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體育>

這段時間國內足球圈最大的熱點,非中超投資人會議莫屬。在這場會議上,足協正式提出了限薪令的各項細則,其中包括中超國內球員的年薪不得超過1000萬人民幣,以及外援球員的年薪不得超過300萬歐元等硬性規定。目前限薪令還沒有正式施行,但足協推行新政策的決心已經非常明顯。在新的轉會窗開啟之前,限薪令的實行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伴隨著足協新政策的,似乎永遠是國內輿論無休無止的罵聲。在限薪令的內容被披露之後,有不少網民從各個方面對其進行了批評,對政策的推行者足協更是痛罵不絕。在他們看來,以限薪令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又是足協急功近利的表現,是足協領導為了自己的政績,一拍大腿想出來的東西,所以應該被罵。許多體育媒體人也在自己的專欄裡大肆批評,說足協的政策總是一年一變,最終會毀掉中國足球的根基。

然而,在國記憶體在大片罵聲的同時,國外的體育媒體卻對這一攬子政策做出了正面的評價。英國著名媒體路透社發表評論,表示中超新政的目的是為了規避職業球隊的財政崩盤,目前來看是一個具有長遠目光的政策。與此同時,路透社還表示,中國足球過去數年的經歷已經證明,在聯賽中引入大牌球星並沒有起到提升國家隊實力的作用。言下之意,路透社的評論員認為足協出臺限制外援薪水的新政是有理可循的。

國內許多球迷與媒體人對足協罵罵咧咧,來自足球職業化程度最高的英國的路透社卻對這一系列新政做出了正面評價,如此反差真的很耐人尋味。如果現在正在看文章的你也正打算痛罵足協,那筆者勸你先靜下心來,讀讀這篇文章。當你了解了足協這一系列新政策當中的種種細節之後,再對事不對人地問問自己:這次的足協,我們真的應該罵麼?

又是一拍大腿想出來的?非也,這一系列新政已經討論一年多了

部分球迷與體育媒體人的一大噴點,是認為足協的這一系列政策和之前一樣,又是一拍大腿想出來的。確實,之前足協在推行政策方面經常會犯不根據實際出發的毛病,但這次的限薪令是足協在經過一年多的討論和調研之後確定推行的,和之前那些一拍大腿就定下來的荒唐政策並不一樣。

限薪令的制訂早在去年年底就已經公開地上了足協的日程。在2018賽季的中超聯賽結束之後,中國足協在香河國家足球訓練基地組織召開了職業聯賽工作會議。在這場會議上,足協正式將包括限薪令在內的多項政策的制訂與推行搬上了議程。

中途由於要舉行足協的換屆選舉,這項工作不得不放緩進度。但在2019賽季結束之後,足協立馬在內部召開了職業聯賽工作會議,之後又面向所有職業俱樂部舉行了投資人會議,並且一辦就是兩次。在這場會議上,足協一直在和各傢俱樂部的投資人代表協商各項政策的細節問題,而不是像之前公佈U23政策時的單方面拍板。

一年之前就提上日程的政策,在這一年之內經過了實際的調研,到今天還在和各支俱樂部的投資人代表協商細節。說實話,足協制訂這些政策的方式,還能算是所謂的“一拍大腿”麼?

只限薪水治標不治本?包括薪酬,足協這回真的什麼都考慮到了

在足協制訂的初版限薪令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國內球員與外援年薪的硬性限制。有的球迷和媒體人抓住這一點,“怒斥”足協又在搞表面工作,單純限制薪水完全是治標不治本。然而,足協這次明明制訂了一套非常完善的政策,幾乎考慮到了所有方面。只抓著政策條文上的一小部分來批評足協,這種行為顯然非常不客觀。

先來看看所謂“限薪令”的完整表述:足協首先要求各中超俱樂部在球員工資上的開支在2019至2021三個賽季中分別不得超過俱樂部總支出的65%、60%與55%,隨後還要求中超國內球員的稅前年薪最高不得超過1000萬人民幣。

所以,足協的限薪令不只是在絕對的量上有硬性規定,在佔總支出的相對比例上也有限制。這兩項限制一同起效,起到的限制作用比單純的限制薪水要大得多,也更能幫助各傢俱樂部規範在薪水上的開支。

最重要的是,足協推行的一攬子新政策中並非只有限制薪水的“工資帽”,同時還有限制球隊單場獎金數量的“獎金帽”與限制球隊總投資額的“注資帽”。其中尤其要提的是注資帽。按照足協的規定,在2019至2021這三個賽季中,各中超俱樂部的注資額度分別不得超過6.5億、5.6億與3億人民幣,同時各賽季的虧損額度分別不得超過3.2億、2.9億和2.7億人民幣。也就是說,足協為了督促各職業俱樂部在財政上達到健康,在投資與虧損的總額上也有硬性要求。

為了達到督促職業足球俱樂部逐漸走上財政健康的可長遠發展的道路,足協首先在投資與虧損上設下門檻,在整體上限制了燒錢的量;之後在工資與獎金的細節上,足協又在設定硬性門檻的同時留下了充足的分配空間,這樣的做法實際上和歐足聯的財政公平法案非常接近。在了解了足協各項政策的細節之後,再回過頭看看限薪令的規定,你還會覺得足協這次是在“治標不治本”麼?

