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體育>

米其林的輪胎人,既是美食,又是輪胎的logo。

米其林的評選制度,讓餐廳變成了足球隊

這味道不僅是兒時的記憶

更是塵封的故鄉

——《舌尖上的中國》

從商業角度來說,米其林在中國成功了;但講到說服力,米其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除非他們能體會,甚至用自己的語言闡釋出《舌尖上的中國》裡所有的臺詞。

在2016年9月,米其林來到中國的時候,《舌尖上的中國》已經播出四年,中國人原本混亂不堪的飲食體系和味覺江湖,已經被整頓得井井有條。

米其林來不來,中國人都吃得津津有味。

這就像搶椅子游戲,後來者在眾目睽睽之下束手無策,米其林現在就處於這樣的尷尬中——被嘲諷為不懂中國,甚至不懂美食。

儘管有這樣那樣的質疑,但誰也無法否認,米其林賺到了。

起訴米其林

廚子心裡的珠峰,那就是米其林手裡那朵毫無美感的小紅花。

這家原本是做汽車輪胎的公司,在1900年巴黎萬國博覽會期間,認定了汽車旅行一定會興盛,所以輪胎也一定會賣得好。

為了促進汽車業興起(輪胎消耗),米其林將地圖、加油站、餐館、旅館、汽修廠這些有助於汽車旅行的資訊收集起來,出版了《米其林指南》(下文統稱為米其林),其中美食類的為紅色封面,小冊子免費送給客戶。

米其林創始人愛德華·米其林和安德魯·米其林兄弟。

30年以後,米其林中關於吃的部分被廣泛傳播,在歐洲造成的市場反應不亞於今天的網紅打卡。米其林搖身一變,成了西方美食界的猶達大師。

亞洲人民後來發現入選米其林的餐廳,無一例外地都是花哨擺盤和繁瑣的就餐儀式後,便對這個榜單有了可遠觀不可褻玩之心態。

但當米其林真正進入亞洲以後,人們越來越覺得,米其林並不是神。

一位南韓的廚師,甚至在最近還起訴了米其林。

首爾義大利餐廳Ristorante Eo主廚Eo Yun-gwon /cnn

11月15日,南韓廚師Eo Yun-gwon(尹允權 音譯)向首爾中央地區監察廳上交了對米其林的起訴書。他在首爾住滿富人的江南區開了一家名叫Ristorante Eo的義大利餐廳,餐廳在2017年和2018年被米其林評為一星餐廳,2019年被摘了星,但也還是在推薦名單裡。

當他的餐廳再次出現在今年公佈的2020年首爾《米其林指南》中時,這本指南基本被他定義成了階級敵人。

他認為米其林的評級是一種侵犯自己作為廚師尊嚴的迷惑行為。

以“違背餐廳意願而強行把餐廳列入榜單且沒有明確的標準”為由提起的訴訟,圖為首爾中央地區檢察廳的收據。

“首爾有很多餐廳和他們評出的餐廳水平一樣,甚至更高也更加誠實,可笑的是他們認為只有170家代表首爾。” 尹允權說。

“你必須一刻也不能放鬆,等待一個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來的測試,廚師們浪費時間和金錢去追尋米其林的評星,卻不知道他們依據什麼來評,當我去詢問米其林官方的時候也得不到任何答案。”

尹允權說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怎麼評上星的,在他看來這才是對一個廚師最大的冒犯。

早期人們戲謔米其林的海報。

他指控米其林違反了南韓一項關於“公眾侮辱”的法律,罪名一旦成立,米其林需要支付50萬至300萬韓元(420至2500美元)的賠償。

神祕主義與法式標準

尹允權的眼裡,米其林“像個鬼一樣”,連個具體的聯絡電話都沒有,聯絡方式只能是電子郵件。

這一點在電影《燃情主廚》裡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布萊德利•庫珀飾演的頂級大廚,一再向自己的服務員強調:“沒人知道他們的身份,沒人!”

米其林讓廚師陷入了追求星級和創造美食的身份認知困境。/《燃情主廚》

這是米其林饕餮盛宴的祕方,以神祕的外衣,實現飢渴營銷。

在中國,米其林同樣以這種方式佈局。

2004年,史蒂芬•斯帝勒(Stefan Stiller)同妻子搬至上海定居,並從事餐飲工作。從那時起,他幾乎每年都聽說“米其林要來了”的傳聞。

但米其林真正抵達中國的時候,已經是2016年了。

米其林在上海舉辦的新聞釋出會,留意一下合作伙伴,感受他的商業模式。/米其林官網

這些年,美食作者高燕經常會去吃上海有口碑的餐廳探訪。她記得2016年過春節前後,就有服務員告訴她“疑似米其林偵探來過了,是一個老外和一個華裔”。“ 我問了好幾家,基本上是這樣幾個人。”高燕回憶。

