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體育>

李良熹(左)楊熙春(右)

李良熹

紅雙喜高階工程師,負責彩虹球檯等產品的開發。

楊熙春

紅雙喜原高階工程師,負責“狂飈”等套膠的開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國乒乓球隊近年來的成功,離不開紅雙喜的鼎力支援。這家走過60年風風雨雨的企業崛起的背後,有著一支並不經常被人提及,卻一直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團隊——器材研發團隊。

不論是在國乒低谷時期打響王者歸來頭炮的王濤和呂林,還是目前男女球隊的核心馬龍與丁寧,總會在接受採訪時提及紅雙喜在器材服務方面提供的幫助。“我們的要求有時候很瑣碎,但他們總會想辦法滿足,這為球隊備戰提供了很多便利。”王濤的話頗具代表性。在一張張設計精美的球檯、一塊塊為球員度身定製的球拍背後,是紅雙喜研發團隊不斷創新的勇氣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從發動機到乒乓球檯

李良熹是紅雙喜研發團隊的核心成員,被不少人稱為“最會製作乒乓球檯”的人,紅雙喜前董事長黃勇武稱其為“大師兄”。面對這些讚譽,他本人笑著擺擺手,謙虛地表示:“沒有(他們說得)這麼厲害,主要是掌舵人有創新的勇氣,加上全公司上下一起努力的結果,我就是比較喜歡鑽研。”很多人並不知道,李良熹對於製作乒乓球檯,最多隻能算半路出家,正是愛鑽研的個性,才讓他有了今天的成績。

1965年,李良熹以學徒身份,進入了當時的上海體育器材二廠,從此與體育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我們做過不少體育器材,印象比較深的,應該是飛機的發動機。”當時,上海體育器材二廠承接了初級教練飛機的研發工作,李良熹作為成員,參與了發動機的製作。“那發動機說不上很複雜,畢竟不是民航機的發動機,就是要求細緻一些。”就是從那時起,他慢慢形成了鑽研業務的習慣。“多看看多嘗試,總能有所收穫。”李良熹笑著說道。

1995年,包括上海體育器材二廠在內的幾家企業,一同併入紅雙喜總廠,李良熹也正式與乒乓球檯結緣。“最早的時候生產效率不高,每天最多生產16副球檯。”這位高階工程師回憶道,“那時候大部分工藝都是手工完成,廠裡有一整個樓面都擺滿了完成的球檯,現在想想場面還挺壯觀的。”李良熹隨後坦言,當時領導層面已經意識到需要對工序和裝置進行改良,以進一步提高產能,這為紅雙喜這家老字號隨後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從強烈反對到齊心協力

裝置和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說起來容易,真的執行起來,卻遭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難”。“聽到要進行裝置的工序改革時,不少生產車間是堅決反對的,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原來的模式。”回憶起當時的情況,李良熹表示,是領導者的堅持,讓紅雙喜邁過了這道坎。“黃勇武是個很堅定的人,一旦下定決心,就不會輕易改變。當時他幾乎是強制推行了裝置和生產方式的革新。現在回頭看,當時如果不變,紅雙喜可能就不存在了。”

但新的裝置也帶來了新的問題,那便是員工不能快速上手。“當時來的裝置是進口的,為了得到它,我們賣了一間廠房,但裝置來了之後卻發現,外國貨與本土員工的磨合效果並不好。”李良熹坦言,當時並沒有所謂的操作手冊,只能依靠員工們邊摸索邊嘗試。“當時我們跑了很多次油漆廠和其他相關單位,去研究新裝置的使用方法,經過了半年左右的時間,才差不多摸索到那些機器的特性,逐漸上手。”裝置更新了,產能自然也變強了。那時候紅雙喜球檯的日均生產量,已經達到了每天200副,是更新前的10多倍。

機械化讓企業的效能得到提升,同時,紅雙喜研發團隊對產品品質的追求,絲毫沒有下降。有一次,國家隊向紅雙喜器材部門反映,乒乓球落到檯面上,經常會出現亂蹦亂跳的情況,給隊員們的備戰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得知情況後,李良熹和同事們馬上前往國家隊集訓地進行處理。“當時我們想到了所有可能引起這一問題的原因,把球檯的材料、顏色等各個方面換了個遍,有同事甚至還在(球員)訓練時特意鑽到桌子底下去觀察,終於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摩擦係數。”隨後,研發團隊馬上與材料製造及油漆噴塗等方面的專家聯絡,用最短的時間拿出了解決方案,確保了國家隊備戰不受大的影響。

從一張草圖到彩虹球檯

在李良熹的職業生涯裡,有一個作品始終是繞不開的焦點,那便是彩虹球檯。這個誕生於21世紀初期的產品,不僅讓紅雙喜站上了新的高度,更推動乒乓器材走入了新的紀元。不過在說起自己的代表作時,李良熹依舊不改從容淡定的本色,“那是黃勇武和樓世和的創意,我只是執行者。”雖然他說得輕描淡寫,但從一張草圖變成一副球檯的過程,顯然並不容易。

