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體育>

突破人類力量和速度的極限,我們需要傳奇,也依賴科技。

北京時間 10 月 12 日下午,為馬拉松紀錄保持者基普喬格專門設計的 INEOS1:59 挑戰賽鳴槍起跑。1:59:40 後,基普喬格隻身衝過終點線,人類第一次以 2 小時內的成績完成全程馬拉松。

這場精心準備的馬拉松比賽的參賽者只有基普喬格自己,而他要贏下的不只是他自己,更是“2 小時完成全程馬拉松”,這項從未有人企及的目標。

自去年柏林馬拉松打破世界紀錄之後,肯亞馬拉松運動員基普喬格已經無愧於馬拉松第一人的稱號。截止目前,在他跑過的 12 場正式馬拉松賽中,他贏得了 11 個冠軍,堪稱傳奇。

基普喬格曾在 2017 年首次嘗試突破馬拉松 2 小時大關,遺憾的是僅以 25 秒之差未能實現目標。今年四月,基普喬格再度參加了倫敦馬拉松,並以 2 小時 2 分 38 秒的成績實現倫敦馬拉松四冠王。

在那之後。基普喬格宣佈了他馬拉松“挑戰 1:59”的計劃,第二次的“破 2”嘗試,他終於得償所願,最終成為馬拉松跑進 2 小時大關的第一人。

要創造紀錄,基普喬蓋跑每公里的平均時間要低於 2 分 51 秒。對於許多非專業運動員來說,這是騎單車都未必達到的速度。

為了取得更好成績,昨日基普喬格在起跑後,7 名陪跑員採取前 5 後 2 的隊形將基普喬格夾在當中。之所以這樣配置,是因為按照“挑戰 1:59”科學團隊的研究,這是最佳配速員防風陣型,會形成一道擋風屏障,有利於挑戰者創造好成績。

而在他們身前,還有一輛配速車,以 2 分 50 秒行進一公里的恆定速度(250 配速)前行,車上的鐳射會在跑道上標註綠線,以此幫助整個挑戰團隊和基普喬格調整配速。

團隊會對基普喬格完成每公里的時間進行了精確的計算,同時比賽過程中還會實時給出預估完賽的時間。

在比賽的前幾公里,基普喬格配速都保持得較為穩定,均維持在 250 左右。在跑到 20 公里左右,基普喬格在速度上出現了一些起伏配速在 248 和 252 之間。23 公里到 26 公里,基普喬格又恢復了穩定的配速,四個 250 的配速再次把預估時間穩定在了 1:59:49 的位置。

而到了賽道最後四分之一部分,基普喬格連續跑出精確的 250 配速,最終提前了約 20 秒穩穩拿下這項“人類紀錄”。

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完成這個成績不只是他一個人的能力,也是整個團隊的貢獻。

肯特大學生理學家 Mark Burnley 對人的耐力進行了深入研究。他曾表示,有三項指標會直接影響長跑的表現。一是最大攝氧量,劇烈運動時身體最多能使用多少氧氣;二是乳酸閾值,即在身體不殘留多餘乳酸的情況下所能達到的最快速度;三是跑步效率,相當於人類的“油耗”,要在跑步中有效利用資源。

要在長跑中獲得更好成績,三項指標需要儘可能地高。反過來,這三項指標也正是限制人類突破長跑極限的關鍵因素。

跑出“人類最好成績”並不是要運動員在各項指標均拿下第一,而是把現有最快跑者的供氧與跑步效率結合,做到最優均衡。這就需要科學且嚴格的訓練。為了長期保持頂尖的運動能力,基普喬格每天都有嚴格的訓練和飲食計劃,包括每天 5 點準時起床訓練,每晚 8-9 點準時入睡。

身高 170 公分的基普喬格,體重只有 56 公斤。他的身上沒有一絲贅肉,這樣的體型給了他頂尖的心肺功能。即便已經連續拿下世界冠軍,基普喬格依然保持高品質的訓練。他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自己制定每天、每週、每月的計劃。一週 210 公里,每天 30 公里,一週沒有休息日。在他看來,保持紮實的訓練正是他能夠抵抗年齡變大的影響,從而維持頂尖的競技狀態。

INEOS1:59 挑戰賽將比賽地點定在了奧地利維也納的普拉特林蔭大道。這一決定也經過了嚴格的計算和考量。

根據《Runner‘s World》的報道,團隊根據每年此時的溫度、溼度、氣壓、風速、海拔和降水等情況,最終得出了最具理想的位置。挑戰賽道選在貫穿普拉特公園中央的 Hauptallee 林蔭大道,賽道又平又直,單圈長度 9.6 公里,單程直道長 4.3 公里。

按照基普喬格過往比賽的成績,他的最好狀態一般是在溼度低於 80%,溫度保持在 7℃到 14℃左右。這些過往的資料讓團隊最終將比賽時間定在了 10 月 12 日,為的是當天的天氣有助於讓基普喬格保持身體高效執行,發揮最佳水平。

