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八
這是小八在2020年,為你推送的第6篇文章。
先說一句,小八是孫楊不折不扣的忠粉一枚,他的大賽必看,他的新聞必追,當然也包括了這一次的禁賽事件。
近些日子,游泳運動員孫楊一案宣判,因在反興奮劑機構的飛行檢查中存在“暴力抗法”,被國際體育仲裁庭CAS判處八年禁賽,即刻生效。
這等於是直接宣判了孫楊運動生涯的終結。
CAS公佈了長達78頁的仲裁報告,對案件背景、審理過程、判罰原因等敏感問題一一作答。
報告中,孫楊母親的名字被12次提及。
仲裁文中直言不諱地寫道:
“as well as his mother, who seems to have played a most unhelpful role to her son.”
“他的媽媽似乎對兒子起了最有害的作用。”
小八完整看了孫楊和媽媽楊明出庭作證的視訊,在我看來,完全就是災難現場。
聽證會其中孫楊媽媽出庭的 30 分鐘,基本在表達一個意思:我兒子沒錯,你們完全歪曲事實,我要替兒子討回公道。
來自控方律師“是”或者“不是”的問題,楊明基本選擇無視,然後不斷強調:“我覺得我要說的話才重要!”
這些顯得尤其不專業!
老實說,這次聽證會暴露出來的問題太多了,雖然無法言之鑿鑿的說,孫楊被禁賽8年都是其母一個人的責任,但這次網友幾乎是一面倒的言論:媽媽坑了兒子。
1
楊明之於孫楊,除了母親的身份,還是保姆、經紀人、教練,一個人撐起所有角色。
這種包辦一切的愛和過度保護就像是一把枷鎖,鎖住了孫楊看世界的窗。
孫楊在生活中,在為人處世、行為舉止方面,屢次遭人詬病:說話做事欠考慮、過分耿直、急躁易怒。
觀察他越多,都已經29歲了,卻真的是個還沒長大的孩子。
可當你多一點了解孫楊媽媽的教育方式,一切便了然於胸:母親的強勢、掌控欲體現在孫楊人生的方方面面。
從孫楊小時候參加游泳訓練開始,孫媽媽的人生就和很多中國父母一樣,開始以孩子為中心,一切圍繞著孫楊轉。
孫楊小學二年級開始,孫媽媽每天為他燉湯,雷打不動,她曾在大雪天的高速公路上驅車38公里,就為給兒子送一碗湯。
孫楊小學六年級時她還幫兒子穿衣,繫鞋帶,理由是從來不讓他把時間浪費在生活中的小事上。
央視的一個訪談節目上,孫楊曾自曝浙江省游泳中心領導不滿他父母總是跟著自己一起比賽,並表示:
“你父母要是再跟著,你比賽就別比了!”
