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體育>

在茫茫NBA歷史,能成為一生之敵,是一種莫大的緣分。

縱觀70年,其實也很難找到幾對真正的一生之敵,那些名氣遠遠小於實力的人物,幾乎都被滾滾紅塵淹沒了。

勒布朗一生斬獲超級資料,獲獎無數,拿下三個總冠軍。而凱文-杜蘭特,效仿了詹姆斯的部分路徑,憑藉無差別錯位單打和精準投射,在無數年輕人心中留下了堅定的位置。

人們更願意相信眼前事物,不執著於長久的理性分析,是基本的人性。

往前數,進攻張大帥,防守指環王,算得上一生之敵。80年代黑白雙煞閃耀了一個十年,可謂一生之敵。90年代眾星淪為喬丹的背景,誰有勇氣自稱喬丹的一生之敵呢?

後來,喬丹退役後,NBA人才井噴,出現了一眾明星,“OK”組合應運而生,完成了喬丹之後的第一個三連,他們之中有真正的一生之敵嗎?

三次總決賽,分別是三個對手,至於後兩個對手,已經被許多人遺忘。而第一個對手,留下一個被人津津樂道的最出名畫面,竟然是艾佛森跨過泰倫盧。

(我覺得可以暫停“跨”這個說法了,因為這不是事實。艾佛森進攻回合打完了,泰倫盧回看有沒有進,被艾佛森絆倒,艾佛森跨過。這才是事實,在此也不討論泰倫盧對艾佛森出色的防守了,聯盟就需要那樣的故事!泰倫盧是一個多麼愛笑,多麼可愛的人吶!)

“OK”真正的“一生之敵”恐怕還在西部聯盟中。

自打波波維奇執掌馬刺,NBA真正的控場大師進入了歷史。選中鄧肯後,馬刺雙塔擊敗過未覺醒的湖人,在後來湖人的十年裡,他們多次成為湖人最關鍵的對手,湖人與馬刺可以說是對方奪冠路上最大的絆腳石了。

馬龍的爵士也曾經打敗過科比和奧尼爾兩次,但爵士是喬丹的對手,於“OK”來說,那是未成年的零碎記憶,讀書必交的學費罷了。

再往後看21世紀的前十年。

保羅-皮爾斯和詹姆斯算是一生之敵嗎?

詹姆斯與韋德呢?

放在當時,也許你會這樣認為。

不過騎士與凱爾特人的季後賽,更像“三英戰呂布”,不太談得上一人與另一人的較量。而詹姆斯和韋德,實質上是兄弟間的“禮尚往來”,最終“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當聯盟向“小球時代”過渡時,我們似乎才真正看到了一些“一生之敵”的影子。

最為著名的,即是四個小前鋒。

嚴格來說,詹姆斯與杜蘭特,延續了歷史級偉大球星的必要素質,引領了一段風潮,成為很長時間內聯盟第一第二的討論物件,他們可以算得上一生之敵。如果沒有傷病,我相信他們一定會在2019年之後,再次相遇在總決賽舞臺。

萊昂納德是一個喜歡較量的人,但他更喜歡系列賽中直接斬殺對手。換句話說,他對常規賽大量比較性話題,並無多大興趣。他希望的,即是在所有系列賽中勝出,贏取冠軍,不管對手是誰。

在這一點上,萊昂納德也許是超越其他人的。他與呼聲最高的幾位均有交手,勝率可一點都不落下風,是一個贏家。

通常,人們認定從2012年,聯盟逐步步入“小球時代”,在此期間,人們對四大小前鋒的爭論從未停止過,有意思的是,在“小球時代”拿下冠軍最多的,反而不是四大小前鋒。

庫裡,竟然成為徹底擊碎小前鋒白日夢想的那個人!

我們的另一位主人公,哈登呢?

則在“小球時代”揚名立萬,如魚得水。

他倆由此成為“小球時代”的扼腕者,縱橫捭闔者,弄潮兒。

那麼哈登和庫裡,如何算得上一生之敵?

