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奧運會的餘溫仍在,兩天之後,東京殘奧會的聖火也即將點燃。
2008年,北京殘奧會,中國香港田徑運動員蘇樺偉以24秒65的速度奪得男子200米-T36專案金牌,並打破了該專案殘奧會的世界紀錄。
這是2008年北京殘奧會中國主場的第一塊金牌,也是蘇樺偉職業生涯的最後一屆殘奧會。從1996年亞特蘭大殘奧會到2008年北京殘奧會,他在4屆殘奧會累積了6金3銀3銅的驚人戰績。
一晃,十幾年過去。又到了一個新的奧運之夏。
有新的像蘇樺偉一樣的運動員繼續在賽場上揮灑汗水,而蘇樺偉的故事也並沒有結束,那些奔跑在賽道上的瞬間,都被刻進了一部電影裡。
——《媽媽的神奇小子》。
這部吳君如監製並主演的新片,徐徐呈現了蘇樺偉是如何從一個身有殘疾的孩子成長為一位優秀的田徑運動員。
或者換一個角度,我們也可以說,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位偉大的母親一點點將身患殘疾的兒子培養成田徑運動員的過程。
一些看過點映的朋友,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有的看到了蘇媽的艱辛,“吳君如能憑這片子拿一個影后”。
有的朋友被喚醒了關注殘奧會的心,“看完決定多關注殘奧會了”。
在這些感受裡,“笑中帶淚”“感動”算是非常突出的關鍵詞了。
其實在影片9月4號正式上映之前,桃團已經提前在廣州和深圳組織了兩場觀影團。
也特意為大家準備了獎狀、金牌這樣的周邊。
“感謝你成為媽媽的小孩,媽媽不是超人,但是願意為你勇敢,希望你贏在終點。”
有朋友組團前來,也有家長帶著小朋友一起來一場親子之旅。
昨晚的提前觀影結束後,大家分享了對這部電影的感受。
這些感受非常複雜細微,我們可以提取出勵志、熱血、燃這樣與少年、運動緊密相連的詞語,也可以提取出母愛、溫情、感人這些與親情和家庭密不可分的字眼。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一眼看過去,這是一個足夠熱血燃情的運動故事。
一個原本連走路都困難的人,竟然能在賽道上賓士,這本身不就是一個關於運動的奇蹟麼?
人生一開始,蘇樺偉就是那種“輸在起跑線上的人”,醫生宣佈他“以後能行走的機會很小”。
從幼年時代的無法行走,到逐漸能夠站立、走路,再到13歲第一次在賽道上奔跑贏得教練的賞識。
蘇樺偉的人生走的是“後發制人”的路。
而他的跑步節奏也像他的人生一樣,是“我起步比別人慢,所以才要在後面追上來”的後來居上。
這與我們以往見到的運動員太不一樣了!
我們見過太多拼命去補足短板的人,但是如果人生中有的短板是註定無法補足的呢?
就像是蘇樺偉說的,他因為先天聽力弱,導致起跑發令後反應總是比別的運動員慢一點。
一開始,為了攻克起步慢,他按照教練的要求不斷練習起步、調整起步姿態。
但是沉溺於一次次的起步練習中,幾乎讓蘇樺偉忘記了自己跑步的初心:我不明白到底為什麼要一直練習起步,我只是想要跑步啊!
起步,就像一個人無從選擇的出身,家庭、健康這些無從選擇的先天條件決定了蘇樺偉的起點不可能比別人更高。但他了解自己的人生,也知道自己該用什麼樣的方式追上來。
就像他說的那樣,“我知道我起步比別人慢,所以我才會更拼命在後面追上來,就像我的命一樣!”
