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智運會最高領獎臺上,20歲的上海選手陸敏全腦海中閃現著十餘年學棋生涯的點點滴滴:10歲那年,陸敏全放棄學業,專攻圍棋,為職業定段賽做準備;五年後,她才定段成功,進入職業棋壇;今天,她搭檔範蘊若奪得第四屆全國智運會圍棋混合雙人冠軍。
陸敏全的成長曆程是培養一名職業圍棋手的縮影:年紀輕輕放棄學業後,只能去擠職業定段賽這一座“獨木橋”,父母中一人放棄工作甘當全職陪練,每年至少花去近10萬元的各類費用……陸敏全無疑是幸運的,通過多年努力終於圓夢。但有更多的圍棋少年曾為職業圍棋夢賭上前途,但最終所有的付出付諸東流。這般代價也導致了一個離奇的景象:在“少兒圍棋熱”方興未艾的今天,青少年圍棋職業選手群體卻有些青黃不接。
“少兒熱”源自素質教育需求
作為中國圍棋重鎮,上海近年來的“少兒圍棋熱”空前繁榮。據上海圍棋隊主教練劉世振透露,只要家長向他諮詢讓小孩學什麼棋,他就會回答對方,“你家在哪裡?你只要告訴我在哪裡,我肯定能為你找到周邊有哪些圍棋學校。”毫無疑問,圍棋是現在最熱門、最普遍的一項棋類運動。
上海每月舉行一次的圍棋升級賽,參賽人數超過12000人,全年參賽人數超過10萬人次;每季度舉行一次的圍棋段位賽,參加人數約2500人。而考慮到場地、安全、保障等因素,全市考級地點僅有六至八個,圍棋升級賽每月的參賽名額有限,每到報名時間,圍棋教練的電話都會被諮詢者“打爆”。
越來越多的孩子學習圍棋,專案“金字塔”的塔底愈發壯大,但塔尖並未因此獲利,無論是上海還是全國的整體趨勢,近幾年都出現了青少年圍棋職業選手青黃不接的現象,數量反而在減少。劉世振認為,家長的意願是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與陸敏全父母孤注一擲讓孩子走上職業棋手之路不同,絕大多數家長在面臨職業與業餘的分岔路口時選擇了後者。劉世振直言,上海的家長表現得尤為明顯,“現在家長讓孩子學圍棋,就是想讓他們接受素質教育,而不是專門走圍棋這條路。大部分家長不希望孩子為圍棋放棄學業,這就導致了很多有天賦的孩子就此被埋沒。”
正如劉世振所言,選擇職業圍棋這條路就意味著投入大量時間訓練,很有可能讓孩子在小學階段就不得不放棄學業,只有這樣才能與全國各地的圍棋少年競爭為數不多的職業名額。被稱為“圍棋高考”的職業定段賽是成為職業棋手的“獨木橋”。在今年8月舉行的全國職業定段賽中,僅有37位選手突圍成功,獲得成為職業棋手的資格,難度遠超考入清華、北大等名校。
畸形趨勢未來或得以改變
“少兒熱、職業冷”這樣略顯畸形的趨勢也許會在未來得以改變。
首先是業餘圍棋近年來的良好發展,為棋手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十年前,絕大多數圍棋比賽只對職業棋手開放,業餘棋手能參加的寥寥無幾,無法獲得職業段位,就意味著缺少比賽機會,從而無法提高競技水平。近年來,隨著陳毅杯、鑽石杯、晚報杯、黃河杯等大量業餘圍棋比賽在各地湧現,為業餘棋手們提供了更寬廣的舞臺。業餘棋手不僅能獲得充足的比賽鍛鍊機會,勝者還能獲得數額不菲的獎金。陳毅杯冠軍獎金高達12萬元,已不輸職業賽事;業餘圍棋聯賽通常一盤勝局獎金在5000元左右,常年累計下來,收入亦較可觀。與此同時,隨著大量圍棋線上平臺的出現,也讓業餘棋手擁有更多找到合適對手的機會,積累實戰經驗。
另一方面,各圍棋管理機構和組織紛紛出臺相關“保護性”政策,以期為更多熱愛圍棋的人打通上升途徑。中國棋院正逐漸調整定段賽年齡限制,目前定段賽參賽年齡已放寬至25歲。這意味著棋手在大學畢業後仍有機會衝擊職業段位,為他們優先完成學業提供了保障,沒有必要非得走上早早放棄學習的“華山一條路”。
而在今年1月,上海市圍棋協會通過新的獎勵機制,對職業定段成功的13週歲以下上海本土棋手及其教練團隊一次性給予20萬元的獎勵。這是為了激勵更多有天賦的孩子選擇職業圍棋之路,同時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劉世振表示:“目前上海棋院為學生安排訓練、學習的條件比以前好得多,只要他們決定走職業這條路,我們都會盡力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