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體育>

生活從來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能吃苦的孩子才更能承受生活的壓力,更能以堅忍不拔的意志走向成功。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抗挫折能力的培養極為重要。在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培養上,體壇名將劉國樑做得非常好。劉國樑的女兒劉宇婕從小就對高爾夫非常感興趣,劉國樑發現並從女兒三歲開始陪伴她進行高爾夫訓練。興趣很快被枯燥艱苦的訓練打敗,孩子有了鬆懈的念頭,然而劉國樑告訴孩子,只有堅持才能勝利,只有吃得了苦才能走得更遠。

漸漸地,劉宇婕的心態調整得越來越好,不再為打不好一場比賽而哭,反而會對母親說:“哭有什麼用,打好第二杆就行了。”劉宇婕六歲開始參加世界級賽事,2018 年 4 月斬獲匯豐全國青少年高爾夫冠軍賽鄭州站女子 U9 組冠軍;2018 年 7月 21 日,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世界之星青少年高爾夫錦標賽”中,劉宇婕發揮出色,以 4 杆領先優勢贏得女子組 8歲及 8 歲以下組別冠軍。

女兒拿到國際大獎的時候,劉國樑說:“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歷經艱難險阻,卻也趣味叢生。”眾多成功者的經歷證明,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有助於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磨鍊孩子的能力。培養孩子抗挫折能力很重要,但是,我們也發現,家長們常常走入一個誤區——

因為怕孩子將來抗壓能力差,所以家長們不斷地給孩子施加困難和挫敗感,逆著孩子的意願做事,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認為這樣就是在進行“挫折教育”。實際上,這種做法不僅無益於抗挫折能力的培養,反而會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我身邊就有一位父親,他說自己信奉“挫折教育”,認為孩子絕對不能寵溺,不能嬌慣,必須嚴厲地對待在他兒子的成長過程中,他不斷為兒子設定人為的“挫折”。比如,孩子考試不理想,他會嚴厲地責罵孩子“不爭氣”“不努力”;孩子考好了,他會嚴肅地對孩子說,“不要為一點點成績沾沾自喜,你離真正的優秀還很遠”;當孩子遇到困難向他求助時,會皺著眉頭批評孩子“這點事情都做不好,到底動不動腦子”;當孩子解決一個問題,興奮地告訴他時,他依然會皺著眉頭對孩子說,“你的解決辦法還不夠完美,你就不能再多想想嗎”……

時間久了,他的兒子變得越來越壓抑,越來越沒精打采。於是這位父親越發嚴厲,指責孩子不夠堅強。在一次聊天中,我對這位父親說:“你在工作或是生活中也會遭遇挫折與失敗吧?那你回家的時候,是希望你的愛人嚴厲地批評你呢,還是希望你的愛人溫柔開解你?”這位父親不說話了。

這位父親的出發點當然是為孩子好,他認為孩子將來要面對的社會是很殘酷的,因此只有不斷地批評與磨難才能使孩子在面對外界艱難險阻時勇往直前,但這種自以為的“挫折教育”,實質上是打擊式教育、苛責式教育,而非真正的抗挫折能力培養。這種常見的打擊、苛責教育,把抗挫折能力培養等同於一味地給孩子吃苦,又把吃苦等同於不斷打擊孩子,常常會帶來兩大惡果。

第一個惡果是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極為重要的心理因素。一個有安全感的人,才能變得自信、樂觀,面對困難堅強無畏,能信任他人、愛他人,也容易獲得別人的信任與愛。而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容易陷入焦慮,對事物過度擔心,缺乏自信。過於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關鍵時刻總是希望依靠別人,希望別人能夠幫助自己,同時內心深處對自己和別人又都不夠信任,對周圍的人與事總是抱著懷疑的態度。對孩子而言,他的自我意識最初是透過成人的評價獲得的。若家長能夠發現孩子的獨特之處,孩子就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充滿自信和愉快,覺得自己受到家長的關注與珍視。而當孩子屢遭打擊與苛責,就容易喪失信心,覺得自己無論怎樣努力都達不到家長的要求,這不僅不能幫助孩子更加強大、更加堅韌,反而會使孩子產生“父母並不愛我”“父母只愛成功的我,不愛失敗的我”的錯覺,長此以往就會對親子關係產生懷疑,與父母感情疏遠。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說:“苛責是危險的,它常常會傷害一個人寶貴的自尊,傷害他的自重感,並激起他強烈的反抗。