前文提到的配速員也在此次比賽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基普喬格跑步的過程中共有 41 位配速員(俗稱:兔子)交替領跑。即使是在沒有風的情況下,馬拉松運動員參賽時的速度,也足以引起空氣阻力。有相關風洞試驗表明,如果跟在目標兩小時的陪跑員身後,讓配速員擋風,能夠在 42.195 公里中提高成績 100 秒。

與此同時,配速員可以幫助跑者維持均勻配速,防止因為濫用瞬間加速等戰術消耗體力,保持最佳的節奏。

除了生理層面,配速員的存在也能一定程度上降低選手的心理負擔。人類行為專家 Michael Joyner 曾在 1991 年就提出,運動員在完美條件下跑步,可以以 1 小時 57 分 58 秒的成績完成馬拉松。對於此次重新整理人類紀錄,他認為陪跑員的幫助非常大,除了降低風阻的影響,陪跑員在保持節奏和減輕心理負擔方面都非常重要。

科學團隊除了在氣象、空氣動力學、生理學等方面提供強大的支撐,基普喬格腳上的跑鞋,也凝聚了諸多科技含量。

在 Nike 這雙“破 2”跑鞋的背後,就有著龐大的科學家及工程師團隊進行新材料、結構的設計,以及不斷地進行驗證更迭的實驗。

在 2017 年 4 月,Nike 的“破 2”還處於緊羅密佈的籌備階段之時,其背後研發團隊中的一位跑鞋開發人員、耐克運動研究實驗室生物力學高階研究員羅耕博士,就曾帶著還未進入中國的“破 2”跑鞋來到中國,揭開了一些背後的科技故事。

“破 2”計劃早在 2014 年就已於 Nike 內部祕密籌劃。研發團隊根據早期的已有科研成果,比如在鞋底加入碳板以提高韌性等,開始著手提高運動鞋的跑步經濟性。

在 2015 年,研究團隊做出了第一雙測試鞋,也就是 Nike Zoom Vaporfly 4% 的原型。這雙鞋採用了其自研的 ZoomX 海綿,它是一種由 Pebax®️ 塑料為原材料打造的泡棉緩震科技,不僅重量只有傳統發泡緩震材質的 1/3,能量的回饋率也高達 80% 以上,遠超傳統跑鞋的 40%~60%。

同時,還加入了鏟形碳板。碳板是一種複合型材料,由環氧樹脂和碳纖維絲粘合後形成;因其材質輕並有很強的韌性,加入了碳板就和人腳部的足弓一樣,能對前腳掌和後腳掌起到緩震和傳導力的作用。其次,還能提高鞋的穩定性和支撐性。

這些科技手段對人類運動起到的提升作用,都已得到驗證。但從體育競技角度,更多的是要促進人類突破自身極限而不斷進步,如果輔以不斷進步的科技手段,是否違背了“體育競技比賽中不借助外力的本質”?這個話題早已引發過社會的廣泛爭論。

最為典型的案例,就是曾經風靡一時、橫掃賽場的“鯊魚皮泳衣”。它首先被 Speedo 公司設計並製作而成,其超伸展纖維表面完全仿造鯊魚面板表面;同時還融合了仿生學原理:在接縫處模仿人類的肌腱,為運動員向後划水時提供動力;並在布料上模仿人類的面板,富有彈性。這樣一來,它能極大程度地減少水的阻力,讓穿著它的游泳運動員在競爭激烈的泳池中佔得先機。

“鯊魚皮泳衣”自 1999 年被允許使用開始,就引發了諸多批評,許多專家認為它違背了“不借助外力”的原則。而且,該泳衣高昂的成本、短暫的使用壽命(穿著 6、7 次便失去效果),不僅帶來運動裝備的“軍備競賽”,還讓無法負擔其昂貴成本的運動員未進泳池,就已經輸了。

面對外界強大的輿論壓力,國際泳聯最終於 2009 年 7 月底作出決定,從 2010 年起禁止在比賽中使用高科技泳衣,泳衣材料必須為紡織物,並且不得覆蓋四肢。這樣,“鯊魚皮泳衣”近十年的輝煌歷史由此走到盡頭。但之前穿著“鯊魚皮泳衣”取得的世界紀錄不會被取消,也讓接下來的泳池破紀錄變得比過往更為艱難。

同樣出於對“不借助外力原則”的堅守,國際田聯沒有認可這次挑戰人類極限的馬拉松成績。因為基普喬格能夠跑出人類的極限成績,全程都離不開科技的助力,可以說已經滲透到每一個細節的控制中。這樣的配製條件,全球沒有幾個運動員能夠享受。

從此意義上說,這次馬拉松實現“破 2”,既是人類挑戰運動極限的勝利,更是科技的勝利。

  • 為了抗癌,男子堅持吃下為狗驅蟲的“芬苯達唑”,後來如何了?
  • 46+28、35+5,國家隊兩球員回CBA打出統治表現,球迷卻笑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