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體育>

效率值:總得分/總失分勝率反映的是勝負的結果,而效率值反映的是雙方的水平差距。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假設有兩位選手ab,打了五場球,a全勝,但每局都只贏兩分。那麼a對b的勝率雖然是100%,但效率值就只有(21+21)/(19+19)=1.1。只看頭對頭會放大選手之間的水平差異,而結合效率值能更準確地判斷雙方的真實差距。比較典型的是2009-2014年的林李大戰,這幾年林李的頭對頭是4-11。單看h2h差距很大,我們一起看看09-14李宗偉打林丹的效率值變化:0.92,0.90,0.99,0.91,0.89,0.91。除了2011年為0.99,其餘5年李宗偉vs林丹的效率值都在0.9左右,變化很小。而2011年,就是球迷眼裡林丹和李宗偉水平最為接近的一年,也是李宗偉離世界冠軍最近的一年,資料和觀感再次高度一致。而其餘5年李宗偉對林丹0.9左右的效率值,大概相當於上面例子裡的19-21,雙方水平是相當接近的。雖然實力接近,單6年裡有5年的效率值都是0.9,說明的是李宗偉輸得並不冤枉,實力上就是差林丹那麼一丁點。09-14林李的例子至少告訴樂我們兩件事情:1、效率值可以準確判斷雙方的實力差距。09-14年李宗偉打林丹的效率值徘徊在0.9附近,所以離最後的勝利總差那麼一點,反映在戰績上是三七開,李宗偉的贏面只有3成。而巔峰李宗偉打二三流選手得效率值是1.5,所以砍瓜切菜,戰績上是一面倒,贏面九成以上。2、在雙方的“巔峰期”內,運動員的水平是相當穩定的。很多球迷認為專業男單的差距很小,輸贏主要看“臨場發揮”,那其實只是藉口。如果李宗偉打林丹得效率值一年高一年低,那麼說明“臨場發揮”很重要。但事實是李宗偉打林丹的效率值很穩定,那就說明了另外一件事情:比賽勝負主要取決於水平的差距,所謂的“臨場發揮”只能在固有的水平上略有波動。目前我掌握的資料顯示:效率值一旦低於0.7,幾乎就是一勝難求。而非一流男單對巔峰李宗偉的效率值大多在0.7以下,贏不了那是理所當然的,"臨場發揮"再好也很難贏。只有等到李宗偉自己開始下滑,二流選手面對李宗偉才有贏面。這看似微小的差距,實質上是天賦的鴻溝,不但極難逾越,而且會充分記錄在比分裡。回到正題,我們一起看看2006-2017年李宗偉每年的效率值變化:

自從2006年實行21分制後,李宗偉的效率值逐步提升,在2010年達到峰值1.47。2010年李宗偉已經28歲,確實屬於大器晚成。但之後同樣出現了下滑勢頭,雖然2011年李宗偉只輸林諶,但得分效率已經開始下降了。2011年李宗偉29歲,有下滑苗頭是很正常的。2012年李宗偉的效率值出現了一個深谷,這主要是由於李宗偉湯杯受傷造成的。2013年又突然出現一個峰,這個表現相信李宗偉自己也很意外。李宗偉2013年效率值的高企的原因主要有二:1、這一年林丹大休,李宗偉和林丹只在世錦賽決賽碰了一次,全年和諶龍僅交手兩次,合計3次,是李宗偉和林諶交手最少的一年。2、能打的同輩退得7788了,頂尖一流選手就剩下林李諶了。也就是說,2013年李宗偉除了打1次林丹2次諶龍,其餘場次都是砍瓜切菜,效率值飆升是男單競爭減弱所致。但如果單獨看李宗偉打林諶的效率值,2013年反而是歷年最低的,只有0.88。2014-2016年李宗偉的效率值保持在1.36-1.37,相當穩定。里約奧運後斷崖式下滑,2017年跌倒1.24,開始輸給多位二流選手:孫完虎、製冷機、普蘭諾伊、西本。有意思的情況再次出現在2018年,李宗偉的效率值出現了“微妙”的反彈。2018年李宗偉已經36歲,效率值理應繼續走低,最多持平。但實際情況是李宗偉的效率值不降反升,原因其實很簡單。李宗偉雖然下滑,但2018年的男單們比2017年更弱了:林丹和諶龍徹底胡蘿蔔,安賽龍和斯里坎特相繼受傷,一流男單隻剩下了初出茅廬的石宇奇一個。就在這時桃田復出,2018年世錦賽決賽就是桃田打石宇奇。決賽前石宇奇連克林諶,桃田賽前砍瓜切菜,決賽裡石宇奇自爆,這就是2018年桃田復出的故事。瞭解得越多,我越發認為這一切也許並非巧合,我們不妨把這一年稱為“桃田元年”。

李2011-2016大賽VS林 每次都是進攻型的李領先世錦賽2011 決勝局16-13奧運會2012 決勝局8-5世錦賽2013 決勝局10-6亞運會2014 第一局20-16奧運會2016 決勝局20-17類似 巔峰費德勒VS納達爾 過程中總是 進攻型領跑但結果更多的總是 進攻型犯錯更多 然後最終輸的多2012年11月10號 結婚 20號參加香港賽 0-2諶龍結婚10天 居然參賽 若選擇性參賽 就會少輸很多球

19
最新評論
  • 為了抗癌,男子堅持吃下為狗驅蟲的“芬苯達唑”,後來如何了?
  • “總決賽”開打?籃網、湖人提前打起來了!為了他,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