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又是奧運之年。北京奧運會,似乎在昨天,卻已是12年前。
56年後,奧運再回東京。可是,第二次舉辦奧運會的東京,卻讓外界操碎了心。
原因是,東京沒錢了。
“摳門”的東京
2013年申奧時,東京承諾拿出260億美元辦一場高水平的奧運會,也因此打敗其他競爭城市,獲得2020年奧運會舉辦權。
然而2013年-2018年間,東京奧組委多次以各種原因向國際奧委會提出削減籌備資金。在日本“一哭二鬧三上吊”的訴求中,東京奧運會籌備資金削減到了110億美元的水平。2019年12月,東京奧組委宣佈其最終預算約為123億美元。
東京奧運主場館起初的設計在2015年被推翻,理由是成本高(約23億美元)、工期長。東京奧組委臨時趕工重新設計場館方案,一切從零開始。
東京的“摳門”真到了一定境界。
近期,一大批場館建設陸續竣工。
在體操競技場,觀眾席座椅全部木製、沒有扶手、靠背形同虛設,而場館設計主旨卻是用大量的日本傳統杉木讓觀眾感受獨特的自然美。
想要坐墊?當然可以,東京奧運會官方已經貼心地準備好了配套的坐墊周邊(約670人民幣)。
奧運村建設,日本設計了一套最省錢的床。硬紙板簡單拼裝,尺寸為210cm*90cm,如果小了,紙板還能再加長20cm。
奧運場館沒有空調,炎炎夏日如何降溫?東京奧組委準備用碎冰機現場“刨冰”降溫。2019年9月的現場測試發現300公斤冰塊下去後氣溫卻基本沒變。
由於對中暑的擔憂,本來分給東京都各小學的門票,目前已經有超過200所學校退出;2019年11月,國際奧組委單方面決定將馬拉松、競走專案轉移至北海道札幌舉辦(東京懵了,札幌慌了)。
東京也在利用科技節省。比如廢舊手機鍊金術,從每部智慧手機上提煉出大約0.05g黃金、20.26g白銀和12.6g銅。奧運主場館在屋簷設計上著手,可以引入一部分自然風來納涼,同時還安裝了185處的風扇。
東京奧運,用最“先進”的理念,花最少的錢。
算算奧運這筆賬
據《經濟學人》報道,1960年以後的奧運會基本都是超成本運作的,平均支出比預期超179%。比如2012年倫敦奧運會,獲得主辦權時的預算是24億英鎊,隨後兩年修正到了93億英鎊,最終支出定格在88億英鎊。
奧運會都有哪些支出?
申辦費用。大約需要花費5000萬到1億美元不等。東京曾花費1.5億美元申辦2016年夏季奧運會但失敗,隨後在申辦2020年夏季奧運會時再追加0.75億。
場館建設。奧運場館數量多、要求高、週期長,其經費開支視情況而定。比如原來的場館設施水平、場館數量、建設的標準等,帶來支出差異可能在幾億到上百億之間。
運營成本。全球數萬計的運動員、官員和政府首腦的聚集,首要是安保支出,911之後歷屆奧運會安保支出大多超10億美元。運營還包括飲食、通勤、住宿等。
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支出,包括奧運村建設、交通路線建設或改造、環境治理等。比如奧委會要求,舉辦城市要有4萬個酒店房間,奧運村有1萬5千個房間。這類支出可能成為舉辦奧運會最大的支出,大多在幾十到上百億之間,佔整個奧運支出的大部分。
奧運會的直接收入主要有:各類賽事轉播費收入、贊助商收入、門票收入和衍生品等收入。近年來,電視轉播和贊助商收入增長較快,倫敦奧運週期轉播收入接近40億美元,贊助商收入超過18億美元,兩者合計佔比達到70%。
收支相抵,到底奧運是虧還是賺呢?
Baade和Matheson 的研究資料顯示,除了個別城市,舉辦奧運會基本上都是虧本生意。
比如,2004雅典奧運會是目前虧損最嚴重的奧運會,總投入100億美元,收入僅19億美元,鉅額虧空要數十年才能補上,也是導致目前希臘經濟一蹶不振的原因之一。
當然,實際結果可能沒經濟數字這麼悲觀。
因為,奧運“遺產”難以評估。比如修建的場館、道路等後續仍可使用,帶來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知名度的提升等。
奧運會,促進經濟增長?
老楊中學讀書的時候,就看到過日本1964東京奧運會奠定其強盛的基石、南韓通過1988漢城奧運會邁入經濟強國等新聞。
事實真的是這樣?世界銀行資料顯示,日本在奧運會後經濟增速逐步下行,而南韓在1988年前經濟增速就已經保持20年的高增長。
也許奧運會對經濟有短期刺激作用,但拉長年度後得出同樣的結論有很大爭議。
奧運對經濟的作用更多的與經濟基本面有關。比如,巴西2013年增長減速,2014年進入經濟消退,2015年經濟萎縮3.8%,全球經濟增長排行倒數第二。2016年裡約奧運會,對於巴西經濟可能是雪上加霜。
拋開增長率,奧運對於經濟的影響有很多。
奧運資產的運營。場館等設施是最直接的商業化運營主體,比如北京奧運會五棵松籃球館,後被萬事達、凱迪拉克等冠名,同時舉辦各類比賽或演唱會,商業化價值還在不斷上升。
奧運會的廣告效應。優美的環境往往帶來更多人的關注,特別在冬奧會更在明顯。比如1992年到2010年,巴塞羅那(1992年奧運會)在歐洲的旅遊城市排名從第13位上升到了第5位;鹽湖城舉辦2002年冬奧會後滑雪人數相比科羅拉多大幅上升。
奧運會是否促進經濟增長,目前還存在很大爭議。
奧運不是經濟
奧運不是經濟,奧運的很多“遺產”、對經濟的全方位影響,都無法用經濟簡單的核算。
縱覽一百多年的現代奧運會歷史,“更高、更快、更強”的口號不僅是在詮釋奧林匹克精神,更是全球經濟和文明快速發展和交融的印證。
一場奧運會,的確有經濟上的收支。但四年一次的奧運會,運動健將們不斷挑戰極限,更多的是在傳遞奧運精神,激勵全社會奮勇拼搏。
奧運不是一筆經濟賬,但舉辦奧運的確需要更“經濟”。老楊仔細核對後發現,目前全球經濟排名前20的國家中,僅有印度、印尼、沙特和土耳其未舉辦過奧運會。印度和印尼都在申辦2032年奧運會,土耳其曾申辦了2020年奧運會。
2000年以後的歷屆奧運會,花費都在百億美元以上,這對於經濟排名20之外的國家來說,一年只有幾千億甚至只有幾百億的GDP,再花上百億舉辦奧運就非常吃勁了。
近年來,也越來越多的民眾反對政府不切實際的申辦奧運會。2016年奧運申辦城市芝加哥,遭到大批民眾的反對,呼籲政府在改善廣大居民的教育、醫療條件方面進行更多的投資。澳洲昆士蘭州在提出申辦2032年奧運會後,有議員公開反對稱:“我們連水都買不起,憑什麼辦奧運會?”
奧運要回歸初心了。
作為奧運過來人,“摳門”的東京似乎在開啟“經濟”辦奧運的帷幕。
而兩年後的北京冬奧會,預算約30.7億美元,總金額僅有上屆平昌冬奧會預算的四分之一。
奧運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