他說出那句話,身後的賽道彷彿不是一條跑道,而是他奮力前行的人生之路。
在這條路上,當一個人面臨註定無法補足的短板時,蘇樺偉的方法不是囿於困境,而是將長處發揮到極限。
“輸在起跑線不重要,最重要是知道終點在哪裡。”這是蘇樺偉在形容自己的比賽,但又何嘗不是一種關於人生的哲思。
與其說我們從中感受到的是勵志和熱血,不如說就是這種從重壓之下迸發出的驚人能量。
而在這種勵志和熱血背後,是一個家庭和一位偉大母親傾盡全力的支撐。
1996年亞特蘭大殘奧會上,蘇樺偉和隊友一起奪得400米男子接力賽金牌。那是蘇樺偉運動生涯的第一個高光時刻,也是從那一刻開始,他的人生與田徑賽事緊緊相連。
一個家庭想要培養出一個奧運冠軍,背後所付出的心血常人難以想象。更何況,還是蘇樺偉這樣在生活起居上需要有人照顧的運動員。無論對家人的精力還是經濟,這都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考驗。
影片沒有迴避這些現實困境,直面了運動員尤其是殘疾運動員生活中真實的困難和阻力。
片中,蘇樺偉一家四口蝸居在老舊的居民樓裡,父親突然生病,整個家全靠母親蘇媽打四份工支撐。
生活的瑣碎艱難襲來的時候,天賦和夢想顯得不堪一擊。
蘇樺偉一度在艱難的現實面前放棄了運動員生涯,“我跑步每月拿3000多津貼,但是我去送快遞一個月可以拿七八千塊補貼家用。”
蘇樺偉,他不僅要與自己的身體和命運抗爭,他還要與瑣碎困頓的現實生活作戰。
唯一幸運的是,無論他做什麼選擇,都從來不是孤軍奮戰,永遠都有蘇媽並肩前行。
拍板兒讓兒子加入田徑隊的是蘇媽,每一次採訪都陪在兒子身邊的是蘇媽,想出主意讓兒子拍廣告賺錢恢復訓練的也是蘇媽。在兒子比賽狀態不佳時飛去賽場幫助他調整心態的,還是蘇媽。
蘇媽,是蘇樺偉故事裡繞不過的重要人物。
老實說,剛剛看到片名的時候,我不太理解為什麼一部運動員傳記片,會在片名中把“媽媽”放得如此之重。
但是看完全片,我就明白了——再沒有任何一個切入點會比現在的這種方式更加貼切了。
因為在蘇樺偉的運動生涯甚至整個人生軌跡裡,沒有蘇媽的堅持和陪伴,不會有今天的運動員蘇樺偉。
一部運動員傳記電影,我們見過太多從對手、教練、戀人、家人等視角切入。這些人確實也在蘇樺偉的人生中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比如片中的方教練,比如現實中幫助蘇樺偉繼續運動員生涯的劉德華、一直關注蘇樺偉並且把他的故事講給吳君如的古天樂……
每一個視角都是一個全新的故事,但是對蘇樺偉的人生而言,再沒有任何一種視角比蘇媽的視角更加重要。
第一次,幼年的蘇樺偉在蘇媽的鼓勵甚至是逼迫下,從工廠傳送帶上站了起來。
一個被醫生宣告此生很難行走的人,在母親的培養下,創造了奇蹟。
在亞特蘭大殘奧會比賽前,少年蘇樺偉有些迷茫,蘇媽說“你當媽媽在終點望著你”。
衝線奪金的蘇樺偉,每一枚獎牌裡,都凝聚著媽媽數十年如一日的溫情目光。
“望媽媽,set go!”是蘇媽的名言。她陪著兒子訓練、比賽,為兒子剪腳趾甲,為兒子的情感和未來操碎了心。
“小明為什麼能比火車跑得快?”
這個問題在電影裡出現了不止一次,蘇樺偉也與火車比賽了不止一次。每一次,蘇媽都陪在他身邊。
一邊是鳴笛前行的火車,另一邊是全力奔跑的蘇樺偉。而蘇媽,就在一旁的樓梯上為兒子計時。
小明真的可以跑得比火車快!
蘇媽與兒子擊掌的瞬間,臉上寫滿了難以置信的欣喜,眼中湧動著幸福和驕傲的淚光。
在蘇樺偉的故事裡,媽媽是故事的起點也是跑道的起點。
2008年北京殘奧會,一向被看好的蘇樺偉在前兩場比賽中都未能奪冠,心態一度失衡。蘇媽飛到兒子身邊幫他解開心結、調整狀態。
在那個“小明為什麼跑的比火車還快”的問題裡,蘇樺偉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因為他有一個神奇的媽媽”。