1)相同選秀年的佼佼者,發跡在相似年紀

庫裡和哈登,同是09年新秀,哈登第3,庫裡第7。

與庫裡不同的是,哈登在雷霆打過三年替補,而庫裡替補出場的場次非常少。哈登降落在擁有太多出眾天賦的球隊,而庫裡的勇士,在當時是一支魚腩部隊。

不過,兩人實際的發跡,是在單飛之後。

2013年蒙塔-埃利斯已經離開了勇士隊,庫裡帶領新勇士第一次在“小球時代”前夕進入季後賽,在第二輪輸給了老辣的馬刺。

同年,大鬍子哈登單飛後,在季後賽第一輪,敗給了兩位大哥。

2014年,對於哈登和庫裡來說,是繼續沉寂的一年,他們均在首輪出局:勇士輸給了快船,火箭輸給了開拓者。

我們知道,2014年,是暴風雨來臨的前夜了。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一些吧!四年三冠,夠不夠凶猛!夠不夠霸氣!

哈登則在個人成就方面,常年居於高位,成為“資料怪物”,連續32場30+與場均36.1分。

2)球隊體系的集大成者

哈登和庫裡,很幸運成為時代的嬌兒,也在於他們自身強大的開拓能力,以及適配性。

他們實際上重新定義了得分後衛的功能。

時至今日,當人們反觀蒙塔-埃利斯和詹姆斯-哈登的交易,也不得不為勇士和火箭管理層的精明鼓掌喝彩。別忘了,在火箭交易來哈登之前,得分後衛上站的人是麥迪和凱文-馬丁,勇士隊的蒙塔-埃利斯更是二號位冉冉升起的明亮尖刀。

我們不能簡單總結,哈登和庫裡是比麥迪、馬丁、埃利斯更好的人,而是他們的風格,決定了各自的前程。

當聯盟走到時代的風水嶺時,總要出現那類人物——改變潮流的人物。“小球時代”首先遭受變革的,是得分後衛。

得分後衛簡單、直接的得分和防守功能,已經不足以獨自扛起“小球時代”球隊的大旗。球隊必須物色更加全面和突出的人,來支撐攻防節奏變快之後,不得不維持的球隊進攻結構。

具備傳統得分和防守功能的得分後衛,需要融進一個新的體系中,充當一個高效的進攻棋子,同時成為一個防守端的作用者。

這也許是得分後衛最原始的功能,也是當今聯盟演化出許多3D球員的原因。

麥迪和馬丁,以及蒙塔-埃利斯,顯然是純粹的得分後衛,憑藉“鋒利”橫行聯盟。

但他們向上無法演化出體系,向下無法如喬丹、科比那般,憑藉自身攻擊力成為攻防兩端的黑洞,因此美好命運就與他們錯過了。

庫裡和哈登幾乎是兩個開宗立派的體系革新者,一人打造了“勇士體系”,一人成為德安東尼在一號位的終極探索。

時勢造英雄,他們與時代的相遇,剛剛好。

3)庫裡、哈登多次在季後賽中交手

自從兩人發跡,已經有4次季後賽交手,分別是2015年西部決賽、2016年西部第一輪、2018西部決賽和2019西部半決賽。

資料如下:

有意思的是,在四次交手中,庫裡從未輸過,哈登全部飲恨。這也造就了哈登和庫裡最大的不同。

總冠軍,是定義巨星曆史地位的最直觀評判標準,顯然哈登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落後庫裡。不客氣的說,他將很難超越庫裡,除非在以後的生涯中擁有超乎以往的特殊際遇。

那為什麼哈登與庫裡竟會產生如此巨大的成就差異?

與自身主觀因素有關之外,還有以下幾點有關:

第一,勇士的團隊凝聚力,比火箭更加出眾

勇士隊核心,是土生土長的勇士人,身上肩負著振興勇士隊的責任,互相之間榮辱與共,且在長時間內保持絕對穩定。同時,冠軍勇士隊的主力替補,也保持了相對穩定,其中最關鍵的兩人,是伊戈達拉和利文斯頓。

不論替補們怎麼更換,伊戈達拉永遠扮演著關鍵先生,利文斯頓是動盪期的穩定得分點。兩人保證了主力和替補之間的粘合,穩定了軍心。

更重要的是,勇士的傳切非常強,三分球為頻繁傳切拉開了空間。在傳切之外,或者多數人被針對時,他們依然可以通過快速的傳導球打出傳切和三分。

簡單地說,勇士隊戰術繁雜多變,且球員爛熟於心。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哈登在這一點上全無優勢。

因為建隊理念的差別,火箭“淘寶”補強,導致球隊流暢性和球員意志力欠缺,更別提集體榮譽感和拼搏精神了。球隊多次在關鍵時刻崩盤,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我們經常看到火箭在季後賽經歷此情此景,哈登多次背鍋,這與火箭隊的建隊思路不無關係。