限制球員薪水影響從業意願?起到決定作用的本就不是頂薪水平

有不少球迷認為,願意走職業足球道路的球員本來就少,現在足協還搞限制薪水,這樣一來,豈不是會有更多人放棄職業足球嗎?但在筆者看來,這次的限薪令不僅不會影響孩子們選擇職業足球道路的意願,反而有助於國內完善聯賽體系的建立,最終讓更多孩子走上職業足球的道路。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影響某個行業從業意願的並不是最高薪資水平,而是大多數從業者能拿到的福斯薪資水平,而這次的限薪令並不會影響後者。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就像很多年輕人選擇轉行軟體並不是因為比爾-蓋茨靠軟體成了首富,而是因為即使是一般的程式設計師也能拿到比其他工作要高的薪水。

對於足球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很多家長不讓孩子踢職業足球,是因為一般水平的足球運動員工資太低,而工資帽制度在直觀上只限制了最高薪資,對平均薪資顯然不會產生太大的消極影響。目前中超主力的稅後年薪一般在400萬左右,而中甲主力也只有100萬,離工資帽還有一段距離,中乙等低級別聯賽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即使有了工資帽,也不會讓從事職業足球的人變少。

就拿前段時間人大附中三高足球俱樂部的事情來做例子,那三名年輕球員為何拒絕了中超俱樂部的邀請,難道是覺得中超超過千萬的頂薪不夠高麼?顯然不是,他們是覺得從事職業足球的眾數薪資水平不如從名牌大學畢業後的眾數薪資高,所以才會放棄從事職業足球的選擇。所以要提高足球行業的從業意願,關鍵是在眾數薪資水平上,絕不是這次限薪令所限制的最高薪資水平。

目前的中超聯賽雖然表面風光,但各支俱樂部的財政壓力都非常巨大,以至於很多中甲俱樂部甚至都不敢衝超。如果這樣放任下去,之後願意進入足球投資市場的投資人將會越來越少,一個直接後果就是能容納職業球員的職業球隊也會減少,最終直接擠壓職業球員的生存空間。在想明白這個道理後,你還覺得限薪令會減少中國足球的從業人數麼?事實很可能恰恰相反。

外援限薪造成聯賽水平下降?在中超,大牌並不比一般外援好用

本次限薪令當中還有一個引發爭議的點,那就是對外援薪水的限制。按照足協的規定,在中超聯賽效力的外援,其稅後年薪不得超過300萬歐元。許多球迷和媒體人對此非常不滿,認為這項規定會嚴重影響外援來中國效力的意願,從而影響國內聯賽的水平。但說實話,在日韓等聯賽的外援薪資都沒到300萬歐元這個水平的情況下,這個價位的外援對於中超來說,已經完全夠用了。

首先我們必須要明確一個事實:稅後300萬歐元的年薪並不低,甚至比絕大多數在五大聯賽效力的球員的年薪都要高。據一項2018年的統計結果顯示,全世界只有英超聯賽的平均薪資水平超過了稅後300萬歐元(340萬),而西甲(170萬)、意甲(160萬)與法甲(110萬)等歐洲主流聯賽的平均薪資都遠遠達不到這個數字,就更不用說巴甲與阿根廷等美洲聯賽了。

橫向對比一下K聯賽外援的年薪,你就知道稅後300萬歐元到底是多少了。據南韓媒體統計,2018賽季在K聯賽效力的外援中,年薪最高的是巴西人裡卡多-洛佩斯,而他的年薪也只有不到100萬歐元(771萬人民幣)。而諸如阿德里亞諾與德揚這樣在亞冠賽場上給中國球迷留下深刻印象的強力外援,其年薪也不過是735萬人民幣與568萬人民幣。足協雖然限制了外援的薪水,但設定的門檻比K聯賽的外援最高薪水還要高兩倍,這對於外援球員來說依然會有足夠大的吸引力。

而且一個客觀事實是,在中超聯賽的賽場上,年薪上千萬歐元的大牌外援不見得就比幾百萬歐元的外援好用。舉個例子,比埃拉在國安的年薪差不多就是稅後300萬歐元(稅前600萬美元),但他對球隊的作用比稅前1800萬美元的巴坎布要大得多得多。

再比如被認為是國足下一個歸化目標的伊沃,他在第一次加盟河南建業時稅後年薪甚至不到100萬歐元,即使在人和漲了數倍薪水,現在他的年薪也不到稅後300萬歐元。而當初特維斯頂著全球第一高薪的光環來到上海申花,他對球隊做出的貢獻卻遠沒有伊沃對球隊貢獻的十分之一大。所以,並不見得只有大牌外援才能幫助球隊。以中超的競賽水平,普通的外援就已經完全足夠了。

總結:

足協在之前確實做過很多應當批評的事情,但並不包括這次以限薪令為代表的一系列新政。某些球迷和媒體人一邊批評足協急功近利,不從實際出發,一邊卻連足協到底出臺了哪些政策、政策的具體內容是什麼都不清楚,這樣的人豈不是比他們口中的足協還要急功近利?如果國內的足球圈是這樣的輿論環境,那麼將中國足球推向深淵的不會是足協,而將會是自詡職業,實際卻正好相反的那些所謂的“球迷”。

  • 為了抗癌,男子堅持吃下為狗驅蟲的“芬苯達唑”,後來如何了?
  • 狼隊3-2絕殺10人曼城 埃德森染紅 斯特林雙響難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