斯帝勒也再一次聽說,米其林2016年會發布上海的指南。但他仍然保持懷疑。直到米其林的美食偵探來到他的餐廳用餐並在付款後遞上名片, 斯帝勒才確認,米其林真的來了。

斯帝勒被要求填寫了一份表格,包括“誰是老闆”、“營業和休息時間”、“是否接受信用卡”等餐廳資訊。除此之外,評審與他沒有太多交流。 “那一次(美食偵探)是一箇中國人,一個法國人。 我想他們來了幾次,但在這之後,他們再來我們是不知道的。” 斯帝勒說。

早期的米其林宣傳海報。

儘管米其林像個“鬼”一樣,但要弄清楚這個“鬼”喜歡什麼,倒是不難。

米其林在公開自己的評選標準時,會尋找本地的美食密探,但仍強調會對評審員進行標準化訓練……這種籠統而高階的詞彙,塑造出了一個模稜兩可的評價方式。

但“標準化訓練”一詞,暴露了國際化的胃裡無法消化的法式情懷。

米其林的本位主義。/《燃情大廚》

法餐的黃金時期19世紀,被譽為“廚師之王”的Auguste Escoffier(奧古斯特•埃斯科菲耶),發明了廚房分工系統,即冷盤、蔬菜、燒烤、醬汁、甜點等製作都由專人負責,同時撰寫了法餐經典教材《烹飪指南》,也使得餐廳產出的品質更加穩定。

這是米其林在法語體系下的餐飲文化,也是米其林的起點,但說到底,不過就是量化標準下的精緻主義。

這種方式,不僅亞洲人無法接受,甚至義大利、西班牙、北歐的廚師同樣對它抱有怨言。

美食家蔡瀾甚至說:“歐洲之外,米其林都不靠譜。”

米其林的話術

就像《走近科學》一樣,儘管真相併不復雜,但神祕話題永遠不缺關注者。

米其林釋出的美食餐廳,仍會被奉為打卡榜單,只要還能實現這一點,米其林就不會洩氣。

這就是米其林的本事,表面上是一份成熟的榜單,但卻是一個優秀的遊戲發起人,當玩家多了,商業價值就出現了。

因此米其林是否存在暗中的利益輸送,是大家關注米其林的另一種方式。

一位在廣州餐飲圈生活多年的投資人說,在廣州並沒有聽說米其林有暗箱操作,甚至“2018年,做潮汕菜的六合茶居連獲獎了都不知道”。

但這不代表其他機構會袖手旁觀。

比如早些年《米其林指南 北歐》中,丹麥城市奧胡斯共有三家餐廳獲得米其林一星,當地政府表示這將為當地旅遊創造龐大的價值,另外還能吸引奢侈品與生活型別媒體的關注——後來《紐約時報》就將奧胡斯列為2016年值得造訪的城市之一。

在資料上,奧胡斯次年的旅客人次增加17%,成為50個大城市當中遊客增長最多的。

丹麥城市奧胡斯還舉辦了爵士音樂節。/丹麥旅遊局

另一個例子發生在臺灣旅遊主管部門“觀光局”,他們曾證實了簽約5年贊助米其林指南的說法,雖然贊助金額並未透露,但米其林確實在2018年給予了臺北24顆星星。“觀光局”曾公開表示,拿到米其林提供的指南後,會將其作為宣傳資料,以提高臺灣旅遊知名度。

也有媒體指出南韓和泰國的旅遊局,每年分別向米其林指南支付35萬美元和88萬美元,用於購買米其林指南的評鑑服務。

官方機構以外,便是銀行和出行機構的聯合。

比如米其林與浦發銀行以及美國運通釋出的聯名信用卡,這種卡在米其林餐廳可以享受20%的消費返現,還有8折優惠和免費前菜。

泰國國家旅遊局官網首頁的米其林推介。/泰國國家旅遊局首頁截圖

米其林的合作伙伴還包括貓途鷹(TripAdvisor),後者會自己的平臺上標註餐廳獲得的米其林榮譽。作為回報,米其林會將旗下的線上預訂平臺Bookatable出售給貓途鷹。

普華永道的一項研究揭示了這背後的巨大商業利益:2018年,貓途鷹和TheFork一起影響了6個調研市場(法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美國和英國)近80億美元的收入,這相當於為餐廳增加了超過3.2億頓餐食

而在盛名之下,一部分上榜的餐廳卻苦不堪言。

以香港為例,只要上了米其林的餐廳,房東就會至少加三成加租金。

2012年6月,位於西洋菜街南之“好旺角面家”總店,被業主加租五成結業。

2014年8月,“阿鴻小吃”,原本評級一星,獲評級後遭業主加租六成。

阿鴻小吃目前在香港有三家分店。

2015年12月,於早一個月前獲米其林推介的23間香港街頭小吃,榜上有名的荃灣川龍街祥興記上海生煎包,貼出“再見”告示,指出因業主加租,被逼搬遷。

這種情況在歐洲也頻繁發生,西班牙大廚Julio Biosca認為保持穩定性和一致性太難了,於是歸還了來自米其林的星星,還有一些退不回星星的大廚選擇直接關掉了自己的餐廳。

曾有人仔細分析了米其林指南對餐廳的影響,主要反映在餐廳的收入上:成為三星餐廳後,餐廳的收入可提升20-30%;二星餐廳約增加30-60%;而較低星級的餐廳約增加10-20%。

很多廚師在摘星的道路上崩潰。/《燃情主廚》

這使得主廚們揹負著極大的壓力,多位名廚因被摘星而抑鬱、吸毒甚至選擇自殺。據法國衛生部的統計,13%的米其林星級餐廳主廚有吸食毒品的情況,27%有酗酒的情況。

走,嗦粉去!

