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中國籃球圈對於日本籃球的關注可以說是越來越多了,特別是日本連續出現像八村塁、渡邊雄太這樣的NBA球員之後,對比中國男籃球員全面退出NBA的情況,國內很快就出現了“日本籃球即將超越中國籃球”,“中國籃球青訓被日本碾壓”等論調。而在中國男籃失去奧運會參賽資格、八村塁在世界盃上展現天賦之後,“日本威脅論”又在國內籃球圈掀起了高潮,似乎中國籃球被日本籃球超越已經近在眼前了。
不過,就這樣對中日兩國籃球未來的發展下結論未免過於草率了。因為這幾年以來,國內對於日本籃球的研究僅僅停留在新聞報道上,我們知道日本出了八村塁、渡邊雄太、馬場雄大這樣的人才,知道日本有個b聯賽,也知道他們混血球員、歸化球員,但是對於判斷日本籃球整體發展的一些關鍵資訊卻知之甚少。比如日本籃球人才搖籃的日本高中籃球到底是個什麼情況?日本職業聯賽和日本青少年籃球是怎樣銜接的?而我們如果連這些情況都不了解,又如何研判日本籃球將來的發展趨勢?又要如何針對他們的特點來制定我們自己的對策?所以在大喊“狼來了!”之前,我們還是先靜下心來仔細的研究一下日本青年籃球吧。
日本青少年籃球的基本情況
相對於中國籃球,日本籃球是一個具有完整人才供應鏈的國家籃球體系,而且是全世界為數不多的體教結合工作做的非常好的國家,青年培訓體系工作完全由校園籃球承擔,人才全部來源於教育體系,具有統一的賽事平臺,又有一整套的訓練、管理、競賽規則。從管理的角度來說,日本青少年籃球對比中國籃球青訓,具有結構層次清晰、人才力量更集中、資源更多,管理更高效等優勢。而在日本校園籃球體系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本的高中籃球,所以要了解日本籃球首先要從日本高中籃球開始。
說到日本高中籃球,就不得不提到日本著名的“甲子園”(全國高中棒球錦標賽)。日本校園體育的發展跟甲子園有著很密切關係,因為甲子園是日本校園體育迄今為止最為成功、影響力最大的青少年賽事,所以像是後來高中體育其他團體專案的賽制、球隊管理都大量的借鑑了甲子園的成功經驗,而籃球專案也不例外。
與甲子園一樣,日本高中籃球擁有兩大全國性賽事平臺:全國高等學校綜合體育大會籃球(夏季)比賽和全國高中籃球選拔賽(冬季)。參賽球隊來自日本各市縣,每屆比賽男女球隊一般都有50-60支球隊參加,在剛剛結束的2019年綜合體育大會夏季籃球比賽當中,男女兩組分別有53支球隊、51支球隊參加了本次比賽。
在賽制上,這兩個比賽的賽制和甲子園的賽制並沒有多大區別,也是把所有球隊分為兩個半區,沒有小組賽,第一輪球隊兩兩一組,所有比賽一場定勝負,賽程長度只有6天,一天一賽,想拿冠軍,那就一場都不能輸。唯一不同的是籃球比賽第一輪輪空的球隊比較多,像這次夏季比賽就有11支球隊第一輪輪空。而這樣的賽事貫穿了日本整個校園籃球,日本的小學、國中和大學生也有相關賽事,賽程賽制和日本高中籃球兩大賽事可以說是大同小異。
在運營上,日本各級青少年賽事都進行了很規範的商業開發,為賽事提供了有力的經濟保障。根據日本全國高等學校綜合體育大會官網顯示,2019年全國綜合體育大會就有8家贊助商,首席贊助商是日本著名企業寶礦力公司,日本第一大傳媒集團《讀賣新聞》則是官方媒體合作伙伴,如此高大上的贊助商陣容在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日本校園體育的商業開發有多麼的成功。
在學校方面,日本校園體育的發展也有著穩定的財政支援,很多學校能夠同時開展7-8項體育運動,最大程度的滿足學生的體育需求。當然財政支援畢竟是有限的,很多學校的體育做得很大,財政撥款難以支撐,所以他們的經費缺口也會以社會贊助、捐款等其他經濟形式補足。而就算是這方面,其實也跟甲子園有著很大的關係,根據早年甲子園的成功經驗,日本體育很早就有造星意識,本地企業很樂意培養棒球、足球、籃球強校和體育明星,利用學校和球星打廣告早就成為日本企業的常規操作了。
