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別舉重運動員#
一波三折,東京奧運會終於拉開了帷幕。
然而,近日一位舉重選手引起了全球的熱議。
在本屆奧運會上,紐西蘭跨性別舉重運動員勞雷爾-哈伯德入選國家隊,將參加東京奧運會女子87公斤以上級的比賽,是奧運史上首個跨性別運動員。
現年43歲的哈伯德出生時為男性,在2013年變性之前一直都參與男子舉重比賽。
在2015年國際奧委會發出指引----只要跨性別運動員雄性荷爾蒙水平達到一定要求後,就能參加女子專案。而在2017年至今,哈伯德先後在大大小小賽事中獲得“六金一銀”。
此次訊息一出,很多網友就曾對此表示質疑----哈伯德在男性時期形成了體型優勢,如果現在憑藉著女性身份參賽,是否對其他運動員公平呢?
事實上,不同性別運動員之間相比差異不小
為何會引發質疑呢?主要是哈伯德在2013年變性之前一直參加男子比賽。
根據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資料顯示:由於受到生理因素,男性握力明顯大於男性握力,男性運動員身體很多能力也都強於女性運動員。(並未貶低女性運動能力差)
就好比舉重這一專案,不同性別運動員之間,相比差異其實也很大,即便女性經常健身,有馬甲線和肱二頭肌,但也很難抵得過大部分不鍛鍊的普通男性。
就好比2020年,男子舉重世界紀錄為總成績475公斤,女子舉重世界紀錄為總成績334公斤。
除去體重差異之外,即便女性體重量級稍大於男性,在舉重成績是依然是明顯弱於男性的成績。
跨性別運動員雄性荷爾蒙水平達到一定要求,是否又公平呢?
根據奧委會跨性別參賽條件:男跨女需要性別認同4年以上,比賽前至少一年內的睪酮水平低於每升10納摩爾(正常男子在14到25納摩爾)。
那哈伯德已經降到相應要求,豈不是已經不存在天生男性優勢呢?
事實上,這個標準本身就存在一定質疑,要知道男性一旦經歷青春期,肌肉力量能生理指標就已經超過女性,即便後期進行變性,並採取後天方式進行抑制,但肌肉力量優勢還是很大。
再加上哈伯德本身就已經43歲,睪酮分泌本身並不會很高,但依然是正常女性的5倍,其骨骼和肌肉密度依然高過於正常女性。
這也意味著:我國女性舉重運動員即便多年訓練,但終究還可能比不過哈伯德體內多出來的睪酮。
所以,在這樣的條件優勢下,顯然對於通常競技的女選手而言,並不公平。
跨性別參與體育運動,女性更可能遭受不公平的待遇
一直以來,跨性別依然備受爭議,奧運會以及其他世界性大賽也都開始弱化跨性別參與條件。
而跨性別者存在天然生理優勢,一旦跨性別者參與體育運動,可能反而會讓女性遭受性別歧視,女排、女足、女籃等各專案的運動選拔,會有越來越多跨性別者被優先選出。
不應為了所謂政治正確,而忽視自然生理規則
事實上,之所以讓哈伯德以跨性別者的身份來參加本屆奧運會,本質上是保障變性人的權益,不應對變性人進行歧視和區別對待。
但問題是,體育賽事一直都是在自然生理規則下進行的公平競技,這種公平不是抽象的人格公平,更多的是生理機制的公平。
按照奧林匹克精神----“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競技體育雖說不能無視跨性別者或者拒之門外,但應該想辦法去合理管理,減少爭議性,維護各方權益,保持相對公平。
就比如此次跨性別者,要想保證他們的公平競賽權,完全可以單獨舉行,又或者一起比賽單獨列獎,而不是簡單將其歸為某一類。
當然了,體育賽事背後也存在不少現實利益。
若此次跨性別者真的獲獎,這場遊戲的公平性是否會徹底顛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