百齡是無錫人,十一歲的時候就經常戰勝成年的棋手。開創了新的圍棋下法,為圍棋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清朝的時候百家爭鳴,群雄爭霸,著名的清朝三大棋聖,黃龍士、範西屏跟施襄夏。
然後是四大家,梁魏今、程蘭如、範西屏、施定庵。
鴉片戰爭開始後,圍棋運動迅速走向衰落,清末的時候圍棋運動無人問津。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圍棋作為修身之法,在我國最少已經存在了2000餘年,在我國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希望我們可以將圍棋運動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