外媒曾統計過,有一半左右的星級餐廳都處在非盈利狀態中。

以上海新晉三星餐廳UV為例——它算得上是上海最貴的餐廳之一(人均4000起),但根據美食作家Chris St Cavish的文章顯示,這家餐廳實際並沒有賺錢。為了維持高標準,它每天(節假日歇餐)只接納10位顧客,所以這一價格,僅夠維持運營成本。

作為這些冷門奢華的餐廳來說,米其林星星的意義更像是“救命稻草”,而另一些依靠酒店支援的餐廳(如唐閣,江等),則收穫品牌價值。

這是《燃情主廚》中餐廳的前廳,服務員至少超過13人,後廚亦有相等的人數搭配,對於米其林餐廳來說,僅人工

這是《燃情主廚》中餐廳的前廳,服務員至少超過13人,後廚亦有相等的人數搭配,對於米其林餐廳來說,僅人工成本已經不菲。

所以你是否發現,正是這種神祕而隱晦的工作方式,導致了不少真正美食的沒落。

與西式料理“配”出來的味道不同,中國廚師的靈魂是“適量”、“少許”,所以中餐是“做”出來的,一次一個味,一家一個味。

這是中國菜的基礎,也是稻作文明圈的文化現象,因為菜的重要功能,是下飯。

《魚翅與花椒》的作者、英國美食作家扶霞在中國多年,她也曾批評米其林評審不懂中國菜,“很多中餐館,一個人吃不了好菜,必須要和許多人一起去,吃一大桌,才可以看到廚師真正的技術”。

這是中國飲食與生俱來的鍋氣、煙火氣、熱食傳統、共食習慣。

中國的美食就在街頭巷尾。/《舌尖上的中國》

可以說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是先從社交開始,從父母,到親人,再到社會,每一個成長階段都通過味覺進入自己的回憶和認知體系。

鄭板橋在家書裡說起過炒米,汪曾祺讀罷倍覺親切,把炒米的製作流程和起源細說了一遍,最後說這個東西是貧窮和長期動亂的產物。

這種感受,要如何體現在法式的花式擺盤手藝中呢?亞洲人,尤其是中國人,幾乎都是自封的美食家。他們眼裡的美食,有很強的主觀性,是帶有個體記憶的味道。

中國這種非標準化的食品加工工藝,西方人是難以理解的。/px

中國人在吃上,看情況,講效果,分場合,如果不是為了商務宴請或者人情世故,在喜歡的小館子裡,溫二兩白酒,配上三五小菜,呼朋喚友,來一曲《滄海一聲笑》,才是江湖中活下去的理由。

但你說米其林不懂中國嗎?

他懂,只是不會順著你的意思玩而已。

所以在吃上,要相信自己的舌頭,不要迷信洋人的嘴,美食自己會說話。

畢竟中國人大多有一個愛國的胃,即便是留洋出國,飯掃光、老乾媽配上一碗紅燒牛肉麵,都能勾起漫長的人生回憶。

(本文觀點對土豪和富二代不具說服力)

[1] 當米其林偵探來到上海|中國新聞週刊

[2] 巔峰食客——小寬|味覺大師

[3] 因為入選米其林指南,他把米其林告了|不相及研究所

[4] 米其林評星後,餐廳真的掙了更多錢嗎?|名廚

[5] 米其林永遠不懂黯然銷魂飯|澎湃新聞

[6] 一把鹽下飯菜|左壯

[7] 故鄉的食物|汪曾祺

最新評論
  • 1 #

    很多人都懂,評級的都是給外地人吃的,本地人吃的很少去上榜的餐廳吃。只有在本地切切實實生活很長時間的人才知道哪個巷口哪個攤位的是個自己口味

  • 2 #

    食在廣州,味出鳳城。對於順德人本地來講,米其林代表的是貴和不好吃。

  • 3 #

    看看就行,沒必要較真,按照西方的標準,類似於中國的網紅餐廳評價系統,但更嚴格,中國的美食豐富,複雜度,應該能和全世界對打了,拉美,北美,歐洲,大洋洲美食都差不多,反而中東,土耳其,印度,伊朗因為歷史悠久還有其特色

  • 4 #

    中國從不需要什麼米芝蓮評價美食

  • 為了抗癌,男子堅持吃下為狗驅蟲的“芬苯達唑”,後來如何了?
  • 薩里賽後談:我對拉齊奧總能贏球 邊後衛給了對手太多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