在戰術上,火箭更是泛善可陳,底角、側翼、籃下,幾乎是固定的位置和固定的節奏。

火箭的進攻非常依賴感覺。

當感覺好時,或者防守針對性不強時,他們能打出極致的進攻比分。但一旦手感全無,或者哈登被針對,隊員們就不可能找到節奏了。

這一點在交易來保羅後,也沒有得到實質改善。保羅雖有壯志雄心,但仔細想一下,他很可能是德安東尼戰術體系的遮羞布,專門用來彌補哈登力所不及的短缺的。

保羅差點就做到了,奈何,他來晚了,火箭已經麻木到難以開啟修補。

第二,在勇士隊的體系裡,庫裡的三分生命力更加頑強,造成的防守壓力更大

已經有許多文章論述三分球對於戰術空間的幫助作用,不再贅述,僅總結兩三言。

勇士隊的三分球有更多變化,加之球隊整體的靈活性,威脅性相當大。三分球,只有勇士隊的威力最大。

因為他們絕不是純粹的三分大隊,三分球卻總能在球隊每一次危機時刻,準時到達。反觀火箭,三分球經常在危急時刻啞火。

那麼庫裡的三分與哈登的三分有什麼不同呢?

庫裡可以無球進攻,在戰術最後一環發揮作用,通過不斷擋拆和空切,找到出手位置。對手很難在一連串的跟防中限制庫裡,更別說阻礙他出手了。

即便防守人實現了貼防,庫裡可以第一時間做出運球或者傳球的選擇。

每一種選擇背後,都是勇士隊錯綜複雜的戰術環節和攻擊手段。

如果防守者認為封鎖了庫裡的傳球路線,那麼庫裡會用運球擊破一層層防守。一旦有了突破空間和投射空間,庫裡的選擇空間又進入一個良性迴圈空間。

而哈登呢?

選擇始終非常少。

球隊的持球點是哈登,組織者同樣是哈登,終結點依然是哈登。

火箭的戰術體系,可以簡單總結為:哈登一個人的傳或射。

在這樣的打法下,限制哈登或者限制哈登的隊友,對於防守者來說,就具備了很大的操作空間。

兩人職業生涯的目標,也許從一開始就註定不同

勇士隊多年的經營,終於找到了合適方式,在史蒂夫-科爾到來之前,勇士隊已經著手打造“小球”模式,並且取得了一定進展。

科爾到來之後,勇士隊的攻防更加快速了,同時他們擁有了聯盟最強的轉換,徹底鍛煉出“死亡五小”。在此期間,庫裡調整了出手速度,將最具標誌性的投籃動作武裝成球隊最具活力的武器。

我們知道納什在中間做了不少工作,這正是勇士隊革新背後的眾多力量之一。

前文已經提到,考察火箭的立隊之思路,似乎冠軍這個目標,要讓位於“找到價效比更高的球員”。在莫雷的計算下,哈登是比得過喬丹的球員,戈登、安德森、塔克、卡佩拉等人,更像是寶貝中的寶貝。

與此同時,當麥克海爾為了贏球將哈登放在板凳上時,他也將自己的下課列在了火箭老闆的議事日程上。

火箭老闆對於球隊的執迷熱愛,似乎超過了一切榮譽。

在兩種明顯不同的建隊思路下,哈登和庫裡漸行漸遠的人生,也就不難解釋了。

這就是我們看到的,耳熟能詳的一生之敵——庫裡和哈登——如此不同,背後的小邏輯。

不過說了那麼多不同,兩人也有相似點。

他們身上,有同一個前輩的影子。

沒錯,那人就是史蒂夫-納什。

哈登就是德安東尼“跑轟”戰術的試驗品,是一個加強版納什,教練自然愛之深。

而庫裡和勇士隊,卻是當年“跑轟”太陽隊最為理想的強化形態。

德安東尼一生奮鬥,何曾戰勝過年輕的自己?

談及庫裡,可以想到艾薩克-牛頓爵士說的一句話:

“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而當我們有幸,在這個時代繼續目睹哈登狂暴的得分表演時,也會不由得想起一句話: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 為了抗癌,男子堅持吃下為狗驅蟲的“芬苯達唑”,後來如何了?
  • 勞塔羅馬丁內斯!若這幾點改進和進步,巨星的榮耀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