孫楊的回答是
“你不讓我母親去,我就不練了。”
孫楊的前教練朱志根,他把孫楊當做親兒子一樣培養,再加上孫楊的天賦和勤奮,孫楊開始在泳壇大放異彩。
然而,孫媽媽的強勢和對於兒子訓練的過度干涉,最後導致孫楊和自己的教練反目成仇、分道揚鑣。
2011年,武漢舉行全國游泳冠軍賽,孫媽媽強烈要求搬進運動員酒店陪兒子同住。
當然,游泳隊不能答應這個無理的條件。於是,孫媽媽就要求孫楊用退賽威脅中國泳協,逼迫游泳隊妥協,硬是搬了進去。
她也干涉孫楊的感情生活,強迫孫楊和自己喜歡的姑娘分手,年近30歲的孫楊,還沒能談過一段光明正大的正常戀愛。
2
還記得前不久的吐槽大會上,孫楊作為主咖,遭到了主持人張紹剛的無情吐槽。
慈母多敗兒,密不透風的過度關愛,會成為枷鎖,限制了孩子的成長。
天下沒有不犯錯的孩子,家長教育孩子應該是,你有錯我要批評教育你,哪裡做錯了,為什麼做錯了,以後要怎麼做。
但是種種跡象顯示,孫媽媽在孫楊的成長過程中,更多的是選擇無視錯誤,甚至利用特權掩蓋。
她試圖憑一己之力控制輿論,希望把孫楊塑造成完美無缺的男神。
2011年上海世錦賽,孫楊在獲得400米自由泳冠軍之後身穿私籤的運動品牌出席新聞釋出會,引起中國游泳隊的不滿,次日媒體見報,孫母立刻動用各種關係刪掉網稿。
“我們孫楊是取得成績的運動員,你們不要搞臭他。”
生活中,最可怕的就是這樣一種家長。
他們從來不覺得自己孩子有錯需要改正,反而總是在給孩子洗腦:
你做什麼都是對的,有些人不喜歡你,他們是嫉妒你,他們要害你。
這種心態終將把孩子推進萬劫不復的深淵。
3
作為家長,要教孩子成功,更要教孩子成人。
與孫楊形成鮮明反差的便是世界冠軍張偉麗
張偉麗參加了UFC,並取得了MMA(綜合格鬥)的世界冠軍。在剛過去的3月8日婦女節曾引起一度刷屏!
小八對MMA,其實完全沒有了解過,於是就去查了一下。
MMA即綜合格鬥,它的規則就是沒有規則,除了不能拿武器,想怎麼打就怎麼打,可以手腳並用,可以泰拳、跆拳道、詠春齊上。所以MMA比賽特別激烈、血腥。
而張偉麗參加的UFC就是MMA比賽裡的最高階賽事,而UFC自打舉辦以來,就沒有一個亞洲人拿過冠軍(無論男女),這是一個0的突破,所以張偉麗的勝利絕對是歷史級別的突破。
在一定程度上,這個冠軍的含金量並不亞於劉翔獲得跨欄冠軍,和孫楊在自由泳中獲得的冠軍。
而張偉麗的父母只是一個普通的煤礦工人,不如孫楊母親是大學教授社會地位高,但他們打小就給張偉麗自由的空間。
12歲的時候,張偉麗說自己想要打武術。她的父母就讓她自己找學校,喜歡做的事情也讓她自己做決定。
張偉麗在採訪裡說有一回她在青島打比賽,她帶媽媽去了青島,那場比賽打的很慘烈,雖然最後贏了,但是流鼻血很厲害,眼睛也被打青了,媽媽並沒有護犢子心切,也沒有大吵大鬧。
媽媽只是鼓勵地對她說:“你做這個職業,不可能只打別人,別人不打你。沒事過幾天就好了。”
張偉麗是怎麼迴應此事的呢?
她沒有默不作聲,也沒有破口大罵回去,而是在ins上發了一條:
“拿悲劇開玩笑體現了一個人的品格,疫情導致了很多人的死亡,有些人失去了父親,有些人失去了母親,有些人失去了孩子。如果對我說三道四能夠使你強壯的話,那就儘管說吧。但是不要拿悲劇開玩笑。我希望3月7日你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們賽場見。”
張偉麗的迴應簡單直接:Shut up(閉嘴)!我們賽場上見。
張偉麗在所有交流和採訪中呈現的是一種特別成熟的“大人思維”,有一種剋制的理性:我不害怕你,我敢懟你,但我不會像小孩子一樣,有衝突就互相“吐口水”。
這讓人難免會想起孫楊。他的表現更像一個孩子:你罵我,我就跟你互吐口水。
寫在最後:
張偉麗和孫楊,都在自己的領域封王,卻在自己的人生裡走向截然不同的路。
為孫楊惋惜的同時,不得不說這也是給所有父母敲的一個警鐘。
當你把全部的世界給了孩子,在未來也許就會奪掉孩子的全部世界。因為你讓孩子一直坐在副駕駛上,那他永遠學不會掌舵自己人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