2000年8月的一個下午,紅雙喜公司的一臺傳真機上,傳出了響聲,在那張從澳洲悉尼傳回來的圖片上,看似普通的乒乓球檯下,有了一道“彩虹”。“其實關於新球檯,黃總他們很早就開始構思了,只是2000年才付諸行動。”拿到草圖,看到底下黃勇武的簡單標註後,李良熹和研發團隊馬上開始行動。“其實球檯設計和結構方面並不是特別難,因為之前就討論過,最糾結的是顏色。”據他介紹,最早嘗試過紫羅蘭色和黃色,最後經過討論,選用了紅色。“黃總那段時間經常來車間,很多員工怕被他‘捉扳頭’,我其實很喜歡他來指出問題。”李良熹笑著說,“找出了問題,他有收穫,我有方向,一舉兩得。”在紅雙喜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兩個月後的揚州乒乓球世界盃,成了彩虹球檯的首秀,也就此開啟它走向世界的大門。作為彩虹球檯創造者之一的李良熹,自然也相當欣慰,“在我做過的球檯中,第一版的彩虹球檯,是我最滿意的作品。”

改變人生軌跡的10分鐘

除了球檯,球拍和套膠也是運動員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這其中,“狂飈”系列可謂是紅雙喜的拳頭產品。作為該系列最主要的研發者,紅雙喜原高階工程師楊熙春被不少人稱為“狂飈之母”,但給她留下最深印象的,並不是研發中遇到的種種困難,而是來乒乓球拍廠報到前的那10分鐘。

1983年8月3日,楊熙春騎著單車,在斜土路上不停來回。“那時候我剛剛接到到球拍廠報到的通知,內心其實很猶豫。”楊熙春坦言,自己的專業是高分子,此前在油墨工廠工作過,老領導也很希望她能回去。“我大概騎了10分鐘,決定接受這個挑戰,到球拍廠去開闢新的天地。”當時的楊熙春或許不會想到,正是這10分鐘,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為研究膠皮犧牲健康

“當時我們領導做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比喻:不用醬油,要燒出紅燒肉的味道。”楊熙春回憶道,“因為當時兩面黑色的做法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配方中每一絲的變化,都可能對膠皮顏色和效能帶來不小的影響,所以還是比較困難的。”為了完成新膠皮的研製,楊熙春待在研究室裡的時間越來越長。“因為當時人手不是很充裕,每道工序都需要親力親為。”她透露,“因為研究室裡有不少化學試劑,空氣品質受到一定影響,當時很多人都染上了面板病。不過為了研製更好的膠皮,這點犧牲也是必須的。”在楊熙春的不懈努力下,終於研製出了符合規定的新產品——G888和PF4紅色膠皮。

“其實‘狂飈’可以看作是PF4的演變,”談及自己最著名的產品,楊熙春笑了,“紅雙喜在膠皮和海綿方面都具有優勢,我們就試著強強聯手,這才有了套膠的概念。”她補充道,“當時正好是國際乒聯為了增加回合,實行小球改大球,對整個行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紅雙喜抓住了這個機會。在亞特蘭大奧運會後,紅雙喜便開始準備球檯、比賽用球及套膠等一系列產品的變革。當時我們就根據器材的變化,對膠皮進行了改良,有了‘狂飈’的雛形。”

為球員度身定做“武器”

“狂飈”問世後,紅雙喜公司將產品送給上海選手席敏傑試打,後者一上手就感覺“這個產品很不一樣,能有一番天地”。隨後,紅雙喜方面將“狂飈”系列提供給了國家隊使用,並由此開啟了新一輪為球員“度身定做”球拍的模式。

在“狂飈”問世前,紅雙喜公司曾為王濤和鄧亞萍兩位世界冠軍度身定製過球拍,並取得良好效果。伴隨著“狂飈”在國家隊使用率的不斷提升,研發部門的任務也變得更加複雜。對這一切,楊熙春始終樂在其中,“我自己不太會打乒乓球,雖然以前經常去國家隊服務,但水平並沒有提高,不過看著他們拿著自己研製的產品奪冠,總是開心的”。

據楊熙春透露,在眾多“狂飈”使用者中,給王勵勤的產品是最“特殊”的。“他回球力量大,對套膠黏性有非常高的要求。”這位高階工程師說道,“每次我們提供給王勵勤的產品,都是專門另外放置的,只要跟員工們說一聲‘王勵勤’,他們就明白了。”在度身定製的同時,紅雙喜也始終會定期收集反饋意見,“運動員對擊球的感覺很敏銳,有的時候哪怕只是一點點不對,也會感覺出來,所以研發人員一定要細緻。”在楊熙春印象中,孔令輝、馬琳、王勵勤和王皓是她接觸最多的運動員,要求也不盡相同。“孔令輝對海綿強度要求比較高,馬琳追求摩擦,王皓相對而言就偏向平衡一些。”最讓她高興的是,這幾位服務物件,都拿著她研發的“狂飈”或“天極”,成了世界冠軍。

“乒乓球對我們國家而言有著不同的意義,隨著球隊成績節節高,國內的乒乓球愛好者也越來越多。”採訪的最後李良熹和楊熙春都對紅雙喜的未來提出了新的期望:“乒乓器材是門學問,很有挑戰性,希望紅雙喜能一直秉持工匠精神,靜下心來做好每一道工序,同時不斷創新,未來更上一層樓。

本文選自《小球大乾坤》

最新評論
  • 為了抗癌,男子堅持吃下為狗驅蟲的“芬苯達唑”,後來如何了?
  • 威海本地戰將蘆文濤成功奪冠 山東中式檯球聯賽圓滿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