由苛責所引起的嫉恨,只會降低對方計程車氣和情感,同時批評的事情也得不到任何改善。”心理學實踐證明,在指責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怨天尤人;在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好鬥逞強;在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畏首畏尾;在嘲諷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消極退縮……我們希望孩子長成陽光、自信、開朗、獨立的人,這些美好的品質,絕不可能透過我們對孩子的打壓、批評、苛責來獲得。只有在充滿愛與安全感的家庭氛圍中,孩子才能真正無畏外界的挫折,真正具有抵抗挫折的勇氣和能力。打擊、苛責教育的第二個惡果是給予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

正面管教創始人簡·尼爾森曾說過:“我們究竟是從哪裡得來這樣一個荒謬的觀念,要想讓孩子做得更好,必須讓他們感覺更糟?”

如果父親不斷地對孩子說他做得還不夠好,孩子只會強化自己“不夠好”的意識。如果父親一直說孩子笨,孩子就會不斷給自己“我是笨蛋”的消極心理暗示,從而背上沉重的包袱,失去信心和勇氣,學習能力下降——心理學上所說的“誘導性智愚症”正是如此。

在哈佛教育研究院專門研究成長心理的劉軒指出:很多家長在培養孩子心理韌性方面走進了誤區,認為教孩子“堅強地吃苦頭”或者刻意讓孩子經歷挫折,就是對孩子進行抗挫折教育了,這恰恰忽略了抗挫折教育的核心——培養孩子的情緒恢復力。

什麼是“情緒恢復力”呢?就是孩子從困難、失敗、挫折感中快速走出來,又一次樂觀自信進行新嘗試的心理能力。而這種心理能力,靠的是“積極的心理暗示”,即擁有正面的態度及靈活思考的能力,懂得如何進行自我掌控及調節。

苛責不能帶來“情緒恢復力”,反而常會磨滅孩子的個性,打擊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導致孩子出現“否定自我”的心理問題,讓孩子失去成功的信念,越發膽小和自卑,甚至剝奪孩子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抗挫折能力的培養,絕對不等同於在精神上折磨孩子,而是指在滿足孩子“愛與安全”的基本需要的同時,鍛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與能力。那麼,父親該怎樣做,才能真正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呢?當孩子面對自我矛盾和迷茫、學習困難、考試失利、友情疏遠或破裂等挫折時,我們可以本著“先安撫情緒,再解決問題”的思路來引導孩子。我們不用急著告訴孩子“勇敢克服困難”,不妨先安撫他的情緒。讓他知道,失敗是人生難免的,但是父親永遠會做他最堅強的後盾,他可以放手大膽嘗試,父親會一直陪著他。等孩子的情緒安定下來,我們再引導他分析自己的能力與缺陷,估量自己與目標之間的差距,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融入“我要鍛鍊我自己”的意識,鼓勵他勇敢克服困難。並告訴他,父親期待看到他的努力,看到他戰勝自己。當孩子知道父親一直在背後支援他,從心理上先解決了“後顧之憂”,從而更能坦然面對挫折,也就更容易克服困難。

此外,要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我們還需要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而非幫他解決問題。比如,孩子怕生,我們就要給他獨立鍛鍊的機會,讓他多單獨活動,多帶他與陌生人交談,讓他自己解決生活問題等等。尤其是那些有困難的事情,更要讓他自己去做,當他完成具有一定難度的事情,就會體驗到克服困難和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自信心並變得堅強起來。

19
最新評論
  • 為了抗癌,男子堅持吃下為狗驅蟲的“芬苯達唑”,後來如何了?
  • 體育品牌的春節風,你get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