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體育>

孫一文奪得東京奧運會女子重劍冠軍,為中國隊添上了第三枚金牌,也讓擊劍這個貴族味兒滿滿的專案再次進入吃瓜群眾的視野。不知大家還有沒有印象,在前些年的擊劍比賽時,選手後腰上都拖著一根繩子,當時人馬君第一感覺就是:比賽太激烈了,估計是怕選手殺紅了眼打起來,得用這根繩子來拉架,把人強行給拽回來吧。

原來的擊劍選手背後有根繩子

相信不少網友和人馬君有類似的想法,不過在這次東京奧運會以及之前的一些賽事上,選手背後的這根繩子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這就奇了怪了,難道現在就不怕選手“幹架”了嗎?

當然不是,擊劍怎麼說也算源於貴族運動,即便到現在還保留著很多禮儀,怎麼會在場上“打架鬥毆”呢?原來這根繩子並不是真的繩子,而是電纜線,是擊劍裁判器的一部分,要是沒有它,怎麼判斷選手得分可就不那麼容易了。

孫一文(右)身後並沒有繩子

這繩子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擊劍的歷史悠久,中國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很盛行、在古埃及、古希臘、羅馬以及阿拉伯地區也很流行,但奧運會的擊劍比賽形式更多的是源於中世紀的歐洲。當時的騎士階層為解決各種糾紛而擊劍決鬥,一劍定生死,顯得浪漫而又殘酷。

這種小說裡的情景如果用於比賽,顯然是不可取的。不然的話,一場比賽下來,選手非死即傷,誰也受不了。到了1776年,法國有一位擊劍大師發明了面罩,後來又陸續出現了手套、擊劍服等裝備,比選手的保護大大增強。沒了後顧之憂,擊劍選手才得以在場上自由的交鋒。

中世紀一劍定生死

現代擊劍比賽分為三種:花劍、佩劍和重劍,規則各有不同。簡單來說,花劍和重劍只能刺中才得分,佩劍則起源於騎兵用的彎刀,用劍刃砍中了也算。另外花劍和佩劍都是主動進攻才能得分,且只能攻擊上半身,而重劍則非常自由,不管是進攻還是防禦,只要刺中對方身體任何部位就能得分。

這些規則聽起來就很暈,而高手過招又都在電光火石之間,到底刺沒刺中,誰應該得分,最早的時候都得用肉眼去判斷,給裁判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實在是強人所難,遇到特殊情況確實不好判斷。於是,為了輔助裁判,電動裁判器便應運而生。

電動裁判器是利用電路的通斷來判斷刺沒刺中的。運動員在比賽時會穿上覆蓋特定部位的導電金屬衣和金屬面罩,而手中的劍透過導線與金屬衣相連,再透過一根電線和賽場一端的拖線盤,與裁判器相連。

選手身上的金屬衣

由於拖線盤的存在,選手身後的電線可以靈活地伸縮,並不會過多地影響動作。這套系統極大的方便了裁判的判罰,早在1931年,電動裁判器就被應用於重劍比賽,1955年,花劍也開始使用電動裁判器。而佩劍由於能夠橫擊,直到1989年才用上。

電動裁判器的出現大大促進了擊劍運動的發展,但顯然並沒有達到理想狀態,畢竟身後還拖著一根長長的“尾巴”,不太美觀,而且雖然能伸縮,還是有些礙手礙腳,運動員得小心翼翼的防止被它絆倒,難免造成分心。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讓擊劍選手完全自由的無線裁判器便毫無懸念地閃亮登場。

無線裁判器的原理

無線裁判器顧名思義就是用無線電代替了那根導線,這種嘗試其實在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但那時的無線技術不成熟,誤判率高,而且如果有幾對選手同時比賽,訊號還會互相干擾。隨著電子技術的日新月異,無線裁判器越來越先進和成熟,一個香菸盒大小的藍芽裝置就能解決問題,相比傳統的有線裁判器優勢明顯。

在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上,無線裁判器正式出現在奧運賽事中。而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花劍和佩劍比賽使用了無線裁判器,到了2012年倫敦奧運會,全部擊劍比賽都使用了無線裁判器。那根曾經作為擊劍比賽標誌的長長的電纜線,正在或已經成為歷史。

#孫一文奪得中國隊第3金##孫一文奪得第三金#

2
最新評論
  • 為了抗癌,男子堅持吃下為狗驅蟲的“芬苯達唑”,後來如何了?
  • 世界冠軍孫一文,原來是個左撇子?為何擊劍運動員大部分是左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