另外在球隊建隊模式上,日本籃球的建隊模式也和甲子園高度相似。日本學校籃球隊招生是非常開放的,除了專業招生之外,在校園裡球隊是以社團形式存在的,面相所有在校學生開放,也就是說你只要是在校學生,並且向球隊遞交了申請單,那你就能加盟球隊了。但是,進隊以後你能不能代表球隊打比賽就得看自己的能力了,教練組會根據球隊總人數和球員的水平分隊,球員多的學校,比如福岡第一,他們整個社團有80多人,教練組就根據球員水平分成1軍、2軍、3軍三級球隊,而球員少的學校組隊就只能按人數來了,小學校也會出現12人都湊不滿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籃協對於日本校園籃球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日本籃協非常注重對籃球運動的理論研究和普及,經常對青少年籃球開展研究活動,而且他們經常在官網上釋出免費或者付費的指導性手冊和檔案,幫助全國各地的教練員和球員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而且日本籃協也制定了很嚴格的教練考核制度,確保教練水平,可以說日本籃協對日本校園籃球的發展起到了很強的推動作用。
所以,如果要問日本校園籃球優不優秀?確實非常優秀,他們有著非常完善的青少年籃球培訓體系,而且已經實現了可持續發展,作為世界籃球體教結合的經典案例,在運營和制度建設上,日本校園籃球其實已經做得無懈可擊了。但是即便是這樣,日本的校園籃球仍然是一個有著很多致命缺陷的青訓系統,也正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問題才導致了日本籃球遲遲沒能像日本足球那樣飛黃騰達。
日本青少年籃球的弱點之一:不夠科學的競賽架構和選材標準
其實仔細看看日本高中籃球,你會發現這是一個被籃球漫畫《灌籃高手》高度還原的籃球賽事。大家一定都記得,在漫畫當中我們的主角團隊的身高是多少,主力控衛宮城良田身高168cm,得分後衛三井壽身高184cm,小前鋒流川楓身高187cm,大前鋒櫻木花道身高189cm,球隊主力中鋒赤木剛憲身高也只有197cm。
而在現實當中,日本高中籃球的選材跟《灌籃高手》當中的漫畫人物相差無幾,為了證實這一點,本人根據2019年日本全國綜合體育大會10支球隊的輪換球員身高情況做了一個小的統計,發現日本高中籃球各個位置的平均身高是這樣的:控球后衛(PG)174cm、得分後衛(SG)180.6cm、小前鋒(SF)184.6cm、大前鋒(PF)189.5cm、中鋒(C)200.4cm。而考慮到日本球員200cm以上的球員數量較少,單個位置的平均高度無法反映日本內線的平均高度,本人又集中了PF、C兩個位置的球員做了一下統計,最後得出日本高中4/5號位球員的平均身高是193.6cm。
另外,從近2屆U18、U19比賽的資訊來看,日本U18國青和日本高中球隊的情況也基本一致,他們五個位置的平均身高也分別是177cm(PG)、183.1cm(SG)、188.7cm(SF)、194.3cm(PF)、198.3cm(C)、PF/C平均身高195.7cm。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球迷都看出來了,日本高中籃球的選材完全是和國際籃球背道而馳的,他們在所有位置上的球員實在是太矮了。雖然國際籃球並不排斥矮個球員,但是像巴里亞、坎帕佐、小托馬斯這樣的球員在各國聯賽當中畢竟都是少數,而且都集中在1號位。然而日本高中籃球並不是只在1號位上身高不足,而是所有的位置身高資料都達不到國際籃球的標準。我們可以嘗試一下把日本高中籃球隊各個位置的身高套用到中國國家隊球員你就會發現日本高中籃球的身高問題有多誇張。中國男籃身高185cm打控衛的趙繼偉、孫銘徽在日本高中聯賽是3號位的身高,身高188cm的郭艾倫在日本可以打矮個4號位,身高190-193cm的方碩、趙睿在日本可以打45號位搖擺人,而身高204-206cm的翟曉川和周鵬就是絕對意義上的高中鋒了,因為他們這個身高在日本高中的外國留學生當中也不會超過5個。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日本校園籃球要這樣選材呢?這就和他們的競賽架構有關了。
本文之前也提到了,日本校園籃球深受甲子園的影響,制定了所有比賽一場定勝負,勝者晉級負者淘汰的賽制。那麼在這樣的賽制之下,球隊彼此之間的競爭有多殘酷呢?以今年日本全國綜合體育大會為例,整個賽會的球隊的數量是53支,第一輪打完就要淘汰21支球隊,第二輪比賽要淘汰16支,第三輪比賽就只有16支了。也就是說在這個賽制之下,只有30%的球隊能夠打2場比賽以上,而69%的球隊打完2場就要收拾東西回家了。所以你要想贏,那你就必須要在各個方面都做到最好,如果你有一絲鬆懈,校園籃球冠軍?你想都不要想。
然而這樣的競賽架構其實是很不科學的。因為青少年比賽最大的魅力就是在於去見證球員的成長,通過讓他們不斷的犯錯,不斷的失敗,不斷地去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目標,最後見證他們成為一個個偉大的球員。所以青少年比賽是需要給予球隊一定的容錯率的,讓你可以輸球,給你犯錯的你會,讓你不至於被一場比賽給完全擊敗。但是日本校園籃球的競賽體制實際上是在扼殺這一點,因為在日本,除了日本職業聯賽之外,日本其他比賽都是“甲子園”性質的杯賽,上到“天皇杯”下到市縣級分割槽賽,輸一場比賽你就沒下一場比賽打。
而在這樣的賽制影響之下,日本校園籃球已然形成了嚴重的功利主義。像文章前面說很多學校讓190cm的球員去打內線的問題,要知道日本籃協從來沒有跟學校說,你如果沒有高個球員你就要讓矮個去打大個子位置。所以為什麼日本聯賽會出現這麼多170cm的後衛?188cm的前鋒?200cm以下的內線?這完全是學校自己招不到高個球員,為了提高球隊成績,看菜做飯而已,完全不顧球員的未來發展和國內職業籃球的發展。
日本青少年籃球的弱點之二:球員位置過早固化和痴迷陣容小型化
除了“看菜做飯”的問題,日本校園籃球風格成人化的趨勢非常明顯。因為你要在這麼殘酷的比賽當中生存,最高效的辦法就是強化投籃和戰術執行力,用技戰術來打垮對手。那麼要怎麼才能做到這一點呢?辦法很簡單,那就是讓球員固定的去打1-2個位置,通過有針對性的訓練讓他快速掌握這個位置需要的技術和一些基本打法和跑位要領,進而提高球隊的整體技戰術水平。在這樣的思想影響下,日本高中、國中比賽當中出現了很多13-16歲就已經固定了位置的球員。而這樣的情況會一直持續到日本的大學聯賽,也就是說如果你13歲就固定了位置,很可能就會在這個位置上一直打到大學畢業。
而位置固化過早肯定也要帶來相應問題的。比如那些180-190cm的前鋒球員,他們在青年比賽也許會是一些非常優秀的球員,但是在長期打前鋒之後,他們的運控技術水平會逐漸下降,也不會像後衛一樣的具備組織能力和防守閱讀能力,等到了打職業的年齡,職業隊更希望他們能夠打後衛。所以這些球員在進入職業隊之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將自己回爐重造,看看能不能靠補課將自己再變回後衛。在這一屆日本國家隊球員當中,田中大貴、比江島慎、馬場雄大都有著相關的經驗。
而在這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渡邊雄太的一段中學時期的經歷。大家不知道的是,渡邊雄太在13歲的時候並不高,只有160cm,他進國中球隊的時候教練是把他當後衛練的,結果國中三年渡邊雄太的身高開始暴漲,高中一年級時他身高已經達到了193cm。而在他進入高中以後他的教練對他的身高非常的苦惱,因為渡邊雄太初中的身高騙了他,他覺得渡邊雄太太高了應該去打內線,但是又捨不得渡邊雄太的控球技術,到最後他很無奈的讓渡邊雄太成為了一個“四不像”球員,隨他自己發揮了。所以也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校園籃球對於超小陣容到底有多麼痴迷了。
不過位置固化還不是最麻煩的事情,最麻煩的是日本籃球的陣容已經這麼小了,日本的校園居然還在追求後衛核心。這個情況現在在日本的校園籃球當中確實廣泛存在,形成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在強調戰術執行力和無球跑位的基礎打法之上,球隊需要個人能力突出的後衛來掌控球隊的整體進攻。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催生了像河村永輝、富永啟生、田中力這類優秀球員的出現。
但是的問題是,現在日本校園籃球的控衛球權實在是太多了。大家可以看看本人之前做的統計,日本校園籃球目前的1號位平均身高只有174cm,部分球員甚至170cm都不到,但是就是這樣的球員,在日本的校園籃球比賽當中卻掌握著70%以上的進攻球權。而這導致了日本校園籃球的其他位置的球員戰術地位低、主動進攻能力普遍很弱,2/3號位大量存在著投籃看著很準,但是實際上功能很單一的球員。4/5號位球員更慘,因為在後衛核心的作用下,他們的內線任務變得異常簡單,就是到弧頂給後衛擋拆,然後拉開給後衛製造突破空間,而且很多日本教練對這些球員的內線基本功很不重視。他們本身就矮,還要把他們當低階藍領去練,所以現在很多190cm的日本球員基本功都非常差,在未來再想讓他們去改成後衛或者前鋒,那真的是太難了。
讓人鬱悶的是,這樣的問題到最後又是日本的國家隊和職業聯賽買單。近幾年來,日本b聯賽大部分球隊用的都是兩個內線外援,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日本校園自己培養的內線技術太差,很多都達不到打職業的標準。而另一方面,職業隊不用大個外援也沒有其他選擇了,因為日本校園籃球培養的優秀球員清一色的都是矮個後衛和矮個前鋒,如果不選內線外援,很可能會被對手的高大內線給碾壓。所以現在無論是日本國家隊還是職業聯賽都在為“日本特色”的青年球員兒頭疼不已。
日本青少年籃球的弱點之三:不會培養混血球員和留學生球員
最近幾年,國內出現的主要幾個“日本籃球威脅論”都提到過一個觀點,那就是日本近年來正在大面積培養混血球員和黑人留學生,而黑人的身體素質普遍較好,日本又挺會練球員的基本功,所以日本籃球會飛快崛起。
然而這樣的說法情況顯然沒有仔細調查過日本混血球員和黑人留學生的實際情況。因為日本混血和黑人留學生並不是近幾年才有的,日本社會接納外國移民由來已久,很早就已經出現過混血運動員,而日本體育界的外國運動員的歸化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當時涉及到了足球、田徑少數個專案,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體育界的歸化規模逐漸擴大,一直持續到現在,所以日本從近年來才搞歸化和混血的說法是不夠準確的。而混血球員和黑人球員會幫助日本籃球飛快崛起的說法也不對,因為除了八村塁之外,日本的混血和歸化球員其實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恐怖。
大家不知道的是,日本的校園籃球是真的不會培養黑人球員。首先,日本校園籃球的教練們有一個很錯誤的觀念,那就是把混血、留學生球員和日本本土球員一視同仁。其實大家可以看看這幾年日本高中籃球,你會發現混血、黑人球員和本地球員一樣,身高190cm以上的混血和黑人,八成都在打內線或者客串內線,完全不考慮對方擁有怎樣的天賦。那讓他們打內線也就打吧,如果能練出像樣的內線技術也可以。但是對不起,日本校園籃球教練喜歡用170cm的後衛核心,而且教練也不覺得內線需要有太多功能,所以現在的日本混血球員和黑人球員在場上的狀況是這樣的:上線做個擋拆,然後跟著小個子進內線搶籃板,搶到籃板二次進攻。然而現代內線所需要的內線進攻技巧、內線腳步、中投、外線投籃,面框持球進攻,無球跑動、防守技巧、站位這些統統看不見,甚至有一部分留學生球員來了日本3-4年了連運球都運不穩。
基本功差也就算了,更誇張的是很多日本校園球隊給混血、黑人球員的體能訓練非常落後,他們很多隻注意提高球員的耐力和肌肉維度,完全忽略了科學的體能訓練。所以日本校園籃球隊的混血和黑人球員運動能力非常差,移動慢、對抗差、爆發力弱,甚至於有些黑人球員到日本3-4年了,連扣籃都費勁,完全沒有其他國家黑人運動員的樣子。
所以現在看來,我們在國內老是提日本校園籃球,還有他們的混血球員和黑人生如何如何厲害是多麼的可笑。因為現在日本的校園籃球熱鬧是熱鬧,實際問題很多也很大,有些問題甚至阻礙了日本籃球事業的發展。而日本的這些混血和黑人球員就更加尷尬了,因為他們大部分人可能練到最後會和很多普通學生球員一樣連職業都打不了,所以日本青少年籃球哪裡來的威脅?日本混血球員和留學生球員對中國的威脅在哪?這真的是一個被我們嚴重高估的對手。
不過,好在日本校園還有一個清醒的教練,他就是八村塁的恩師、日本明成中學的教練,佐藤久夫先生。明成中學是日本校園籃球當中為數不多,且願意使用身高188cm-195cm球員打後衛、200cm身高球員打前鋒的學校。在佐藤教練的堅持之下,八村塁在明成中學打的是34號位搖擺人,但是練的是外線技術,也正是因為他的堅持,才成就了現在的八村塁。而令人唏噓的是,今年明成中學在日本全國高中綜合體育大會上的成績並不好,他們在8強賽意外的輸給了能代工高,這也側面的反映了在日本校園堅持國際籃球的打法有多麼不易。現在佐藤先生手下又多了山崎一涉(199cm)和管野瓊斯(194cm)兩位高個外線,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輸了球,他也仍然在堅持自己的理念,但是這樣的堅持對於日本校園籃球來說太單薄了,實在是杯水車薪。
關於日本青少年籃球和體教結合的一點思考
其實,即便是在文章當中大量發表對日本青少年籃球的一些不滿,本人現在對於日本青少年籃球還是非常尊敬的。因為從日本高中比賽的很多細節你都可以發現,日本校園籃球已經像灌籃高手一樣大受歡迎,校園體育所倡導的育德育人、團隊服從、強大精神也深深植根於所有球員、學生和觀眾心中,所以對於日本教育來說,他們的目地已經達到了,日本的校園籃球的確是體教結合的典範。
關於未來日本籃球未來會不會超過中國籃球,在這一點上本人還是保持樂觀的。因為在我看來日本青少年籃球在體教結合的道路上已經走得太遠了,他們已經嚴重的偏離了日本次級聯賽補給日本職業籃球的軌道,這還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影響到日本籃球的整體發展。雖然日本籃協和b聯賽最近已經開始運營日本U15、U18青年聯賽了,但是這個比賽今年才開始第一屆,而且從U15的比賽的情況來看,b聯賽主辦的這個青少年賽事和日本校園籃球並沒有多大區別,所以一切都需要從長計議。
而另一方面,日本籃球現在已經受到日本老齡化問題影響,他們的每年的出生人口從1995年開始就是122萬人了,到2018年,日本的出生人口僅為91.8萬人,而這樣的人口增長率,會讓日本的籃球人口規模在未來進一步縮小。所以無論從哪方面來看,日本籃球的未來之路將會是異常艱難的。
而中國籃球來說,其實日本籃球也給我們提出了一些思考。我們現在也正在搞體教結合,但是日本體教結合的例子正活生生的擺在我們面前。未來CUBA和全國初高中聯賽到底應該在中國籃球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這是我們需要積極研究的問題。日本校園籃球好的地方我們一定要學,日本校園籃球做的不好的地方我們一定要注意。日本校園籃球的老路,我們真的不必要跟著走。
-
1 #
-
2 #
日本不止籃球其他體育專案青訓的發展體系都是世界一流的!要不是自身身材的侷限他們籃球早就超越我們了
-
3 #
有的一篇好文章,驚醒夢中人你這篇分析,讓感知不到危險來臨的樂觀者睡的更香了
-
4 #
分析的比很多人專業。希望說的是真的
-
5 #
年輕真好,當年每當看到赤木這句鏗鏘有力的話時總是激情澎湃,現而今再看,就覺得這純粹一個妄人。
-
6 #
赤木不像日本人,井上有先見之明
-
7 #
中國信奉一高降十會,只要高就能稱霸亞洲
-
8 #
有利有弊,看結果。
-
9 #
我們一改革就反對,就慢節奏的浪費時間,就被別人超過是正常的
-
10 #
當年足球被反超了,回不來了
-
11 #
中國的科學!都選大個
-
12 #
起碼人家校園體育搞得有聲有色,而我們呢,足球操籃球舞,騙誰呢?正視他國的強大,反思自身的缺失。寫這種文章真混蛋!禍國殃民!
我們連像甲子園那樣的校園聯賽都沒有,國內職業基本還是體制內,校園聯賽只是自嗨,極少進職業的,進職業的我現在也只知道韓德君算是打出來的,所以日本比我們好多了不說國家隊實力,至少人家的孩子都有一個在學校一步步進入職業的機會,我們的孩子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